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疑问是错觉。
自恋型人格障碍,绝大多数是具备一些相对显耀特质的。
显耀特质(至少在幼年和少年时代)客观存在于与周边人群的众位数比较。
即,可能由于原生箱庭世界的过拟合竞争,而衬托了当事人的某种(在这个箱庭中欠拟合的)优秀、天赋、美貌等等,使之超越众人,而这种超越在原生箱庭世界中,是客观的,但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是主观且可能泯然众人的。
患者绝大多数会将这些显耀特质,作为坚定的自我意象,与他人的钦佩和尊重相关联。
由于在较大的箱庭中,这些显耀特质并不客观,因而在维护自我意向和维持优越感和伟大感的驱动下,会表达出更多对平凡人的否定、歧视,有贬低他人成就和能力的强烈倾向。
这也是会在情绪上,对社交中的其他人形成剥削的原因。
实际上,自恋型人格障碍,不太可能过的「普遍不错」,这种患者对于外部评价非常敏感。
他们的自诩伟大和显耀的自我意向造成了夸张的高自尊,且这种自尊是建立在被他人关注、崇拜、夸耀及赞美的基础上的,因此并不稳定,非常脆弱,很容易对批评敏感,对困难心烦,并为此感到羞辱和挫败。
这种高自尊也会阻止他们去进行没有把握、可能失败的事情,从而遏制了执行力。
当下社交平台中,对于NPD的讨论,其实多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讨论者总是用身边的某个亲近者或者仇人,扣上NPD的帽子,拿过来做具象的分析。这很可能是讨论者偏见导致的错觉,即,被评价者有极大可能不是NPD(发病中位数约1.6%,很低),而有可能是社交冲突导致的(基于巴纳姆效应的)污名化。
比如,只要情绪被剥削,就说剥削者是NPD,但其实情绪剥削者在人格障碍中很常见,且即使是正常人,长期交往也或多或少存在情绪剥削的情况。
另外,NPD共病是很常见的,通常还患有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物质使用障碍或其他人格障碍(表演性、边缘性、偏执性)。
不要再邪恶化或者美化NPD了,也不要见个人就扣帽子了。
经常把别人臆想成NPD的话,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变人格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