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心理,但并非人人都懂心理学。
大家阅读这类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时,注意辨别作者是否具备心理学或精神病学教育背景。
如果作者毫无专业背景,输出的内容可能极具误导性。即使照搬专业定义,也是望文生义。
「回避型人格」算是一个网络热词,近似心理学的「回避型依恋」,而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属于心理疾病中极端的病理形式,又不像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表现出明显异常。别说大众,专业的临床工作者鉴别都较困难。
依恋模式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领域。
通过依恋理论的传播,大家可能了解到4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焦虑型/迷恋型、回避型/疏离型、矛盾型/混乱型。
大家往往将自己归为其中一种。实际上, 极少数人只有一种依恋模式,大多数人是某种依恋模式主导、不同依恋模式的组合 。
比如说回避型依恋,仅是回避型依恋占主导,可能也存在部分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等。
日常生活中,回避型依恋的人,我们也能看到其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主动、热情的时候;焦虑型依恋的人,也能看到其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安定、平静的时候。
依恋模式具有情境性,这是大众传播的依恋理论很忽视的地方 。
情境性意味着,表现出来的依恋模式会随情境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安全的环境中,不安全型依恋的人,也可能出现安全型依恋模式;不安全的环境,比如遭遇创伤,安全型依恋的人,也可能出现不安全依恋模式。
因此,不建议大家仅从网上了解,试图辨别回避型依恋或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至于成因,无非是老生常谈的基因、养育等因素。大家不是研究者,没必要探究成因,徒增信息负担。
如果大家的求知欲想了解,建议看专业系统著作,不要看只言片语的碎片化回答。
了解依恋理论,建议看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
如果觉得三部曲太厚,粗浅了解可以看下面这本书。
了解回避型人格障碍,建议看人格心理学的著作。
了解「人格」,才能更清晰理解人格障碍这一人格的病理状态。有了人格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对照DSM-5或ICD-11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才能更好理解。
不然,即使照着诊断标准,也是自以为是地胡说八道。
大家对回避型依恋会关注,可能更多来自爱情关系的困扰。当伴侣关系出现问题时,又接触到回避型依恋的知识,可能会觉得自己或是伴侣属于回避型依恋,因而导致关系出问题。
任何关系落脚点都是相处方式,原因分析只是为了帮助如何相处 。
如果过于关注原因,忽视如何改善相处,属于本末倒置。 不论伴侣一方是否属于回避型依恋,重要的是「怎么做」 。
下面这几本书推荐阅读:
伴侣咨询可以考虑。
祝好!
作者:许标 ,中科院 心理所健康心理学 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