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极耳
本山叔曾有名言: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像一团乱麻,你起再大的房子,那只是你的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远的家~~~
或许也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国古人一直是「事死如事生」。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帝王,皆想要建造出庞大、宏伟、精致堪比宫殿的陵墓,作为自己死后的居所。
陵,本意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引伸为墓葬上高大的封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来指代宏伟的贵族墓葬。秦始皇陵出现以后,「陵」成为皇帝墓葬的专称。
秦始皇陵已不必赘言介绍。现世的兵马俑,只不过是秦始皇陵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为了保护文物,秦始皇陵并没有发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发掘。
秦始皇陵堪称帝陵营造的首个蓝本。而经过历代帝王对于陵墓的认真和重视,帝陵也逐渐发展出相应的模式。
帝陵一般由地上与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是一座帝陵的脸面,包括陵园、寝庙建筑、阙台、封堆等,地下则主要是地宫、陪葬坑和陪葬墓。
神圣而威严的皇家陵墓,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承载之所,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展示,成为许多地方的风景名胜。除了秦始皇陵,其实我国还有不少颇有看点的皇家陵寝,你去过吗?
汉长陵
长陵封土为陵,由刘邦生前亲自选址,并由他的同乡、开国功臣萧何设计。高大的双阙屹立于长陵前,自此,西汉共有11个皇帝长眠在长安附近的原野。
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不过,考古学家们都认为,地下应该有「黄肠题凑」的设计。柏木黄芯,称「黄肠」,「题」即头,「题凑」即头均指向墓室,凑在一起,有防灰、防霉等作用。我国第一次发现的「黄肠题凑」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用木15880根,足可见汉代墓葬的奢华铺张。
汉朝最值得一提的是陵邑制度,邑,泛指城镇,即将百姓迁往皇陵附近居住。
汉朝初定天下,为了防止散居的达官贵人拥兵割据,朝廷决定将功臣贵戚和各地富豪之家迁居于陵墓附近,这一方面便于中央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的直接控制,一方面也便于供奉陵园,使其长兴不衰。
所以,陵邑逐渐成为贵族和有钱人的聚居区,「五陵少年」的梗在唐朝风靡一时,深受李白等大诗人的喜爱。
安阳高陵
曹操、曹丕父子倡导「薄葬」,因此魏晋时期的帝陵以不封不树、简化地面建筑、缩减地宫规模为特点。
2008年发现的西高穴大墓(魏武帝高陵)既无宏伟的寝、庙也无巨大封堆。地下墓室结构简单:长斜坡墓道,前后两个四角攒尖顶主室,各主室带两侧室。墓中除一些生平使用之物外并无奢华的陪葬品。
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的发现看,曹操并无所谓「七十二疑冢」,墓上不设标志主要就是为了践行其倡导的「薄葬」风习。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唐乾陵
唐代帝陵分布在渭河以北,以长安城为中心,自东向西扇形铺开,号称关中十八陵。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后合葬的乾陵保存最完好,也最有参观价值,被称为大唐第一陵。
与秦汉「封土为陵」不同,大部分唐陵「因山为陵」,即以天然的山峰作为皇陵的封堆。乾陵神道两侧保留着象征万国来朝的六十一位宾王石像、李治的述圣纪碑、武后的无字碑,陵园内则能看到唐陵中最完整的陵城系统。
绝大多数唐陵地宫都未进行发掘,不过,唐代还有两座贵族墓可供参考,即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和永泰公主李仙蕙墓。
南宋皇陵
宋六陵一号遗址整体复原鸟瞰图
南宋皇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世人多称这座皇陵为「宋六陵」,实际上,这里埋葬着宋朝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在内的七位皇帝,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帝后陵园。
由于南宋的君臣总是做着回归中原的美梦,他们将皇陵叫做「攒宫」,即临时停葬的行宫。就像南宋临安城始终只称「行在所」,而不称「京师」的情形一样。
这一「攒」便是数百年。
明定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满清入关后较好地保护了明陵,使其免遭历代皇陵屡遭盗掘之苦。其中,明定陵地宫是目前唯一主动发掘皇陵地宫,出土了包括十二章衮服龙袍、罗地洒线百子衣在内的各类随葬品共计2648件,是十三陵中最值得参观的一座。
郭沫若到现场指导发掘
不过,明定陵的发掘受限于技术条件的不足,导致大量丝织品损坏,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棺木被当做废品丢弃。也是从明定陵开始,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
清孝陵
孝陵的陵址是清世祖福临(顺治)亲自选定的,但由于当时仍在定鼎初期,战争不断,灾害频仍,国库空虚,加之福临英年早逝,其生前未建陵寝。
孝陵地宫内共葬3人,即清世祖福临、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皇后。由于当时清朝仍盛行关外的火化旧俗,所以福临及其二位皇后死后均为火化,地宫内并无棺椁,只有3个「宝宫」。
孝陵是清王朝仿照明陵规制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陵,成为后世清陵的模式和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