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明朝的历届内阁大臣中,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

2020-07-24知识

内阁大臣,基本真正要看,就是首辅一个人,次辅那都是不重要的,所以历届内阁首辅大臣就行。

我只了解过杨廷和,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

今天要说的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人称张江陵。万历早期内阁首辅大臣。张神童,年纪轻轻,就受过省长眷顾,并且还特批,不给张神童中科举,原因是为了压一压神童的心性。还赠送了挑爱马仕犀牛皮腰带,古代佩腰很重要,一般不送人,还告诉他,小兄弟,这套你先戴着,将来你可是要带玉腰带的男人呀!玉腰带基本是内阁大臣才能戴的。

历史上,能被记载进入史书的神童,要么伤仲永了,要么后期见不到人影了,而张神童,开挂开了一辈子,小小年纪,基本把基础打好了,潜力无限的情况下,一直开挂到去世。真的,有时候真的羡慕别人的脑子,同样的神经元,怎么就搭不成一样的线。

张居正考取功名后当翰林院编修,相当于皇帝的后备秘书以及太子的未来老师,跟别人不一样的是,别人考取功名,为的就是有一日,能够做到更大的官,娶更漂亮的妞,坐更大的轿子,住更大的宅子,修最大的墓,要最有名的人来写墓碑。

张居正不同,待在翰林院的日子,每日就是读书,思考,他的老师,徐阶,内阁次辅。非常欣赏他,两人师生之情非常之深。

但是张居正闲不住啊,想想自己这么年轻,考取了功名,来了翰林院,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大明吗?于是闲不住,写了明嘉靖年间四大问题的奏疏,然后一边看书一边等消息,发现,石沉大海。

张居正写的这篇奏疏实际被严党挡住了,不过这篇奏疏非常牛逼,写的四大问题通通都对上了,真不愧有看未来的能力。

奏疏石沉大海咋办,他师父徐阶告诉他,没事,你还是专心于读书学习吧,人生还需要慢慢沉淀,后来,有一次,严党整徐阶旗下的人的时候,张居正不忿,出了头,结果被整着外派出去了,被搞出去了,张居正这么一想,也好,出去走走,反正目前他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走之前还给他的老师,徐阶留了封信,还跟他说,得他走了才能看,这封信讲的是,老师,你为啥这么怂啊,天下苦严已久,老师您作为内阁次辅,为什么就不能想想办法,打击严党呢,连我一个学生,一个翰林院编修,我都敢出头,唉。

徐阶看完信,摇摇头,轻轻的笑了。

其实,历史上的徐阶,是一个非常小心,且非常严谨的人,属于城府极深的人,天下苦严已久,谁人不知呢?他做为内阁次辅,一面小心翼翼的处理和严嵩的关系,一面卧薪尝胆,时时刻刻准备着搞掉严党。

张居正把这次外派,当作一次释放压力的旅行。

时间在不紧不慢的走着,张居正也在慢慢变老,熬着,时刻终于到来了,严党终于在嘉靖晚期倒台,仿佛事情在一步一步的往好的方向发展着。

但是有一个问题,严党倒了,大明就真正好了吗。

嘉靖年间,光登记要供养的朱氏后人,居然已达百万之众,遥想太祖当年,封王者仅数十人。就是这样的情况,要大明六千万的子民,供养朱氏后人百万之众,百姓民不聊生,加之赋税,当官的贪污,大贪还是嘉靖,而且大明政府机构效率处理非常的慢,外患还未平,无论是南边农民造反,东边倭寇侵犯,北边外敌入侵,使得大明看起来,就像一棵到了晚年的大树,摇摇欲坠。

这时候的张居正急吗,我想应该是急的,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的经过。

真正要到张居正掌权的时候,还要等隆庆皇帝驾崩,万历上朝的时候,隆庆朝时,高拱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且有才华的人,但就有一点毛病,嫉妒心重,而且很喜欢排除异己,无论谁当了自己要当的位置,就搞谁,所以连带着搞徐阶,但是呢,搞完徐阶,发现自己还是没当上首辅,首辅之位还是空着。

恰逢隆庆帝驾崩,剩下李太后和只有十岁的朱翊钧,此时还要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此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他算是大明朝以来,比较像正常人的太监了。冯保心里有小算盘,完了,这下子如果万历朝,高拱当了首辅,那岂不是司礼监就完了,毕竟高拱可是在外面放了话的,请求圣上把司礼监的权力收回,给回内阁。

冯保也聪明,高拱在吊唁的时候,公然在大堂说,十岁的娃娃怎么来做天子呢?

其实高拱说这句话,是想说,隆庆帝啊,你怎么挂得这么快啊?你儿子才10岁。我高拱的意思是想说,有点可怜,然后衬托自己一定要好好出力,辅助皇帝。

冯保立刻将这个小报告打给了李太后,李太后一听,气的要命,高拱的意思是,10岁就当不得皇帝?结果可想而知,高拱基本已经无缘政治生涯了,虽然人有能力,也有才华,而且还有一点,还很有资历,基本首辅这个位置,是他,稳的了。

要知道有一点,如果皇帝太小,父亲死的太快,这个时候,母后就是最大的,是整个国家实际统治者,话事人。除非到了小皇帝能真正亲政的年龄,否则,大小事都绕不过李太后。就是实权者。

就这样子,张居正如愿成为内阁首辅,而冯保,则安心的当作司礼监掌印太监,他跟张居正约法三章,只要是内廷的事,他张居正绝对不过问,但是除了内廷的事,冯保不得掺和。

就这样,张居正终于迎来人生的第一道曙光,新帝上朝,推行新政,史称万历新政。

说实话,如果是我本人,我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我可能束手无策了,可能就会乱了阵脚,毕竟国库亏空从嘉靖一直到这里,国家没钱,怎么应对外患内乱呢?

张居正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创设了「考成法」,提出了「惟以安静宜民者为最,其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虽浮誉素隆,亦列下考」的考察内容。要求官员,别混日子啦,来做实事把,混子是要被开除的,有能力的,我不会考虑你的学历以及出身,给你相对于的提拔。那个时候的官员效率极低,而且基本只要任期内,没大差错,基本不会影响政治生涯,还能积累资历。这个考成法一出,基本张居正在任的考察期,最后竟然罢免了一两千官员,然后又有相对于的人被提拔上来,大大的提高了政府的效率,那些官员基本都不敢懒政怠政。唯一的毛病就是,都对张居正不满,纷纷私底下说张居正的坏话,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考成法有点残酷,基本在压榨着官员的能力。

第二件事,张居正重视边防,他认为「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夜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重用了许多如王崇古、戚继光等名将,还有李成梁,北抗蒙古入侵,镇抚女真,招数就是你敢来打,我就敢防,不服硬碰硬,然后对于能结交镇抚的女真,结成贡邦,北方基本无战事,改善与外邦的关系,东边加强了海事防务,给予了戚继光很大的支持。

第三件事,就是很著名的「一条鞭法」,因为古代土地吞并很严重,政府如果没有好好积极处理这个问题,就会出现有大地主,那种一个人就有数十万亩良田的大地主,严重的损害的中下阶层的利益,并且跟官府勾结,隐瞒田数,造成了政府的极大损失,而有些农民连田地都没有,因此,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就是摊丁入亩,每年,每个成年男性,其实都要为政府做社区性质服务的,这是义务,然后还有田地需要交赋税,但是之前的法制很不明了,太多漏洞了,因此张居正就要求,要么你去徭役,要么就交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老百姓的税收问题得到了保证,而隐瞒的土地,重新丈量,作为官员考核,你这里如果没能彻底丈量清楚,明天就可以不用来报道了,我换一个能丈量清楚的官来,非常的严苛。但是这一条鞭法,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解了中下层人民的压力,只是增大了大地主的负担。非常的有效。

张居正做完这几件事后,缓了口气,大明终于有勃勃生机的景象,国库终于有钱了,明神宗也在自己的教导下,似乎在向一个好君主的方向去发展,终于不像他爹还有他爷爷一样,自己终于能把自己所学用在正道上了。

这中间还要穿插一件事情,就是大明朝有规定,孔圣人的后代,衍圣公必须每年进朝面圣一次,以示政权的正统。

然后这一代衍圣公呢,有点小聪明,进京的时候带着东西去卖,几倍的差价,因此每回驿站都是压力山大,一次就是数十车商品,那时候的驿站,只要是官员,有公务在身的,驿站一律由义务免费押送,经常能看到一个内阁官员,回家祭祖的时候,带着家奴家眷近百人,大摇大摆的回家,舒舒服服。

到了张居正这里呢,他就觉得很不舒服,这是公家的东西,怎么就成了官员的私有福利呢,砍了,砍了不说,还派自己的长子,回家的路上,自己雇辆驴车,走了两个多月。

不得不说,张居正的举措真的快,准,狠,而且以自身为示范,标榜世人,行动力执行力异于常人。这个小插曲,经户部统计,竟一年能给国家省将近百万两银两。

不过呢,到了后期,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全被废除的时候,估计有不少人会想念张居正的这个举措。特别是驿站附件那些经常被驿站要求去当苦力的老百姓。

我觉得还需要再加一个小插曲,就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是个信佛的人,她每回看到那些要秋后问斩的人就觉得可怜,经常要求张居正,比如说皇帝生日,皇帝娶亲,要大赦天下,非常的有善良的一位母亲。

而张居正,直接就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回到,太后您,心地善良,很好,但是您只看见他们秋后要被问斩,却不见他们残害百姓的时候的样子,那,那些冤死的人,在地狱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希望太后能收回成命。

这么一说,李太后立马能理解,并且收回成命,不过比较搞笑的一点就是,这次提议不成,下次刚好有喜事,又继续提议这个事。

回到正题,张居正的大刀阔斧,基本在帮大明朝续命,如果说大明朝的大臣,有没有类似于名医的那种,我想前期就是于谦于大人,积极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中期就是张首辅,张居正,改革,同样是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挽救这个已经生了重病的大明朝。

但是做了这么多事,触犯了这么多人的利益,张居正还能得好名声?由于他执政时候非常严厉,而且掌控力非常狠,内阁基本他一个人说了算。基本很多人弹劾玩张居正,然后自己人就不见了的,不是被仗刑就是被流放或者官降三级,而且还是连带着你朋友一起降级,还有当初举荐你的人一起,比较著名的就是张居正有一个学生。叫刘台,是一个极其聪明,就是脑子转很快的人。

刘台呢很聪明,张居正也很欣赏他,经常提拔他,刘台在一次李成梁大胜蒙古的战役中,越权了,直接表奏了万历皇帝,张居正因为这件事,把刘台骂了一顿,刘台虽然能力大,但是心眼很小,他自己内心其实是知道这件事是错的,但是呢,就觉得没脸面,因此,在一次张居正罢免一个贪污的官员,那个官员刚好是刘台的朋友,刘台以为张居正要搞他,于是先下手为强,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贪污,为啥呢,刘台自己本身就有贪污的劣迹,这件事把张居正一下子震惊到了。

张居正几乎是哭着跑着去找万历皇帝的,一个五十多岁人,哭着?那是得多委屈啊,要知道,这时候的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一把手,基本万历朝呼风唤雨都可以,着实把小万历给吓了一顿,急着问他妈妈李太后,要知道,刘台的弹劾,基本是没用的,不管张居正到底有没有贪污,大贪还是小贪,且历史上的张居正也是公正廉明的典范。

那张居正为什么要哭呢,很简单,学生弹劾老师,历史上头一回啊,老师再糊涂,作为学生的,也不应该出面弹劾老师,因为古代师生之情不像今天,老师教完一届就走了,古代是一个好的老师,能陪伴终身,影响一个学生的终身包括前途,思想。

张居正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这么提拔刘台,刘台这么对他,而且,写那封信骂他,是为了他好,不能越权,更何况还是张居正的学生,朝中人盯得多紧,且加上明朝言官的能力,只要你身上有一点点黑,我就能盯死,而且骂死你。

没想到这种事情居然能发生在张居正身上,另张居正一下子寒了心,哭着向万历皇帝辞职了三次,万历皇帝三次挽留并且仗罚了刘台,这件事情才过去的。

最后一件关于张居正的事,是在张居正执政晚期,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祖制,得回去丁忧三年,可是有个问题,新政才进行到一半,一个周期都没满,且加上万历年龄尚小,李太后不愿放张居正回去丁忧,且不说张居正自己带的内阁班子如何,就说万一遇到下一个内阁首辅,像严嵩这样的,估计大明朝就直接凉了,其实张居正也在犹豫,刚好自己人生巅峰,各项改革措施基本都在贯彻落实以及大明朝慢慢恢复生机,开始有钱了,怎么可以现在就撒手,三年,三年后都不知道如何了,而且改革就必须时时刻刻盯着,这就相当于对一个国家在动手术,三天都可能会出无法补救的措施,怎么可以等三年。

同时,还有一个极其不愿意张居正走的人,谁呢,冯保冯太监,他可是一手把张居正拉起来的,换了下个首辅万一又想高拱那样子,没事给你突然喊着,砍掉司礼监,还权内阁,那岂不是凉凉?

在李太后万历以及冯保挽留的情况下,张居正并没有回去丁忧,这一举措,简直惹恼了言官那群人,以及平时不满张居正的那些大臣,个个纷纷上疏请奏请张阁老回乡丁忧。这个简直成了那个时候一个政治正确了,人家改革改得好好的,因为都不想改革(触犯了他们个人利益),纷纷要张居正走。这也是历史上张居正诟病最多的一点,自己的父亲死了,连见一面都没,要知道,父子两除了书信往来,可是近二十年没见过面了啊。

这其实也不怪张居正,因为张居正那时候基本已经入魔了,从年轻时候上的奏疏石沉大海之后,到今年,终于有能力有权力能改变朝政,就像一个毕生追求一件事情的人,你叫他中途放弃,过几年再来吗?

作为一个儿子,我本人来讲,如果是我本人父亲,我会陪伴我父亲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这是一个人子最基础要履行的义务,也是人之常情,倘若就算有千金也买不回我见父亲的最后一面,蒙受养育数十年,最怕子不能人前尽孝,我不会要求别人也这样做,但是我自己会尽力去做到。

可见张居正基本已经为了国家,放弃了家庭,但是那群大臣没有放过他,国库有钱了,朝政开始有了新的气息,百姓能安居乐业,减轻负担了,大明也能无比较大的战事了,但是这些在那些文官阶层以及言官群体里,似乎早就像透明似的。

说实话也是,如果一生都在朝上,不是乡下看看自己所推行的政策到底实施得如何,可能很难理解和明白底层人民的困苦以及自己要真正做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当官当错的方向。只知道一味的拿一些不实际的东西来说事。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样。

咋们又可以说回刘台了,刘台自从弹劾完张居正之后呢,被流放到基层去了。然后自张居正死后两年时间,万历亲征,被压抑久了的万历皇帝仿佛露出了他本该露出的那一面,将张居正抄家,并且收回原先所追授的各种名号,将张居正的实绩全部抹除并且废除新政,还请回了刘台,说刘台你辛苦了,当初误会了你,在给张居正开死后鞭尸大会的时候,满朝文臣纷纷一个接一个的上来都给张居正吐了口口水,而刘台的表现,使在场的众人大吃一惊。

刘台说,我不骂张居正了,张居正所做的才是对的,你们不到基层去,远远不知道张居正改革到底做了多少事,我之前误解了张居正,以为张居正是一个贪权贪财的人,是我的问题。

所以说啊,要真正去了解到别人,还是要到对方的位置上多看一看才好,如果就简简单单只看自己,那恐怕会猪油蒙了心。

之所以后面有天启帝以及那么多人为张居正平反,那还不是张居正的改革举措其实是对国家有利,唯一人之无利,就是张居正本人,很简单啊,张居正待了那么多年的翰林院和内阁,跟了徐阶,高拱这群人为首,在首辅位置上,原版照套,不是很轻松就能混个好名声,需要几十年后才有人平反吗?不过也是,如果张居正没有这样的经历,我想估计今天也看不到张居正能留名几百年,名留青史。

张居正新政,改革,为大明江山重新奠定了多少基础,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万历皇帝已经把新政废除了,之后的后人常常诟病,明时亡于万历,一个不上朝的皇帝,一个学他爷爷嘉靖帝不上朝的皇帝。嘉靖不上朝能掌控朝政,万历这个孙子辈的皇帝,究竟在想什么呢。加之,国库逐渐充盈,政府效率提高,基本无太大战事,这一年他居然没办法认清,只能说,大明确实气数已尽。

如果根据我个人的看法,张居正的改革能够落实下去,几十年后的大明,我个人而言去估测,起码还能续命百年之久,毕竟那几个政策太致命。然历史都是后来人去评价,都是各自观点。

因此,说了这么多,我想,喜欢张居正的理由基本已经充分了,可能很多人多,张居正就是巨贪,他家贪了多少了,而且这件事情,张居正本人也知道,甚至有过回应,张居正知道老家人贪墨的事情后,没有多说什么,我个人评价而言,这个世间真有圣人?真有完人?如果就我而言,我为国家出生入死,改革,新政,每天要应对那么多事,我积极的帮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家里人就贪了怎么了,人就是要完璧无瑕吗?而且历史考证,张家人还没徐阶,严嵩,高拱贪得多,当然,不能这么比喻,这就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了,但是要从这一点上去批判张居正,拿出一个比他当时更加完人的人来批判,而不是一堆实事都没做好的,拿这个当借口。

说实话,当我看完那么多史料,我第一反应是,历史上真有张居正这样的人吗,一切为国家考虑,他是把国家当作是他的为一个立场呢还是把国家当作他自己考验自己能力的立场呢?许多人嘴里说着为国为民说得好听,实际上还不是鱼肉百姓。

三大点

一如果不是为了国家,为什么要做三件事,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动刀?要知道想做跟必须要做是两回事把,而且这把刀,是悬在每一个官员头上的,包括他自己。

二如果不是为了国家,为什么当初要清除那么多阻挠自己的门生以及官员,承受那么多的骂名,遭受那么多人的辱骂,张居正自己本人不在乎名声吗?而且对起自己的门生更是一个都不心软

三如果不是为了国家,执政晚期的那几年,基本上就已经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曾有一次当面问万历,如果我死了,你不会清算我以及我的家人吧?万历声泪俱下,喊着,先生,我怎么会呢?先生救我大明江山社稷,在我年龄尚小的情况下把国家治理得条理分明且国家正在蓬勃生机的往前发展,先生为何要这么问?讲得张居正甚至也有点感动,但是基本几年内其实内心基本知道死后可能不会有什么好结局的,毕竟得罪的人数太多了,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了,如果他不是得病死的,来不及安排下一任内阁首辅,也许新政能继续推行,当然,这也只是猜测。

这样的一个人,说实话,我真的很钦佩,不是钦佩他的智商,而且钦佩他的魄力,胆识,以及政治手腕,大多数人其实都自信于自己收拾残局的能力,然后每回都死在残局里,我本身就是一个毛病缺点比较多的人,如果说明朝要找一个人当榜样,我会选择张居正,因为跟这样的人,如果政治意图以及目标能结合一起,我会受到感染并且一起去完成,严于律己,执政严明,真正的一心一意为了中下层人民去奔波的一个好官。

手打不易,希望能够看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