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接纳承诺疗法好用吗?

2020-06-06心灵

每一种疗法都有其适应性,单纯就疗法出现的时间来说,act接纳与承诺作为cbt经典认知行为的后续疗法,肯定是对前者有不少整合与改进。但即使如此,在没有具体情境的前提下真的无法讨论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不如借这个题来介绍一下它们的核心逻辑,供需要的人自己判断吧。

不管是认知行为系列的哪一种疗法,主要解决的是什么?是认知的僵化。僵化的认知会导致人们无法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而引发心理功能紊乱。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的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僵化。当一个人僵化地坚信自己没有能力,并拒绝应对任何挑战时,这个人就会陷入长期无助、抑郁的状态中,工作和社交全面停滞,甚至会因为不去工作而无法养活自己。

所以认知行为重点讨论的就是「你到底对过去的记忆赋予了什么僵化的意义,进而对当下造成了妨碍」

以厌学为例,cbt和act分别会怎么去工作呢?

厌学的人通常都有大量的关于「权威的苛责」或者「学业失败」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永远无法消除的,而且会因为当下类似的学习情境不断被激活。

所以,当一个人在当下背英语单词时浮现了这些记忆,他们通常就会习惯性地为这些记忆赋予某种消极意义——

「我过去经历了大量的失败,所以这意味着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同时意味着我当下的努力同样不会取得成功。」

一旦有了这样消极的想法,学习是不是就进行不下去了?

当他们果然因为学习效果不佳而失败时,这个「我未来肯定会失败」的意味就会反复被施加到相关记忆上。长此以往,这个人是不是就什么努力都不想做,情绪也变得悲观抑郁了?

在cbt的技术中,强调的是去替换认知。比如「我过去从未取得过成功」,这就是一种消极的筛选视角,事实上只要不是严重智力或精神、躯体障碍,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一事无成的。

在这个时候,cbt咨询师就会带着来访者去研讨这些假设——你过去的努力是每次都不成功吗?除了没有学习天赋,还有别的原因来解释过去的失败吗?过去的失败真的能成为未来也会失败的诱因吗?未来的失败和什么关系更大?如果真的失败,是不是立即就会发生毁灭性的灾难?如果真的遭遇失败,有没有什么改进措施?

总之,通过咨询,就是要改变来访者「我过去失败就意味我将来一定也会失败」的不良认知,学会多角度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包括错题集,刷题,求助专业辅导老师。应试教育内容都是考纲里的,一套组合拳下来真的可能毫无效果吗?要不要做个行为实验试试看?

总之,认知僵化总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觉得自己笨的人总是回避用功,成绩就一直差;一个社交焦虑的人总是不跟人打招呼,人缘就真的不好;一个偏执的人总是相信别人会害自己,所以对谁都凶神恶煞、斤斤计较,结果就真的容易被针对和报复。

而cbt的目标就是用技术去替换僵化思维模式,让思维活动起来,进而改善僵化思维指导下的不良行为模式,让生活重新走上正轨。

act的最终目标也是灵活性,走的路就不太一样,它强调的是不去和想法搏斗,也不与之纠缠,而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和cbt强调的先改善信念,想清楚了再行动的技术特点截然相反。

人一开始是不会立即向消极想法妥协的,而那些与想法搏斗的行为反而就成了症状。

还是以厌学举例,当一个人陷入「我笨」的僵化思维后,就总会用「调适情绪」的方式去搏斗。毕竟情绪状态好,能够挤压出来的心理资源就多,这可以弥补笨的影响。于是这个人就可能每次学习前都会拖延准备很久,总是要等着玩够了再去学。

但随着每次都把失败归咎为「我笨,我没有准备好」,拖延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后就可能发展为贪玩厌学。

而act所努力的,就是让思维与消极想法保持距离——我看书有烦躁感,我就接纳它,并且与「我状态不好,意味着我不够聪明,我的学习效果不会好「的想法保持距离。

烦就是烦,没有那么多意味,学习本身就反人性,哪有可能一点都不烦的?只要不停下来与感受搏斗,不浪费精力去消灭那些负面感受,学习就不会停止,只要学,就肯定会在现实层面发现积极反馈,负面的预期自然也就缓解了。

接纳负面情绪,不与产生这些情绪的意味和想法发生融合,承诺坚持朝着真正有价值的目标行动,这就是接纳与承诺的含义。换句话说,我知道我在焦虑担忧,但仅此而已,这与我的实际行动无关,该咋办就咋办,只要一直朝着价值方向前进就好,不要停下来与那些想法反复纠缠,因为一停就缠住了。

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比较喜欢用act解决自己的迷茫、纠结、害怕等症状,喜欢用cbt解决简单的焦虑抑郁症状。而做咨询则一般哪种更熟练就用哪种,然后从另一边借鉴一些零碎技术。

千万不要相信单一技术治百病的说法,害死人!有这个时间慢慢争高下,不如随便选一种先买本书回来看看,最快两晚上就看完了。一直问,一直想,一直纠结,一直痛苦。动起来,问题就已经化解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