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中德携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届中德农业周侧记

2024-11-14心灵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中德携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十届中德农业周侧记】。全文如下:
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季节,位于江苏盐城的江苏农垦黄海农场里轰鸣声不断。农机手祖亚军驾驶着一辆德国科乐收大型拖拉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抢抓农时开展播种作业。「这台拖拉机在农场已经‘工作’近十年,但依然动力十足,它的作业效率是普通拖拉机的2到3倍,每亩油耗还低了近30%。」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中德两国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2015年,在双方农业部门支持下,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以下简称「中德农业示范园」)在黄海农场揭牌。近十年来,中德双方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携手共建示范园,推进药肥双减、条田合并等示范项目50余个,探索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成为中德现代化农业交流合作的典范。
10月21日至23日,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江苏盐城开幕。本届农业周以「中德农业合作十年,共筑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围绕农业生态合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举办主旨报告、对话研讨和实地考察等系列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商协会、企业家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研讨交流。
10月22日,第十届中德农业周的嘉宾到盐城东台五烈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水稻长势。(受访者供图)
同心同「德」打造标杆
十年前,中德两国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其中提到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农业互利合作,双方决定开展「中德农业现代化种植示范农场」项目。在两国农业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德农业示范园成功落户江苏盐城响水县黄海农场。近十年来,双方探索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
「当时,一批重量级的德国大型拖拉机、整地机、播种机首次亮相黄海农场,凭借其功率大、播种精准、节能高效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目光。」据该示范园农机项目部负责人刘天星回忆,为了让德国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盐城当地的土壤、气候相适应,中德专家在示范区内创新稻麦、稻油水旱轮作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将传统的水田整地改为旱整旱平,充分发挥德国大马力农机的优势。
「过去由于常年种植水稻、小麦这两种作物,土壤趋向板结,营养成分流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德农业示范园中方副主任尤志中说,德国专家到来后,与中方人员共同探索旱作种植的新路径,相继试种玉米、大豆、油菜、西蓝花等农作物。这些新作物不仅丰富农场种植结构,更有效改良土壤。
在农业价值链转型升级方面,中德企业也进行了诸多尝试。2019年,德国农机企业科乐收与黄海农场合作,探索智能农机及管理软件在中国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与黄海农场的合作,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江淮地区农业生产环境,熟悉中国种植技术、土壤类型及农场情况,这对拓展市场至关重要。」科乐收公司区域市场经理西蒙说。
随着合作深化,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科乐收、拜耳、巴斯夫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中国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在药肥双减,还是在条田合并方面。两国农机农艺技术可以相互补充,未来合作空间巨大。」中德农业示范园德方负责人艾列克斯说。
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机企业在合作交流中持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勇告诉记者,公司依托中德农业示范园搭建的合作平台,学习先进技术,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去年在行业整体销量下降17%的情况下,公司实现拖拉机销售6074台,同比增长31%。
聚焦农业绿色创新
中德农业周是中德两国农业合作的品牌项目,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九届。在此期间,两国农业国际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科技、产业、人才得以「双向奔赴」。
本届农业周,来自两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协会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400余人参与,其中德国嘉宾占三成。活动中,更高水平的互动交流、更深层次的共创共进和更长期的合作愿景,让中德双方对深化两国农业互利合作充满期待。「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德两国致力于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国务秘书本德尔接受采访时说。
搭建平台和绿色创新是本届中德农业周交流的「关键词」。
「我们每年都参加中德农业周,大家利用这样的平台分享经验,有助于拓展合作空间。」拜耳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高勇分享了合作案例。2021年,拜耳与位于北京昌平的银黄农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引入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渠道,从种子选择、植物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保护支持农场的发展。两年多的合作促使农场增收10%,运营成本降低20%,并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总效益提升达30%。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阜长期关注农业的绿色发展。他说:「德国在农业生产资料、植物营养与土壤健康管理以及农业机械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绿色农业最关键的是将生产资料投入、生产过程管理到智能农业装备应用等环节综合集成,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保障产量和品质。在这方面,德国和中国的合作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未来合作潜力也非常大。」
「中德农业的合作交流,不仅是为了解决紧急粮食需求问题,更为确保未来大家都能够享受到更可持续的农业资源。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挑战,需要我们携起手来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做法,不仅让中德两国受益,更要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
深耕合作新沃土
本届农业周上,众多参会者认为中德农业合作的成果不仅在于技术互补和利益互惠,还在于先进理念的交流与观念的革新。
「德国专家的严谨态度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中德农业示范园种植部部长金小启回忆,当初德国专家初至农场,发现种子包衣不达标后,经过上百次试验与设备更迭,直至包衣完全达标才「罢休」。此外,德国收割机的智能化测产也让他印象深刻,「不仅能精确划分地块,还能在收割后自动生成产量图表,将各地块差异数据化呈现,实现对地块的精细化管理」。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职业农民的培养。根据项目发展需要,中德农业示范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及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对黄海农场及周边省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实践操练。
刘天星说,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要在高校和企业两个地点学习,学做交替进行。他曾前往德国接受为期7个月的培训,其中1个月在学校学习,6个月在农场实践。「这样的培训模式可以让我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操练中。」
耕耘沃土,方可绘就丰收画卷。不少与会者表示,面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共同问题,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孤军奋战,大家必须成为伙伴,才能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本德尔说,过去几十年来,中德农业合作保持频繁紧密的交流,致力于提升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希望双边合作拓展到多边层面,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相关方的重视和支持。(记者 朱筱 蒋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