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近年来你对心理学有哪些理解和认识,或者曾经有过哪些误解?

2020-04-28知识

我对心理学的误解和理解,似乎真的要从21世纪伊始说起……

记一个流水账吧!

  • 2003年(小学三年级)
    某一次在新华书店里被一本关于「视错觉」的书圈粉,那时我还没有听说过「心理学」这个词,更不知道视错觉其实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当时就对其中一幅「黑林错觉」印象深刻,自己也会在草稿本上模仿着画,那是一个每天带着直尺、铅笔、橡皮上学的年代。
    ——心理学,陌生遥远。
  • 黑林错觉(Hering illusion)
  • 2007年(初中)
    大约是刚学过化学元素周期表,某一天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人的性格是不是也可以分解成一个个性格元素,并且每个人的性格都可以由这些元素组合而成?」当然,这只是一念之间的想法,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人格心理学先驱Raymond B. Cattell提出的16PF就已经有元素周期表的影子。
    ——心理学,懵懂未知。
  • 2010年(高一)
    美剧【Lie to Me】和TVB【读心神探】热播,我被微表情和测谎深深吸引,同时,家里偶然得到一本社区赠书【每天懂一点 · 好玩心理学】,没想到这就埋下了一颗心理学的种子。
    ——心理学,非常有趣。
  • 2010年的语文课演讲比赛,讲「微表情与测谎」
    演讲PPT最后一页的「温馨提示」
  • 2011年(高一~高二)
    寒假在书店偶遇David G. Myers著的经典教材【社会心理学】,暑假又买了一本同样由Myers撰写的经典教材【心理学】,每周定期读一个章节、做一些笔记,这两本书彻底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轨迹。
    ——心理学,严谨科学。
  • 摄于2011年7月
    摄于2011年7月
    摄于2011年7月
    高一某次语文课轮流演讲的PPT(是不是散发着乡土气息哈哈哈)
  • 2012年(高二~高三)
    定下高考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概因为担心自己高考分数不会太高,定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会比较踏实,不过有趣的是高考那年华师大在浙江的录取分数比北师大还高)。高二这一年也订阅了两本由华师大出版的杂志:学术期刊【心理科学】和科普读物【大众心理学】。当然,那时候根本读不懂什么研究方法、统计结果,对结论也最多是一知半解,纯粹属于读着玩儿。慢慢地,我对心理学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当代心理学的主流 ≈ 脑理学。
    ——心理学,领域众多。
  • 从QQ空间扒出来的黑历史……
  • 2013年(高三~大一)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北约」自主招生,报的是北师大和北大——这两所心理学专业排名不分伯仲的学校。很幸运,最后通过了北师大的复试(不过高考分数本来也够,自招加分并没有用上)。高中毕业前的那个开学典礼,我有幸在全校面前做了一个新学期演讲,向高中部的所有同学和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我要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后来,我的所有志愿报的都是师范大学的心理学。
    ——心理学,成为专业。
  • 2013高考填志愿
  • 2014年(大一~大二)
    大一并没有太多专业课,当时对心理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神经科学和测谎。然而,意外申请到的本科生科研基金让我和好朋友一同走上了社会心理学之旅。但毕竟才大一,根本不懂实验设计、也只学过一点点心理统计,那就只能硬着头皮自学恶补这些方法学基础。
    ——心理学,实验至上。
  • 北师大心理学院院衫印着的标语
  • 2015年(大二~大三)
    大二投奔了一位发展心理学方向的导师,因为突然改变职业规划,打算未来从事心理咨询。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咨询的水更深,前期的时间成本、资金投入、经验积累都会很大,而且自己的性格也许还是更适合做基础科研。
    ——心理学,咨询不易。
  • 2016年(大三~大四)
    心理学专业课陆续上完,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不在认知神经科学,也不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而是依然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尤其是自我与文化方向,于是下定决心要到中科院心理所读研。
    ——心理学,社心吾爱。
  • 2017年(大四~研一)
    本科毕业论文做的是中国人的起名动机与行为,读研之后依然在做两个名字心理学的项目,从大数据到行为实验,从客观影响到心理机制。我深刻感受到,掌握好编程技能(尤其是R和Python,也包括MATLAB)对于做心理学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极有帮助。虽然编程好坏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研究的质量和意义,但在21世纪,不懂编程就已经是一种落后。以前我们讲「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我们说「代码里更有颜如玉」。
    ——心理学,要懂编程。
  • 2018年(研一~研二)
    10月份在山东曲阜参加了求学以来的第一次心理学学术会议,简单报告了名字心理学课题的其中一部分子研究。这次参会让我感受到当今的社会心理学领域高手云集,很多社心同行和前辈都在做着很有趣、很有意义的研究。21世纪的社会心理学早已不再处于「纯问卷、纯行为」的时代,好的研究需要更硬核的问题、更精巧的设计、更严密的逻辑、更扎实的统计、更诱人的文笔。
    ——心理学,交叉融合。
  • 如今已经9102年了,我却依然不敢说自己对心理学有多么深的理解,学习还在继续,研究马不停蹄。

    不过,如果你问我「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并不会条件反射式地回答「不要以为我们都喜欢窥探内心,我们是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因为心理学的一支小分队恰好正在「科学读心」的道路上探索(真香!)。纯粹出于个人兴趣,分享一下多伦多大学的李康课题组最近开发出来的一个APP,试用之后觉得还挺有趣(脸丑勿喷!):

    多伦多大学李康课题组研发的基于血谱光学成像技术(TOI™)的心理压力检测APP(https://www.nuralogix.ai)

    ——心理学,成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