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决一个前置问题: 宦官等级 。
现在的通俗叫法都把宦官叫太监,但紫禁城的砖瓦都有三六九等,何况数十万的宦官,我简单做了张宦官等级图:
▼
可以看出只有宦官的最高等级才叫 太监 ,最高级就意味着稀缺,一般而言,宫内二十四监中只有十二监的顶头领导才能是中老年 太监 ,所以宫内真正的太监跟外庭的三公九卿一样,两把手就能数过来。
对应到剧中就是司礼监的吕芳、陈洪、黄锦、孟冲、石某五人,其他都不是太监。而且太监只有 正四品 的衔,品阶和杭州知府 高翰文 一个层次,但实际中高翰文见到吕芳需要下跪,因为吕芳见外臣只能有一个理由——代表皇帝。
▼
杭州织造 (剧中的江南织造) 杨金水 按大明制只能是从四品的 少监 担任,那就比高翰文还低一级,但剧中杨金水根本不把高翰文放在眼里,回到历史也是这个样。
上一篇中列了二十四监和二十四监外的宦官机构,这里顺便补充一张官方规定的这些机构主要领导班子编制图:
▼
以上都算领导,无论大小,哪怕是从六品的长随和奉御,他们指挥下面的 经理 、 管理 、 佥书 等许多更低级别的宦官干活。
有点搞笑,宫里的经理是苦力,就是经管打理具体事务,放到现在企业反倒成了高管,文化的演变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1. 司礼监太监编制
国朝定鼎之初把宦官的选拔和人事任免归到了 吏部 ,包括司礼监。
Judy闹革命时重用过 建文帝 的宦官,他继位后身处南京并不安全,就想继续倚重宦官对抗文官集团,但宦官由吏部统领,Judy便直接把宦官的人事任免权要到了内廷,更进一步给到了和皇帝接触最多的司礼监。
那Judy坏祖制文官就不管吗?文官想管但不敢管,Judy杀起官来比他爹还狠。大明宦官干政就此拉开序幕,所以权监的始作俑者是Judy这个巫妖王。
司礼监就此逐渐演变成内廷的最高指挥机关,但它在朝廷文件中的级别始终是二十四监之一,和负责紫禁城环卫的 直殿监 没有区别。
司礼监太监等级编制不大,一般九人:
掌印太监 一人,
随堂太监 八人,其中八个随堂太监按季度轮换两人上岗担任 秉笔 ,这两人又排了个 首席 和 次席 的座次。
▼
掌印是吕芳,伴随皇帝接收内外政令。陈洪是首席,负责实际执行政务,黄锦协助执行。两个秉笔还可以理解为日夜轮换,司礼监夜晚要值班,以便及时处理紧急公务。
▼
别看紫禁城的层层宫门夜里都会落锁,遇到战事或东西厂的情报帖子能很快传到司礼监,上篇二十四监外机构中把守宫门的 卫门 系统就是干这个的,怎么运作后面东厂篇再说。
有个细节,剧中司礼监始终是五个太监,大明规制一般定了九个,但具体各个时期人数都会浮动,看皇帝爱用内阁还是司礼监辅政了,但整体上是增加的,到嘉靖时可能十个都打不住,甭说五个。
我猜剧组是为了和内阁排班肃立时对仗好看点,剧中内阁有严嵩、徐阶、高拱、严世蕃、张居正五人。
▼
我引申一下,大明是内廷和外廷双线辅政,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几乎是对仗的,司礼监掌印负责制和内阁首辅负责制同等重要,只不过辅政上内阁优先于司礼监。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专权时代司礼监是高于内阁辅政的。因这里只涉及司礼监,所以不涉及任何外廷系统。
大明是巨型企业,嘉靖是董事长,吕芳是代理董事长,他两全盘负总责发布命令。陈洪是CEO,负责执行命令。黄锦是执行董事,协助CEO执行命令。孟冲、石X等轮换中的六人是常务董事或非执行董事,能旁听重大会议,也能发言,但不能拍板最终决策。所有董事都分别统领企业的许多部门(各监、局、司、库、房、厂等),在轮换间歇期实际处理所领部门的日常事务。
▼
做企业管理的熟不熟悉这套制度?
放到
华为
叫
轮值CEO制度
,CEO由八名高管轮值担任,轮值期6个月,比大明司礼监多3个月。这套制度被企业管理大咖们说成起源于华为,而任总说最初是华为花重金从国外(好像是IBM)引进项目管理制度时他不愿当CEO,从而推出的这种管理方式,在华为实行了有十来年历史。
京东
的CXO轮换计划也是这套类核,近四五年才开始效仿,其健壮程度远低于华为。
——大明司礼监六百年前就开始实际使用了,诺大一个国家都管的住何况一个企业。建议老总们少花点钱读MBA、EMBA等圈子管理学,要打硬仗多买几本历史书翻翻就够了。我们的前辈先贤写出的与人性相关的历史著作超过3000种,而且能看到实践结果,汉文化圈一点都不缺管理学。
▼
2. 秘书的秘书叫文书
司礼监有资格替皇帝干活的就那九、十人,还要一个领导(掌印)两个兵(秉笔)的轮值,显然干不完国家机器的日常任务,于是本来就是秘书处的司礼监又下设了一个秘书处当助手,叫 文书房 。
文书房有 掌房 宦官十人,负责把每日送进来的奏疏封本,把要送出去的阁票整理留底,相当于提前给司礼监做准备工作,而司礼监要晋升入监的太监时一般只从文书房提升,所以文书房是司礼监的预备班。
文书 在城市不常见,但在我国最小的行政单位—— 村 是一个必备且非常重要的职务。老百姓寻常就叫文书,义务教育普及前往往是村里地位很高的文化人,相当于县级单位的宣传部长,村里一切涉及文字的工作都由他负责,而且包括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能连任好多年,也能往上升,和 【潜伏】 里机要室的 余则成 一个样,看着管档案,但也能当站长。
▼
司礼监九人,文书房十人,这十九人还是干不完日常工作的,下面先拆司礼监的职权,再说面对如此多的工作如何解决编制内工作人员不够的问题。
3. 司礼监的职权
司礼监正厅的牌匾「 声闻于天 」最好的诠释了司礼监的职责,但具体的日常工作还是要细分一下,有些职权是具体到掌印太监的,秉笔都没资格。
(1)管理奏疏勘合
司礼监要经手大量奏章、政令和勘合等文书,有些连秉笔太监都不能看,所以由掌印太监全盘管理,指挥文书房按类归档,属于密折的掌印太监会自己处理,早先供词的这篇就是体现。
掌印能看所有奏疏,他最重的职权就是管理皇帝的印章,所有公文不盖印都可以认为无效,而皇帝有好多方印,所以司礼监最大的头头才叫 掌印太监 。
▼
印章最多的皇帝可能是 乾隆 ,有1800多方,最大的乐趣就是拿出故宫收藏的书画往上面盖章,而且看一遍盖一次,人送外号「毁画达人」。据说最多的一幅唐画上有五十几款他的印,而后来专家依靠现代技术发现这副唐画是一幅半真半假的清代伪作。
▼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我自己有八方印,每次买到书比起阅读好像往上盖章的乐趣要更大一些!
我国从古至今都推崇印章文化,可谓认章不认人。现存的最早印章出土于殷商,而现代考古发掘中鉴定墓主身份的铁证也是印章,其他文物都算推测,因为古代文人和官僚都有印章,而且永远戴在胳膊肘后,可谓印不离身。
前几年最热门的江西 海昏侯墓 ,在确定具体是那一代海昏候时靠的就是 刘贺 私章的出土。
▼
看陈洪成为掌印太监后第一次摩挲玉玺的小眼神,多带劲。
▼
(2)批红
秉笔太监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在奏疏上照 阁票 批红。
内阁大学士会先把对奏疏拟定的建议写到纸上,再贴到奏疏里进呈皇帝参考裁决,称为 票拟 。
皇帝看完觉得有问题会写上自己的意见打回内阁重拟,但绝大多数情况皇帝会直接批准 如拟 ,这就算勤快皇帝了,至少自己愿意看,也愿意写。更多的时候皇帝看都不看,直接让司礼监替自己批准票拟,批准工作由 秉笔太监 来做,秉笔就是替皇帝拿笔,相当于皇帝的手,不用脑子,所以司礼监没有修改票拟的权利,只是按照内阁的票拟走一个批准程序,简写就是 照准 ——照内阁票拟批准。
▼
正因为大明有这套制度,才出了那么些懒惰的皇帝, 宣德 后的八九个皇帝大都只拿了个皇帝的荣誉头衔,实际政务交由内阁会同六部出票拟,司礼监走程序照阁票批红盖印形成决议,内阁再下发执行就可以,只要皇帝认命了内阁就算完成在位期间的工作。
▼
实际上呢?
奏疏和票拟是交到司礼监批完再下发,批文又是恭楷,不存在行书草书的笔迹,如果照准还好办,如果打回重拟,内阁能分清是皇帝的意思还是司礼监的意思吗?
分不清。
天大的权力给到了司礼监,站在深渊边上的掌印太监会不会动心?有动心的也有不动心的,完全看皇帝运气。
王振 、 刘瑾 、 魏忠贤 等公公就偏头疼,迷失在了权力的游戏,他们通过批红使司礼监的职权超越了内阁,把原本双轨辅政的并行线改成了单箭头,谁不服就射死谁,从而缔造出了一个个巨无霸权监怪兽。
尤其刘瑾,常把奏疏带回私宅,他自己也懒得看,家里等着一堆进士出身的干儿子帮他批改,甚至有时奏疏不是内阁递上来的,是刘瑾自己写自己批自己盖印下发,连内阁都给省了。(想起了我的一位语文老师,经常把我们的作文背回家,让当公务员的老公帮忙批,话说批的还真不赖,紧扣时代的脉搏。)
比起刘瑾,剧中吕芳这样摔杯子的就算轻了,至少他是打回去让内阁重办。
▼
(3)传宣谕旨
传宣谕旨是司礼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为什么司礼监有 随堂太监 的原因,要随时留一个值班,皇帝指不定啥时候有话要说。这项工作不分人,谁陪在皇帝跟前谁上,大太监不在时守门的小内使也能传。
谕旨分三种:正规公文、小纸条、口头话。
1)正规公文
需要太监去传的谕旨大多出自皇帝而非内阁,而且一式两份,一份要留底存档,这种也是影视剧中出现最多的宣旨。
▼
普及个传旨的小常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经常被剧组读错,这八个字要么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要么不断,但绝不能断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这八个字是朱元璋发明的,奉天承运是皇帝受命于天的形容词,起修辞作用, 奉天承运皇帝 就是皇帝的公文全称,简称 朕 。
这八个字的另一层含义指圣旨的出处,朱元璋定都南京时皇宫的正殿就叫 奉天殿 ,相当于北京皇宫的 太和殿 ,是皇帝的办公室,象征皇权。落这几个字是标明公文出自奉天殿,由皇帝签发,以区别内阁的 廷寄 。
我们现在的公文也有签发人和出处,只不过放在文末,同样也要盖公章,没章不算数。
我猜常被读错可能是因为书写方式:
▼
「 皇帝 」最大自然要放在最高处,不能被其他字超越,但皇帝又是天的儿子,所以把「 天 」字再抬高一级。可以再看下上图圣旨,正文最高处是「皇帝」,结尾最高处是「顺治」,皇帝和顺治的高度平齐,都超过其他字,同时又都比天字低一点——这就是大中华的 礼 。
以后如果有人给你打传旨的电话,说只需999元就能封你当太子,你就让他把圣旨读一遍,如果断错了句就知道他是骗子,不要给他转账汇款。
我还注意了,剧中有正规公文的几处传旨都没有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是违了朱元璋的祖制啊。
▼
这种正规公文的传旨做不了假,也不会出问题,传达正确率百分百。
2)小纸条
小纸条传旨并非正式公文,往往是皇帝的私事或者给内阁的办事意见,一般都是皇帝口述,司礼监的 随堂太监 迅速写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叫随堂),这个小纸条叫 票 。
小纸条怎么传要看传给谁,如果是给内阁的,随堂太监就要把小纸条装进 黄袱箧 (黄绸布包起来的小匣子),不能让别人偷看,打发专门跑腿的小内使抱着匣子送到内阁门口,宦官不能进去,由内阁办公室专门的典籍官出来拿进去。
剧中有给内阁的小纸条,但不是小内使而是随堂太监亲自去传的,也无关紧要,就没有装匣子。
▼
嘉靖这首哑谜很有名,出自 西汉 的 李延年 ,是首乐府诗,叫 【佳人歌】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擅长音律。李夫人能唱会跳,她给汉武帝生过儿子,就是昌邑王刘髆(bó),图11印章上的海昏侯刘贺就是刘髆的儿子,刘贺封海昏侯前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权臣霍光给废了,当皇帝前刘贺是第二代昌邑王。李夫人还有个哥哥叫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不是同一个李家),李广利是刘彻的贰师将军,后来领兵投降匈奴,李家被灭族,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这段。好像跑偏了……
这首歌是李延年写他妹妹的,佳人指李夫人,倾人的人指汉武帝,倾国的国指大汉。我第一次知道这首歌是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章子怡跳舞时唱的就是这首歌。
▼
当年上高中,学校旁边的「红蜘蛛」网吧开业免费,晚上溜出宿舍在网吧打了半晚上War3,打累了看的就是这个电影,后来就被政教处揪回去了,因为穿的校服,而且溜出来好多学生,被找孩子的学生家长举报了……然后没多久月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居然又是这首诗,出题的老师可能刚好看了【十面埋伏】,欺负学生不看电影。考完语文老师又讲了一遍……从此我就再没忘这首诗,可也没再考过……
随堂太监恰好都不在皇帝跟前时守门的小内使也能传,但得皇帝自己写。剧中有这段,嘉靖自己写了两句装了信封,让小内使去找陈洪猜谜。黄锦陈洪传纸条都直接拿着,小内使就得装起来,这是信任程度不同,这点小细节剧组还是做足了。
▼
这里有个小bug,信封中装的是御笺,而且有嘉靖的宝印,说明是嘉靖自己写的,嘉靖写应该蘸朱砂而不是墨汁。图21黄锦给徐阶传的小纸条也是墨汁bug。
▼
这种bug直到后面陈洪给裕王传小纸条时才被修复。
▼
这种小纸条不好掺假但能掺假,如果是随堂太监写那传达正确率就得打折,皇帝说的是口语,太监写的是书面语,汉字意思又丰富,想动歪心眼还是很容易的。
3)口头话
皇帝的口头话也许是事关朝野的大事,也许是晚上吃什么饭或者和哪个娘娘睡的私事,不分轻重,纯粹看皇帝自己的办公风格。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传旨的太监就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而大明出权监的时代几乎都是皇帝推行口头话办公的时代。
比如 王振 ,就把啥都推到 英宗 朱祁镇的口头话上,以传旨控制了朝局。
朱祁镇 简直是火星来的皇帝,随身带了许多记录来地球:
▼
王振 能专权是因为他打小陪着朱祁镇,朱祁镇是儿皇帝时有 三杨 和 张太皇太后 摄政,这些人都死时朱祁镇才十五岁,司礼监掌印王振便从精神上控制了他,对外把自己的话都说成是皇帝的谕旨,大臣不敢去问皇帝是不是你说的,何况也见不到皇帝。
朱由校 纯粹是办公风格不好,沉迷玩木头,跟你打排位时最烦身边人问东问西一个样, 魏忠贤 借此发挥,甭管是不是皇帝说的都说是皇帝的谕旨,大臣同样不敢问真假。
口头话传旨骗外庭臣工一骗一个准,但要骗内廷就难了,尤其同在司礼监竞争掌印的太监们,大家都是干这个的,还能让你忽悠瘸了。
▼
第3部分司礼监的职权还有(4)(5) ,以及第4、5、6大章,大纲都拉出来了,但内容还没写完,想看的乎友加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