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老年人吧。确实发现现在貌似年轻人相对抑郁的多。
在最近的10几年,有一种跟我小时候成长完全不一样的风气或者说思潮。
我小时候,电视流行过几个电视剧。一个是【草原小屋】,写美国的一对大学生夫妻,在西部草原垦荒,带着儿女成长的事。这个电视剧,如果从所谓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来说,肯定不是那种世纪百年,必看的十部甚至一百部电影。因为,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很平庸的教育片啊。但是,我要说的是,但是!它对大部分成长中的青少年,年轻人,世界观未成熟的人群,是有积极启发作用的。因为很多基本人生问题,它能回答。这本片子,后来等我到美国西部,认识了一部分西部的普通人,从银行职员,到农民、牧民,发现,不是宣教,而是总结。很多美国西部的普通人,是秉行这个电影的价值观的。
比如,乐在其中。很多人如果人生没有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考试,可能是赚多少钱,可能是各种条件达标,那么他们会焦躁,他们没有一样自己喜欢的,在焦虑时能移开,专注其中的是。所谓兴趣、乐趣。不管是阅读,还是运动。很多人是把兴趣当作满足条件后,才能做的奖赏,而不是自己生命的伴侣。也就是价值观是设定目的(他们说是环境和家庭),达到目的。人生是一个目标实现。如果目标无法实现,就非常沮丧绝望。
比如,竞争而不攀比。比如竞争与友谊。等等,这些少年时,常常会迷惑的观念,在这个电视剧里通过具体的事例,展开。这些基本价值观,奠定了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就是乐观、进取、友善、互助、勤劳、慷慨、聪慧、坚韧。显然,这是开拓者、领导者需要有的品质。至少,我从小是受到这样的教育,并被深刻影响的。
还有一本电视剧,叫【成长的烦恼】,当年万人空巷,是典型的肥皂剧,心理医生的父亲为主的一家人的日常。讨论的都是日常话题,从夫妻关系,到儿女成长。从家庭信任,到团结度难关。从邻里关系到早恋关系。这些基本的人际关系、基本的人际态度,每个人都会面对。家庭教育未必会面面俱到 。但电视剧至少是个补课作用。这个电视剧,我后来建议过很多年轻人去看,当然会有时代的痕迹,他们不一定看下去。
以上,就是我小时候到青春期,所受到的有影响力的思潮。
现在的年轻人,在10多年前就开始讨论原生家庭。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出生和环境不满。这件事,我的立场和做法是,如果原来的环境非常不好,那么1,认知调研、分析,我要的是怎样的我。包括知识结构、教养、价值体系。这是需要学习、调研的,不是随便取一个。2,给自己时间、路径,去建设自己,去开创未来。而不是成天以原生家庭为理由,说自己不进取,是家庭的原因。审美土,是家庭的原因;不会给自己规划,是家庭的原因等等。
其次,非0即1的极端感受和思想。家庭和家庭之间确实有区别。对大部分人,这个大部分就是99%以上,拼了命,可能也就是一个勤劳而够吃,够喝的人生。这是由我们人类目前的综合现状决定的。
但很多年轻人所期望的,是人群万分之一的财富收入,生活状况,乃至智力要求、能力要求、审美要求。实际上,很多事,教科书与媒体呈现的,跟真实的人生与世界,完全两码事。但他们充满了各种不满,充满了各种怨恨。这里有些是合理的,因为一些环境参数,目前改不了。但有些,是毫无理性的。
这种认知下,对生活的要求就非常单薄。说白了,基本就是赚大钱,买豪车,对方只爱我。而且过程要安全,努力要能回报。也就是目标单一,路径单一,行动单一。典型的绝对思维。一旦有一环出问题了,人就崩溃了。
绝对思维本身,是很多心境障碍的特点,焦虑症更明显。所以,你跟他们交流,往往紧张、压抑、痛苦。完全看不到相比30年前,百倍物质丰富后的那种轻松、预约、生机勃勃的样子。
这种思潮,很容易导致,人生无望、无助、没有价值。他们搞不清人生努力的坚韧,和目标单一苦巴巴熬日子的区别。一方面他们能忍,那是有条件的,有目标的。那种忍很多时候是非常残忍,超限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极为脆弱,一旦目标达不到,一旦条件满足不了,就深度绝望。
这种极端的认知,导致了极端的情绪,最后,就像今天刷屏的事件,引起极端自伐结果。弱一点的,则是长期的不开心,不高兴,所谓抑郁状态。
人生该有的生机、弹性、灵动、希望、变化、活力……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