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自我客体化,就会变得患得患失、变得软弱、甚至变得迟钝。
因为 客体化的背后,是来自其他主体的隐形规训。
在家父母告诉你,你要乖、你要听话、你要优秀。
工作了社会告诉你,你要自律、你要上进、你要服从管理。
包括在感情里,伴侣也会要求你温柔、包容、给情绪价值。
这些规训最大的伤害并不在于,你一定会按照他们所说的标准去做。
而是 规训的无处不在,让你识别不了,也无法抵抗,以至于你内心长出了一双自我监视的眼睛,时时刻刻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物化自己。
就像哲学家边沁曾经提出过一个 「环形监狱设想」:
它讲的是一座圆形的监狱里面,四周住着囚犯,管理囚犯的看守呆在中心的监视塔上。看守能够看到所有囚犯,但囚犯却因为看不到看守人,只能假设自己一直被监视着,并随时警戒自己的行为,服从规则。
在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凝视的囚犯,然后在无形的权威规训中,把自我都寄托在外界的各种声音里。
因为缺乏个性、主观感受、和主观能动性。
所以你会发现, 客体化的人,内在是极其不稳定的,遇到矛盾容易情绪化,潜意识期待对方主动给台阶;逻辑思维混乱,吵架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就算不得不深入沟通深入思考,也总有畏难情绪在。
其实 本质上就是,没有培养出清晰的主体性,就不可能出于自我决定、自我负责而去积极地解决问题、积极地应对关系。
所以主体性具体该怎么培养呢?
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件事就是重视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总是判断不出别人是好心还是恶意,那你一定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太多非黑即白的存在。
每个人说的话,都是基于他自己的立场、经验以及需求。
如果你总是想着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判断,那你永远得不到确定的答案。
今天听a说的有道理,明天听b说的完全不一样也有道理。
所以你要记住,在你的人生维度,你首先要照顾的是自己的感受。
不要因为不懂拒绝、怕为难,就强行忽略掉心里的不舒服,你的追求和价值倾向就藏在你的感受里。
比如你看不惯别人爹味,那你可能需要表达,你不喜欢别人凝视你的身材,那你可能更重视思想。
第二:识别自己受到的规训有可能来自于哪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规训最大的威力在于他无法识别,无法识别就无法反抗。
那顺着逻辑倒推,如果你能看到是谁在规训你,他们的理论来自于哪,符不符合逻辑,自然就能实现对权威、对道理的祛魅。
比如你的父母总是要求你要乖要听话,不听话就是不孝顺。
他们的思想大概率来自于上一代的传递,以及他们自己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他们所说的乖,并不具备太多现实意义,越乖的人,到社会上反而越容易吃亏。
那捋顺了内在逻辑之后,剩下要做的,就是第三步,尝试去自我选择,尝试以「我」为开头的表达
比如「我不想做一个听话的人,我更想拥有自己的攻击性」「我不想在感情里一味迁就,我认为彼此倾听尊重,比牺牲自我强行包容更重要」。
当你能够清晰地说出你的所思所想,你能够勇敢地戒掉依赖,戒掉不知名的畏惧,诚实地听从内心的声音,你自然就能从别人世界的NPC,进化成自己世界的主角。
我是 @远叔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成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全网粉丝累计超50w,从业9年,4000+咨询案例。
回避型创伤修复、焦虑型依恋成长、原生家庭疗愈、社交障碍解决、失恋疗愈........
与其自己纠结,不如与我并肩,欢迎来到主角的世界→ 咨询请联系(vx:yuanshu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