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博主「雁鸿Aimee」和她制作的狮头帽。
博主「摇铃啊摇铃儿」和她制作的剪纸斗篷。
博主彭南科正在制作风铃。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前不久,李子柒「回归」,更新了一条制作漆器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近年来,从李子柒的「一枝独秀」,到众多博主的出现与成长,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越来越多。他们并非非遗传承人,却通过对非遗的学习体验、视频科普等形式,用镜头定格古老技艺,将那些在时光中渐渐隐匿的记忆,重新带回公众视野,让观众看见更多传统文化之美。
展示精巧技艺
从竹子到一张纸,中间会经历什么?在博主彭传明的视频中,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复原了古法竹子造纸术。从竹皮的采集、浸泡、熬煮,到捶打、剁碎,再到纸浆的过滤、晾晒,镜头中的每一步都倾注了匠心,展现出传统工艺的复杂精妙与独特美感。
另一位博主彭南科同样追求极致的细节,以复现古老技艺的传统工序。在制作皮影时,他精雕细琢,从去毛、刮脂、绷皮、打磨,到取边、刻皮、上色,每一个细节都如同艺术创作;在复刻建盏时,他从原材料做起,淘洗高岭土、调配紫金土,并以原始的牛蹄踩踏方式练泥,再经修坯、上釉、烧制等步骤,最终实现釉色斑斓、星辰入盏;在还原2500多年历史的阿胶制作工艺时,他更是严格按照108道完整工序制作。
制作一条复刻传统技艺的视频,往往耗时数月数年。在复刻古法制墨时,彭传明投入整整2年时间,最终形成了一条8分钟的成片;从彭南科开始尝试夏布织造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3个年头,其中「绩纱」环节让他最为头疼,好在「夏布即将完成」。这样的「慢节奏」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品味到「慢工出细活」的独特韵味,也凸显了传统技艺「与时间的对话」的浪漫。
技艺之美,不仅在于它对工序的细致追求,更在于它植根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在博主「李家清晨」的视频里,构树皮可做白棉纸、莲池之藕可为一方朱红,整个制作过程全然依靠人力与自然的配合,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实用之物。彭传明复原的花露胭脂,将植物提取的天然染料转化为化妆品的原材料,再现了古代女子妆容的典雅之美。
激发文化认同
借助清新的画面氛围、生动的叙事,这些传统文化视频创作者让非遗技艺从山野田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唤醒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同时也带领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彭传明的视频被网友形容为有「脚落地粘泥」的真实与淳朴,他身处乡野之间,带观众走进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传统手工艺世界。和他一样,许多博主的视频画面都充满了静谧美感,令人心驰神往。他们将镜头架在农居、田野、青山、溪流旁,以大自然的白噪音配上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心灵按摩」般的沉浸式体验,营造出属于传统文化的诗意空间。
而这种视觉享受背后,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叙事支撑。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故事,借助创作者们的解读,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博主「摇铃啊摇铃儿」在复刻剪纸斗篷时,用旁白详细介绍了剪纸的技法与历史,不论是「由内向外、由密到疏」的剪刻技法,还是剪纸从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到日常装饰的演变,都让观众意识到,这张柔软却百剪不断的薄纸,蕴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祈愿与智慧。她告诉我们,为了展示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策划每一期视频时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搜寻资料,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
许多观众通过这些视频回忆起家乡的传统习俗或长辈讲述的民间故事,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亲切。在博主「李家清晨」制作香云纱的视频下,有网友想起儿时上山挖薯莨的场景。一位苗族女孩更是坦言通过博主「摇铃啊摇铃儿」的视频,重新认识了本民族文化,找回了自豪感。正如博主「摇铃啊摇铃儿」所感叹的那样,「传播非遗,埋头苦做、闭门造车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它和观众建立联系」。
助力非遗传播
除了精美复刻非遗技艺,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很多创作者以自己擅长的形式,记录、传播着非遗之美。其中,有人通过炫目特效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也有人亲自探访、记录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还有人使用老手艺创造新工艺品。他们用一条条视频,助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博主「国翠儿」从今年3月起上传了其抖音账号的第一条视频【茶道】,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和制作精细的画面,向观众介绍了回旋高冲、盖碗悬停、凤凰三点头等茶道术语,收获44.5万次点赞。随后,该账号陆续更新了【京剧】【二十四节气】【陶瓷】等视频,向观众「种草」一个个传统文化符号。截至目前,其账号已在抖音平台获赞超1976万次。
此外,有博主选择从非遗传承人故事入手,通过纪录式的叙述向观众揭示技艺背后的故事。博主「神鸟刘玉」通过记录自己学习川剧变脸、泉州提线木偶戏、徽州瞻淇鱼灯的过程,向观众展示相关非遗项目的博大精深,讲述传承人的付出与坚守。
博主「雁鸿Aimee」则凭借用易拉罐制作京剧凤冠、苗族头饰等作品走红,在她的视频里,观众可以看到各式古代头冠的复刻过程,还能看到她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创新作品,比如用彩扎技艺制作的狮头帽、用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打造的非遗口红等。前不久,她制作的掐丝蝴蝶装饰还登上了巴黎时装周的舞台,让古老技艺走向海外,被更多人看到。
多元的创作类型,加上非遗本身绚烂的魅力和厚重的故事,让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性,带动更多观众亲身体验。数据显示,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共有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漆扇、簪花、马面裙打卡视频增速居高,分别实现了318倍、55倍、15倍的增长。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328%。这些内容在网络走红的同时,也成为所在地的代表符号,助推当地文旅发展。
「之前有一个姓周的小伙子,跟着我的视频学手工。从开始的钿子到现在可以做凤冠,3年时间,他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手工艺人了。」雁鸿告诉我们,除了线上追更的粉丝,现在她开设的国风研习技艺馆还吸引了更多人来到线下学习。「技艺馆推出了成都银花丝等非遗相关课程,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让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雁鸿说。
「传统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守护。数字化传播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爱上非遗,甚至投身其中,这就是它的意义。」谈起下一步发展计划,彭南科说,他准备邀请更多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来到他的「南科院子」,把院子打造成「非遗谷」,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焕发新的生机。(魏小雯 徐嘉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2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