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这个话题其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朋友讨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到底现在还需不需要书房也各持己见。其实深究起来,不仅仅是书房作用的问题,也折射出许多现代生活的思考。
一、对纸质书的意义决定了书房的意义
书房,顾名思义,就是放书的地方,书房的意义就是存放书籍。于是,对于电脑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之前的时光来说,但凡从事脑力工作的人,家里都有一块堆书的空间,书房或者是书架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脑力工作者赖以生存的 补给站和工具房 ,那个时候承载书籍的书房和书架且不说向外人展示自己博学,就是就工作而言,也是必需品,只是多少不同,同时爱好、生活也多少要依靠书籍。而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纸质书逐渐成了收藏作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得来依靠网络,电子书占地少,信息大,便携带,开始对书的概念重新书写,承载纸质书的书房渐渐只剩下名字没有了实际的作用。而现在还坚持书房具有重要 意义的往往成为了一个兴趣圈的存在,就是那些还有这收藏纸质书,喜欢纸质书阅读感觉的读者,这些爱好者往往对书籍的爱好有着明确的方向,比如市面上不常见的老书或者某个特定领域发行量不多的专门书类,而非普遍代表,对于广大阅读畅销书籍的读者来说,一机在手,万书我有,而对于现在纸质书籍主流的教辅考试类图书,也似乎没有上书架保留的价值,基本都是用完就扔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纸质书的看法决定了书房的意义,书房的意义成为了钟情于纸质书的读者们的一种精神家园和一种爱好的执着。
二、对私人空间的潜在渴望是书房存在意义的最大动力
就目前来说,与其说书房是为了给书一个家,还不如说为了给人们独处的空间。如今,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和人共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一个属于自己、能够静静呆着的私密空间变得越来越多人的渴望。年轻时总害怕「不合群」,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为了合群而合群,马不停蹄地去赶赴一场又一场热闹与繁华。随着年龄渐长,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其花费时间与精力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去结交一些无关痛痒的「朋友」,还不如学会好好与自己相处。独处,是一种智慧的沉淀。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是内心足够强大和丰富的人。这个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叔本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渐渐觉得在一天繁忙中找到这么一个可以独处的空间,静静的思考些事情甚至只是发发呆,都是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看似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现在很多朋友的书房都是如此,其实在这里看书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就是在这里弹弹钢琴,用毛笔抄【道德经】之类的古籍,或写点随笔。有的这把这方不被打搅空间的独处当做最好的修行,让杂乱的大脑从混乱中冷静下来,重新梳理和思考,以期获得领悟,洞悉那些浮躁中难以参透的困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房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不在乎书,更在乎于在喧杂世事中获得一方私人空间独处时光的渴望。
三、书房的意义有时成为朋友圈的一个大本营
好几个朋友由于书多得堆不下,于是在家以外找到了一方专门堆书的小屋,于是书房从家里走到了家外,而伴随着书房的搬迁,朋友圈的活动基地也从家里搬到了家外。自己喜欢什么,自然书房的书架上,这类书籍就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空间,而同样爱好的朋友们经常要交流,书成为了爱好的使者,书房也成为了爱好者们常常聚在一起的基地,但凡谁淘到了几本难得的好书,或者看到了什么精彩的地方,都会在群里吼上一嗓子,其他人心里痒痒,也就自然忍不住纷沓而来,来时不能白来啊,也多带几本书,在书房里你一句我一句,久而久之,有没有书也不重要了,到了这个时候,不来聚一聚是否就缺点什么,于是书房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兴趣相投者的大本营。就像好朋友军哥,其实最初的想法也就是如此,书多得堆不下,以前去他家里,哪有什么书房,整个家就是书房,书多得床上、桌上、窗户,能看得到的地方都是书,但也是大家的乐园,后来实在堆不下了就找到了铁路三角道的小屋给众多珍藏多年的宝贝书籍们安了个家,大家一窝蜂把聚会的基地从他家里这个大书房变成了铁路旁的书屋,那个时候谁也想不到如今会成为来重庆必打卡的地方,不过即使现在,不管游人如织,我们这帮帮人还是喜欢有事没事跑过去坐着,翻翻书架上新淘来的书,天南海北吹着牛,是最美好的时光。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