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童年回忆,我的父母,跟随父母支援三线陕西渭南(1)

2025-01-16心灵

1966年秋天,冉12岁,全家跟随父亲支援三线建立陕西渭南纺织机械厂。支援人员是青岛纺织机械厂的电机车间约二百人的队伍。

父亲与母亲的祖籍山东省胶县(今归属于青岛市改名胶州)马店公社鲍家屯与大铺村。父亲十九岁之前是在家务农的,他姊妹五个,仨哥一姐,他排老末。起先由胶县来青岛台东区冉的大姑家的工厂做学徒,1949年解放那年考入青岛纺织机械厂做工。父亲上过私塾,经过夜校及其自学,由工人干起,拿得起焊枪做得了翻砂铸模,车旋刨铣样样精通,支援三线的那年,已经是六级工匠电机车间工艺员。

父母结婚前都是胶县的农民,按照那时候的成分定性,父亲家是下中农,而母亲家有几只骡子,开着粉坊,定为中农。母亲姊妹五个,俩哥俩姐,她排老末。六岁丧母跟随嫂子长大,十几岁跟着姐姐来到青岛。那时候青岛的纺织业印染业已经有了些规模,姐夫是青岛印染厂的职员,租住的别人家的房子。对母亲而言,不管咋说有地方住了,女孩家有个安稳的地方,很小就学着做针线活营生。母亲九十多岁了操笔就能在宣纸上画出牡丹,荷花,竹篮,鸳鸯的图像,以此在枕套被面上绣出图案,这些技能就是那时候为营生而来的。

父母的家鲍家屯与大铺村其实就是隔着一条路相距三里的样子,两家在村子里都算得上是大户,即陆家与王家的姓氏居多。较之母亲的王家在村里有王善人之美誉,而父亲的陆家书香之地,冉的爷爷当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私塾先生。两家的老的名字可是了得,不知道那时候的老家的人是咋想的,也不怕把后人给压住了,冉的爷爷叫陆镇岳,姥爷的名字叫王振邦。好在其后代个个争气,至今隔着路边一问,陆家王家谁谁谁依然有名。

后来听母亲讲她跟父亲认识恋爱结婚的事,不像这家那家婚姻包办的,还略带一点浪漫。那一天,就是冉的姥爷,领着一个瘦高的青年来到母亲住在姐姐家的住地,众人还在暗暗地端详比较,毕竟父亲的家境并不是殷实的,且单身一个在青岛干这个烧火做饭的伙计,啥都没着落,母亲却一眼就相中了父亲。说起来,这是母亲的超前眼光,父亲一米八十多的大高个,英俊挺拔,也看出来了父亲老实,且肯出力能干活又愿意学习,什么样的日子不能过,只要人好人结实有文化,什么困难都是暂时的。

父母亲(1948年山东青岛)

日子果然是艰难的,父亲与母亲结婚后跟父亲做的最明智地选择,就是毅然地离开了父亲姐夫开的铁工厂,那时候叫私营资本家,转道青岛纺织机械厂的招工,这是国营厂。

大姐、二姐与作者(1955年山东青岛)

好多人事后议论全家北迁支援西北参加三线建设是否是明智,因为有好多家庭在决定内迁的时候,犹豫不决或者单身前往将家庭扔在了青岛。而父母带着六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四岁,有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劲头,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北陕西渭南的路程。

全家人在西北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饮食、水土、人文、气候、习惯等,但都挺过来了,且孩子们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有所建树。父母至少有十年的时间是在吃了上顿要考虑下顿的焦虑下度过的。尤其是母亲为补贴家用什么样的苦活累活都干过,箱板组的扶锯,那都是男爷们的活。

父亲在渭南纺机厂干到退休,职称工程师,母亲同年退休。父母为共和国的建设事业的付出功不可没,我们为父母在这个大家庭含辛茹苦操劳一生的爱心感恩。

而今苦苦经营的三线建设湮没在历史大潮汹涌澎湃中,斑驳苔痕诉旧事,命运终究资本中。

全家福(1966年山东青岛)

家庭部分成员(1975年,陕西渭南)

父母亲(1986年)

全家照(1969年、陕西渭南)

父母(1983年陕西渭南)

母亲(前排中)支援三线前照(1966年山东青岛)

网摘: 支援三线是支援三线建设。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

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

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