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如果曹操能多活几年,司马懿可能就真的没机会造反了。
因为司马懿拥护的那位太子曹丕,大概率要走在曹操前面。
建安十七年,曹操因为逼迫汉献帝给自己加封九锡和国公,而遭到荀彧的反对,之后众所周知曹操给荀彧送了个空食盒,直接把这位帮自己攒出整个文官班底的王佐之才逼死,也预示着曹操和汉室彻底决裂。在六年之后,曹操又借助一场五风楼救火的莫须有之罪,将与汉朝相关的许多文武官员一并斩尽杀绝,便证明他早就有自立之心。
只不过那时候曹操毕竟已经年过花甲,相比于自立之后出现的种种纷繁复杂的反叛作乱之事,他当然是有能力处理的,但却不一定有心气儿处理,或许将这「篡位」之事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反而是件明智之举。
故而,曹操对自己的继承人非常看重,也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精挑细选。生育力强大的曹操一共拥有二十五位子嗣,然而到了曹操晚年时,其中有继承之位希望的,大概就只有曹丕、曹植两人而已,其余的要么如曹昂、曹冲因病或意外早夭,要么如曹彰般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儿。
然而在立嗣一事上,曹操也难免会犯每位帝王都会犯的错误——犹豫不觉。如果不是因为曹昂当年不明不白的死了,他这位长子必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也就没那么多犹豫纠结了,可偏偏曹昂四舍五入也算死在曹操手上,故而在立嗣一事上,曹操便更加谨慎,也由此蔓生出了以曹丕和曹植为核心的两派党羽纷争。
其中司马懿当然是曹丕的坚决拥护者,除了司马懿之外,支持曹丕的还有陈群、吴质、朱铄等人,被曹丕称之为「四友」,凡事都要找他们出主意问对策。他们这四位对曹丕的价值和意义,可比对曹操本人重要多了。而曹植这一边的支持者中也有许多重要谋士,比如丁仪、丁廙、贾逵等人,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杨修。
历史上的杨修,是赫赫有名的「弘农杨氏」出身,始祖是汉昭帝丞相、司马迁女婿杨敞,杨敞后有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美誉,杨震之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都官居太尉之职,又被后世之人称为「四世太尉」、「东京名族」,这在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情况。
杨修是上面所说的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以他的才学本事,本来可以将家族的美名传承至五代,乃至后世,可是偏偏扶持了曹植这位继承人竞争者,也因此受到牵连。
历史上的杨修非常善于智谋,又曾任曹操的主簿,不仅资源人脉丰厚,消息还很灵通,也很懂察言观色之事,虽然历史上确有发生曹操在汉中之战时下令「鸡肋」而被杨修「深刻解读」为曹操意在撤兵的情况,但杨修却根本不是因为这一鸡肋事件而被曹操处死的。
我个人觉得,杨修之所以被曹操处死,并不仅仅因为他是袁术的外甥,因为袁术早在建安四年就被曹操所破,而后吐血身亡已久。杨修在袁术死后次年才举孝廉为官,后来又直接成为了曹操的主簿,曹操一开始也不是不知道他的身份,若要有所顾忌早就把他除了,根本没必要等到建安二十五年再动手,那不过是借口而已,而杨修对于自己的死因则十分心中有数——就是因为他始终支持曹植为嗣子,而曹植因为品行不端,越发入不了曹操之眼,而杨修和曹植的关系却始终很好,故而曹操便除了杨修,以防止日后他怂恿曹植与曹丕争夺帝位,引发朝局动荡。何况处死杨修之后三个多月,曹操就故去了,所以这更像是在自己死前清理掉曹丕的「异己」,为曹丕的称帝之事铺平道路。
然而曹丕这人虽然无论头脑还是能力都是在线的,唯一的缺点就是饮食习惯实在太过作死,成天把葡萄、梨子当饭吃,若是水果不甜还得沾上点蜜,吃糖就和嗑药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他的体型和身体健康状况一定不怎么好,而之所以曹操始终如此犹豫立他为嗣子,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在担心这孩子——根本活不长。
结果曹丕就很争气的活了四十三岁,虽然不算短命,但是前后称帝也就不到六年而已。
所以倘若曹操再能多活个哪怕七年的寿数,就很可能不可避免的再遇到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倘若曹丕先于曹操之前亡故,那么无论曹操喜不喜欢、中不中意,曹植很可能将会成为曹操唯一的继承人人选,那么杨修定然也不会被曹操处死,反过来曹操还很可能会将此前支持曹丕的诸位智囊谋士一一亲手清理掉,而为曹植日后的称帝行为铺平道路。
更何况,曹操本来就不怎么喜欢司马懿,最开始招募对方为官,也很可能是为了拉拢那个掌控了京畿和颍川郡命脉的司马家族罢了。
毕竟司马懿的老底儿可是被曹操看了个清清楚楚、仔仔细细。当初司马懿年方二十出头刚刚出仕为官,就因为不愿意在曹操手底下做事,整整泡了七年病假,后来又因为不愿意和曹洪为伍,装病拄起了拐,再加上曹操对司马懿「狼顾之相」非常嫌弃,总觉得他不像好人,逼得司马懿这个躺平能手只好夜以继日的工作,生怕被曹操抓出一点儿错误而趁机除了。
更何况,那时候曹植身边已经有了同样深谋远虑又十分信赖的杨修,根本容不下司马懿这个「敌对势力」,那很可能司马懿的下场就会和彼时杨修一样——他既然都活不到日后曹操之孙登基之时了,又谈何造反篡位一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