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不使用母语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

2013-10-12知识

刚刚结束了一个英语心理咨询,趁热来答一波。中文和英文心理咨询我都参加过。我的个人总体感受是,一对一心理咨询,我倾向用英语(非母语)。群体心理咨询,我倾向于中文(母语)。

先说一对一咨询。我在美国留学。刚来的时候,感到文化差异冲击较大,学业上也较难适应,于是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比较幸运的是,我的学校是一个大校,华人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说各种语言的心理咨询师,包括中文。我找了一名马来西亚的心理咨询师,参加了为期一个学期(大概四个月)的疗程,主要聊学业上的困扰,全程说中文。咨询师对我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非常能共情,也提供了很多有助于我完成学业的小技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参加咨询,总有一种要向老师汇报进展,并且把对方地位架在我之上的感觉。大概是因为觉得对方是心理学的专家,当我用中文表达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形的长幼尊卑的概念在我脑中。这种感觉有时候不能让我完全把我最内心深处的想法表达出来。

四年之后,也就是现在,我经历了一些感情创伤,又再次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前文提到我们学校人很多,好处是能找到说中文的咨询师,坏处就是很难约。。我因为情绪较为糟糕,想要很快预约上心理咨询师,于是学校给安排了本土的心理咨询师,也就是美国人。我的心理咨询师很年轻,是个小帅哥。。咨询之前也很担心语言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表达,但是我竟发现,我更喜欢英文的心理咨询。个人认为,当用不同语言表达时,人的性格会有一定差异。我说中文的时候,性格会较为内敛;说英文的时候,情绪更容易外漏。这可能是因为在留学期间,我常常被老师鼓励多说、多提问。另外因为自己不是英语母语者,什么羞耻的话都敢说,所以在咨询期间,我常常用最简单的词非常直接表达我的情绪,包括无助、自我怀疑、愤怒、伤心、绝望、不切实际的幻想等等。大概是因为心理咨询师跟我年龄差异不大,他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情绪,并进行引导式发问,让我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描述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他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处境。非母语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劣势,想想自己不远万里从中国来美国求学,英语能说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这种想法在很多场景下都给了我力量,包括人际交往、学术报告、当地生活等等,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总之这个咨询体验非常好,我基本把我的一切毫无压力地全盘托出,现在疗程还在进行,非常期待后续效果。

再说群体咨询。美国上课常常有研讨会(seminar),刚来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因为在中国接受的教育比较少这样的上课形式。为了锻炼自己开口说话的能力,也为了抱团取暖,我参加了学校的群体咨询。对我而言,体验一般。主要原因是本土人说的很多东西听不懂,比如他们会说最近又看了什么剧、又去了哪里玩耍放松、时不时还会抛一些俚语玩梗等等,这些不仅仅在考验我的英文水平,也在考验我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理解。我常常觉得插不进话,很难有较好回应,有一种疏离感。我是群体中唯一一名非母语使用者,他们并不会根据我的英文水平进行调整,虽然心理咨询师尽量在协调(moderate),但是短期内我还是无法顺利地从中获得支持。这个英文的群体咨询我参加了一个暑期(2-3个月)就草草结束了。我没有参加过中文的群体咨询,但如果大家文化相似,语言相通,群体咨询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互助形式。

当然,我的个人体验也与我的聊的心理困扰有关。中文咨询聊的是学业问题,相对严肃,导致自己可能不太能放得开。英文咨询聊的是情感问题,更多的像是在与朋友聊天,更为随意。我也认同语言熟练程度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我的英文水平虽说离母语使用者差的很远,但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业任务没有太大问题,所以在一对一咨询中和对方交流也较为顺畅。如果语言没有掌握到一定程度,应该还是会有一些影响。

总而言之,对我而言,不使用母语并没有影响我的心理咨询效果。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尝试中文的群体咨询。抛开语言问题,心理咨询只是一种疏导情绪的辅助手段,最后走出来还是要靠自己。希望广大朋友们都能解开心结,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