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 不能及时的去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以及理解情绪产生的原由 。
因为情绪是人天生就有的自然反应,是对各种情境的一种反应。
![](https://img.jasve.com/2024-3/f549f8941478d54bb73957b4485c3c74.webp)
在面对各种应激情况时, 适度的愤怒、焦虑、抑郁,这些消极情绪都有积极的意义。 它们可以启动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还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或者适应速度。
但一旦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 影响到我们的植物神经紊乱,变成病理性的情绪问题 :
1、会出现躯体反应
很多有情绪问题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焦虑障碍的人胃会经常不适,易怒的人甲状腺会出问题,而抑郁情绪则会导致大脑功能下降。最常见的就是心慌、没精神、胡思乱想。
2、社交功能退化
比如说最常见的社交恐惧、疑病症。或者没有办法顺利地和别人进行完整的交谈、亦或者在社交中没有非常易怒,或者感觉到心虚、强烈的不安全感(恐惧)。
3、日常功能退化
最常见的就是失眠,做噩梦,早醒等等与休息相关的日常活动。接着是一系列与思维相关的功能开始退化,常见就是心烦气躁、静不下来,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复杂问题。
这些消极情绪之所以慢慢失去情绪本身该有的积极作用,其根本原因是长期的「消极环境」,或者「消极认知」所导致的。
![](https://img.jasve.com/2024-3/579d78c1563de66f7711259207862f43.webp)
认知行为理论中指出,我们的心理进程和行为进程受到S-R模型的控制,即:
S(Stimulus刺激)– O(Organism有机体)- R(Response反应)
![](https://img.jasve.com/2024-3/e555903003e9d1e23b376bbb3bdb4569.webp)
外部环境就是刺激,我们自己是有机体,而最后的反应则是我们的情绪。
其中作为「O」的有机体,其实就是我们的认知。它就像一个弹簧一样,不断地调节环境与反应的平衡,致力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外部环境一直都是消极的,比如说原生家庭给的压迫,工作中的各种人事压力,又或者是亲密关系中的各种不信任或者矛盾。 那么作为有机体的认知,也会渐渐地开始把外部环境「标签化」:
「父母就是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意见」「这个上司就是看我不顺眼」
「TA就是不爱我,这些都是TA演出来的」
一旦形成了固有的标签化,也就代表着我们的认知环节已经失去了作为「调节弹簧」的作用。这根弹簧已经被压力变成了范性形变 ——弹簧再也弹不起来了。
![](https://img.jasve.com/2024-3/955a2d14aa3e7e3d619a1497dead22f8.webp)
至此,无论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否有变化,父母是否已经调整了与你的相处模式、工作是否已经变得轻松,伴侣是否已经打算与你和谐相处—— 你的认知永远都是消极的 。
理所当然的,你的情绪(Response)也永远都是消极的。
所以,很多情绪有问题的人, 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认知弹簧」已经失去功能了,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消极情绪的源头 。
我有一名来访者,他一直有持续性的焦虑,也叫作弥散性焦虑。
他一直就害怕人群,害怕聚会。因为从小他就是内向的人,他自己觉得这种表现也很正常,就当做是「比一般人更加不好意思」。但他一直持续三年,几乎没有任何的异性交流,工作上也是能避则避。
最后到了什么地步呢:连和上司、同时交流工作的时候,他也特别紧张,特别焦虑。一开始他自我解释为,因为他从小就很怕长辈,夫亲也很严厉。不觉得是情绪出现了问题,直到他开始担心第二天的工作,而焦虑的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开始胸闷气短,才肯去找心理咨询师。
其实他的情绪问题从那三年持续的不社交开始,就已经一步步的开始「泛化」(范性形变)了,这是社交功能的退化,然后一步步到躯体反应以及日常功能的受损。
还有一些人的情绪问题具体体现在亲密关系中,特别容易生气,一旦生气就没有办法自控。经常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冲动行为,女性多为歇斯底里,而男性多为暴力(也包括冷暴力)。总体来说,就是破坏亲密关系,破坏社交环境的行为,然后再恶性循环。
所以,认知心理学常说, 让我们产生消极情绪以及因此导致的行为反应,不是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件的看法和认知。
一、评估焦虑情绪
我们要先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环境的原因多一点,还是我们认知的原因多一点。
我们有一个误区:好像外向的人就更容易生气,内向的人就更容易抑郁。
但我们发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突然爆发,突然一发不可收拾的人,往往是那些平时内向的人;而那些抑郁、焦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带着乐天派的假面具。
你是否易怒,是否易焦虑,最终要看你的「 神经质水平高低」以及你的「认知是否具有适应性」。
所以我们要通过人格测试来确定,是不是自己的感受性过强、自己特别敏感,所以导致我们的情绪波动起伏。
这里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推荐:
二、拥抱消极情绪
首先,我们的情绪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我们说过了情绪是一种反应(Response),真正的问题要么在我们的认知(Organism)上,要么在我们所处的环境(Stimulus)上。
l 逃避 :听歌、睡觉、什么都不做;
l 代替 :抽烟、酗酒、玩游戏;
l 发泄 :运动、聚会、暴饮暴食;
记住,情绪只是你的一种自我防御之后的结果,所以以上的所有行为都没有办法改变你的认知,或者你所处的环境,所以并不能真正的解决掉负面情绪。
那么,你可以做一些什么来改变呢:
1、情绪日记 : 记录自己的情绪、引起情绪的事件。 这是用来回看,反思、反省自己思维模式的道具。长期记录,定期回看,可以有效减少我们的消极认知。
2、基于情绪日记,利用认知心理学的「ABC合理情绪疗法」 ,找到并纠正不良认知。这部分可以参考以下我的视频讲解:
3、合理倾诉 :找到 你信任的,最重要是愿意听你讲,也能为你保密的人 。同时你要倾诉的内容是: 那些让你痛苦、羞耻甚至感受到侮辱的事情。 你必须通过交互的方式,来面对这些被压抑的情绪。
4、隔离环境 :如果你有一段特别折磨的亲密关系,或者一个压力很大的原生家庭。 那么在你现在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一定程度上暂时远离这些问题,比如选择自己住和生活。
总而言之,你需要从自我认知与环境入手。 情绪的问题,往往只是你心理问题的一个外显症状,你越克制情绪,越逃避情绪,你就越受困于环境与自我认知。
逃避、克制、压抑消极情绪,永远只能让这些消极情绪更加消极。 所以,无论你怎么处理情绪,最终你与它和解的唯一途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它,拥抱它。
我是 @深刻如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歇尔博士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非暴力沟通·情绪篇】译者/校译者,知乎百万收藏创作者,愿意分享我的态度~
![](https://img.jasve.com/2024-3/2053648e5646b44b9a5d3df55af00134.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