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心理咨询的原则为什么是「不求不助」?

2021-03-01知识

这个问题我想从四个方面回答:

  1. 首先是对自主权的尊重
  2. 与心理咨询的代价有关
  3. 与心理障碍的定义有关
  4. 与临床实践有关

1. 首先是对自主权的尊重

虽然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各种心灵疗愈的实践,然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而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人的自主权(autonomy), 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思维健全的成年人,拥有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关于自身决定的权力。

这个话说起来有点抽象,举个栗子:

一个父亲为了彩礼,不顾女儿的反对,硬要把她嫁给了某个男人。

你看到这个例子会不会觉得这个父亲凭什么决定女儿的人生?这就是自主权。

再比如说,一个理发师在地铁上看到某人发型极其难看,于是在未与对方商议的情况下,强行为其修剪。

你会不会觉得,即便这个理发师真的提升了对方的颜值,其行为也是不尊重人的?这就是自主权。

心理咨询中有没有强制进行的呢?也是有的。

比如某人危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比如自杀、他杀的倾向),或者心理症状严重到这人无法照顾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为了保全人的生命安全,有时候会不顾其意愿,对其进行药物和心理的干预。

再比如,美国的法庭有时候会要求罪犯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如果罪犯不遵从,就要加重刑罚。当然,这些是极端情况下的例外。

2. 与心理咨询的代价有关

心理咨询往往意味着要来访者突破舒适圈,做出实际的改变。

这意味着来访者可能要承受焦虑、不适等负面感觉,要承受自身变化后周边人的反应,要承受每月几百或者几千元的经济压力,以及(在极少数情况下)治疗无效的风险。

这些都是心理咨询的潜在代价。

如果把这些代价强加在别人身上,来访者可能会在承受这些代价的时候心中构筑起厚厚的防御,乃至心生怨恨。

这种情况在法庭强制的治疗中时常出现,咨询师有时候甚至会被视作是当权者派来给ta洗脑的走狗,是很难达成效果的。

在实践中,有时候着急的父母会把不愿改变的青少年强行送来咨询(因为社会只给予未成年人有限的自主权),这会给咨询带来很大的阻碍,对于咨询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稍微提一句,新闻上出现某些使用殴打、电疗手段的「矫正机构」,这马戏团训练动物的路子,与心理咨询没有什么关系。)

3. 与心理障碍的定义有关

与身体疾病不同,许多心理障碍很难找到客观可测量的标准。

那么什么是心理障碍?是否跟别人不同就是心理有问题呢?在我的实践中,我会按照两个基本的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

1)是否存在主观痛苦;2)是否存在日常功能损害。

主观痛苦应该很好理解。

稍微解释下日常功能损害:它的意思是,你是否能够完成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任务,并且达到一个能够让你满意的水平?

要注意,这里的两条标准都是很主观的,比如说张三平时看上去闷闷的,总是不太开心的样子,ta当快递员,但是因为做事慢吞吞单子接的比别人少。

虽然外人看起来,张三可能有抑郁症(心境低落,工作能力受影响),但张三自己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平静,快递少送点压力小,钱够花就行了(主观上不痛苦,对自己的功能水平满意)。

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心理障碍,只能说张三的人格特质比较佛系。

所以有的人看上去有点怪怪的,但却不求助,有可能人家只是某种人格特质,并没有心理障碍。

4. 与临床实践有关

前面提到过,心理咨询往往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并不是轻易就会发生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位心理学家Carlo C. DiClemente 和J.O. Prochaska提出了改变的五阶段论:

包括 前考虑期 (precontemplation;当事人自己不打算做出改变,甚至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考虑期 (contemplation;当事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还没有决心做出改变),

决定期 (determination;当事人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决心付诸行动),

实践期 (action;在行动中做出改变),

维持期 (maintenance; 维持改变的成果,避免重蹈覆辙)。

在我的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是考虑期和决定期的来访者。这些人往往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问题,并已经作了一些改变的尝试。

当他们来求助咨询的时候,有时候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咨询就可以很快进入状态,对问题进行敞开、深入的探讨。

有时候来访者对于问题的考虑已经非常成熟,稍作探讨就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看似好像是咨询师水平高超一针见血,其实没有来访者内部的准备,再犀利的分析也是扎不透的。

反过来说,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前考虑期),或者刚刚开始意识到问题(考虑期的初期阶段)。Ta对于是否需要改变还存在疑惑,还没有准备好付出情感、精力、金钱的代价去做出改变。

这个时候咨询师贸然前去非要给人提供帮助,往往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一种可能是来访者感到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力受到威胁,拒绝并逃离心理咨询。

另一种可能是来访者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半信半疑地进入咨询,结果进入不了状态(比如说反复讨论问题是否存在,觉得不安全无法敞开,一两次咨询过后就下结论说咨询没有用等等),无法达到咨询效果,反而损害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信心。

因此,从实践角度来看,在来访者下定决心求助之前,贸然提供帮助,在临床上是不利的。

壹心理咨询,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可信赖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严苛标准筛选出500多名符合壹心理标准的咨询师,为14个国家地区的用户提供个人成长、婚姻情感以及心理健康等方向的心理咨询服务。目前,超过50万次心理咨询在壹心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