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坡县」这个词是中国人来到新加坡之后起的,主要是形容地方和一个县差不多小,不算贬义词,不过新加坡的本地人不喜欢这个词。
要讲生活水平,我们就按题目的说吧,仅仅指「一般老百姓」,指的是「中国人在中国」对比「新加坡人在新加坡」。要讲生活水平,就从几个方面来讲:
0.为什么是「坡县「
「坡县」这个词只有中国人和中国新来的移民会说。
第一是面积。 新加坡面积约是广州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约等于广州市中心的大小。而广州共11个区,一个新加坡约等于广州一个区/县级的平均面积。直观感受下同样比例尺下的新加坡和广州
第二是高楼密度。 在我们印象中,国际金融城市的住宅应该是香港这样的:
实际上新加坡多数的楼房是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看个别图片确实有失偏颇,我们看卫星图。
放眼全坡,是这样的
虽然新加坡的住宅比起香港感觉要」土「些,居住楼高度都不超百米,但我却认为这恰恰是新加坡居住环境优于香港的原因。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和香港是几乎一样的,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和管控,在新加坡生活要比在香港感觉宽松得多。
1.总体经济
想知道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新加坡生活水平跟大陆比如何?我们来看看新加坡历年GDP。目前新加坡人均GDP为6.4万美元,我们中国2019年才突破人均一万美元,而新加坡突破人均一万美元是什么时候?看看下图,是1989年。
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新加坡30年前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和现在中国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注意,这里说的是「从经济角度」和「平均」。
如果只拿发达城市来说,深圳在2019年人均是29498美元,也就是新加坡2005年水平。当然,由于二八法则在一线城市开始显现,会有估摸两成人感觉到国内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会比新加坡好。我也认为北上广深的生活水平很高,虽然基建方面比新加坡好,但虽然人均GDP还在新加坡十五年前水平。
而且我们北上广深人口加起来不到一亿,占全国不到1/14。且中国目前城市化率为60%,也就是还有近一半人是享受不到城市生活的水平的。
当然人均GDP未必代表人均手头宽裕,但新加坡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社会。
根据瑞士信贷的最新报告,新加坡百万富翁有20.7万人,也就是每100个新加坡人里就有3人以上是百万富翁(美元)。
当然,平均收入很容易被个别富豪拉高,毕竟你看海底捞老板就来新加坡拉高平均了。所以我们看看中位数。新加坡居民收入普通居民月收入中位数为4437新币(约2.2万人民币),2018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3733新币(约1.9万人民币)。公积金,新加坡40岁左右居民公积金的存款中位数是11万100新币(约57万人民币)。如果结合下一节住房来看,就会觉得,新加坡人真是住得轻松。
2.住房
说住宅,那就和国内的城市比较吧。
首先说私人住宅,外国人在新加坡只能买私人住宅。新加坡的私人住宅年回报率在3%-4%之间。而国内一线城市1.5%左右的回报率而言。
然后说说80%新加坡的人都选择的组屋。2019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组屋的价格中位数为40万新元,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则为8万7000新元,房价收入比是4.6倍。而且首付只要10%。这个价格是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而同样是金融城市,香港的房价收入比为20.9。当然,我们也不要嘲笑香港,这个数字深圳最高达36.1。
住宅这方面,新加坡人不仅比中国轻松得多人,也比世界上多数城市的人轻松得多,新加坡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在住房这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李显龙提到新加坡对比香港和台湾的成功时,抑制不住自己的笑容。
3.生活便利度
这方面我觉得中国一线城市还是比新加坡好些的。我们中国的互联网思维深入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物流及其发达,中国网购非常便利,次日达是常态,一千公里外发的货,一般两三天就能到。而新加坡本地的网购,从新加坡本地发货,快的话也得两三天。这点是我在新加坡生活时感到不适的,太慢了,有时急用的东西我都直接联系卖家线下交易。中国的移动支付非常发达,连地摊都能手机支付,而在新加坡,就没这么方便了,不仅纸币使用频率很高,找零还全是硬币。2017新加坡的部长访问中国后,觉得自己像乡巴佬。不过到现在2020年了,新加坡的移动支付发展还是很慢。
虽然在互联网新加坡和中国无法比,不过新加坡可以说是家长型政府,为什么这么说呢?新加坡对新加坡人的照顾已经是细化到日常衣食住行了。细化到什么程度呢?例如政府在全岛建立了两百多公里的遮雨走道,能让你从家门到车站的路上都不用被日晒雨淋。
4.公共管理程度。
李光耀是难得一见的世纪级人才,和我们邓公一样,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带入富强。顺便一提,新加坡河畔也有邓公雕像,表达了李光耀和邓公之间英雄惺惺相惜的情谊。
新加坡廉政方面是做得是全球最好的国家之一。为了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新加坡设计了一套「市场指导定价」的公务员薪酬体系,也就是我们说的高薪养廉。
对于反腐,新加坡毫不手软。例如郑章远,是李光耀年轻时一起与他打天下的弟兄,在内阁中,李光耀提拔他担任国家发展部部长。1986年,贪污调查局怀疑郑章远用批地权从房地产开发商处捞取好处,总计达100万新元。就在案件调查僵持时,郑章远托人给李光耀带话,要求见李光耀一面,李光耀回复他说:「在调查结束前我不能见你,否则我将变成证人之一。」一周后,郑章远自杀了,并留下一封给总理的信。郑章远的信只有几句话:「过去两周我深感沮丧。我对于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东方绅士,我觉得只有用高的惩罚来赎罪才是正确的举动。」
城市方面:不仅邓公在访问新加坡后回深圳划了一个圈,而且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挺像。新加坡也是深圳借鉴的对象之一。想起刚来新加坡时,在东海岸公路上会有一种回到深圳深南大道的感觉。
不过,新加坡政府管理水平虽然高,但也不是完全没失误的。2020年新加坡的最大失误就是忽视了外国劳工的居住环境,造成全新加坡560万居民里感染了四万多人,其中90%以上是外国劳工,多数是孟加拉人。这点是让很多在新加坡的中国人很无语的,因为二月初时几万人在网上请愿(其中多数是中国人),要求新加坡政府禁止大型集会,呼吁大家戴口罩,而新加坡到四月才行动。能理解2月份口罩资源不足,但禁止集会这点还是可以做的吧。
不过,新加坡也算幸运,有着亚洲顶尖的医疗,加上感染的客工年轻人居多,所以目前四万多人感染了,死亡人数只有二十多,在全球来说,死亡率非常低。
5.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成就非凡,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双刃剑,常被批评。
首先讲成就。 20年就把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百分比(25岁以上)从21%提到70%。
新加坡每年出生约4万多人,参加A-level(相当于国内高考)的大约有一万多人每年(虽然拿出生人口和比较有点怪,但只是为了大概了解多少比例的人能参加高考)。A-level是英联邦级别的高考,不仅能申请新加坡的大学,还可以用来申请英国和澳洲的大学。所以新加坡人均享受到的大学教育资源也挺多。NUS和NTU每年加起来录取本地的本科生,减去国际生,也有近万人。
新加坡2019年的本科毕业生数量是18,997,理工学院(约等于中国的大专)毕业生的数量是24,239,即使减去20%的国际生比例,加起来比2018年在新加坡出生的公民总数(约3.2万人)还多。
而这些本科生有多少能就读于名校呢?而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录取约7000人,NTU每年600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的A-level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就很大概率(不保证录取,看专业)能读到这两所世界排名前几十的学校(QS给排到第11,但这太虚了咱们不提),虽然在知乎上NUS和NTU常常被说「排名太水」,但起码能比得过985平均水平的的。而我当年高考排全省4%,也没考到985。
虽然我很酸,人家咋这么轻松就能读到好大学,但新加坡学生的学业水平还是很好的,无论是小学组还是中学组,数学和科学表现排名全球第一(前面几名基本被亚洲包揽)。不过如果把中国分区域和新加坡比,长三角地区的数理成绩比新加坡成绩好。
然后讲弊端。 被批评的最多的是分流制度。成绩好的学生往后被分到的资源越来越好。分流开始得有多早呢?
分流从小学就开始了。三年级就开始分流。每个学校的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智商测验。那些成绩好的会被分到「名校」就读天才班。这些孩子的课程更难,学的更多,老师更好,资源更好。六年级再次分流,离校考试把最优秀的分配到直通车学校(全新加坡最好的学校才提供的课程)。如果小学毕业时没考到好学校,很大概率就会最后毕业就要读技校(ITE)或者理工学院(polytechnic)读中学后,还要面临-N水准、O水准和A水准考试多重大山。
所以最后有机会参加A水准的人不多,每年出生四万人左右,只有一万多人参加A水准。这也是为啥前面大学录取数据看起来好看的原因。而中国每年出生人口大约1500-2000万,高考人数约900-950万每年,约一半学生能参加到高考。我们能参加高考的人数比例要比新加坡多些,虽然我们在升学过程中也会面临有形或者无形的教学分流,但比起新加坡的分流,国内还是留了足够的机会给后发的学生的。
虽然现在我国顶尖的大学正在赶超,或者已经超过新加坡的大学, 但就平均水平来说 ,新加坡老百姓能受到的教育的机会还是要比中国多些。
总结:
虽然新加坡是小国,但依然是小龙,虽然没有中国这种国际地位,但对比起其面积和人口,新加坡的成就和经验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虽然在硬件上,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也使得我们在自信心上大大增强,但在「软」的方面,新加坡还是有很多世界顶尖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