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清华北大是怎么抢状元的?

2018-01-02心灵

被抢 的经历,远远没有 抢人 的经历有意思。我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没被清华北大抢过,但也被好几所全国第三名的高校争抢过。而我本科毕业的暑假,曾加入了交大某省招生组,这段经历极其难忘。

在高考分数正式公布之前,我们就已经从各个渠道搜集了全省前1000名的学生预估成绩,先剔除前200名(肯定捞不过清华北大),然后把201名到500名的学生一个一个查三代,先摸底。

是的,清华北大抢状元,我们就抢清华北大剩下不要的学生。

高考分数公布那天,我们一组人摩拳擦掌,就等第一时间联系目标,给学生一个好印象,用市场营销的话来说,这叫做「首因效应」,即客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会造成长远的影响。

我们会比高考正式公布成绩早1个小时拿到成绩,然后,我们就开始像电话营销业务员一样,开始第一次与目标的亲密接触。当然,打电话的人一般是我们这种大学生,像带队的教授们都是站在背后,给我们一线人员出谋划策的。

最精彩的,是给学生打的第一通电话。经验丰富的招生组老师一般会告诉我们要点如下:

1,与学生讲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恭喜,学生们一高兴,很容易就把快乐的情绪转移到报喜的高校之上,有利于后续顺利拿下。

2,第一次接触不能太直接表达「你快来报我们学校啊」的意愿,因为这批学生后续会接到几十通高校的电话,依照 「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定理,高校如果太积极,反倒会让学生产生廉价感。所以,适当高冷一点会有奇效。

3,通话的首要目的是摸底,要了解学生是否有明显的报考目标,以及对地域、专业等维度的偏向,这时我们就像信用卡客服一样,一边套话,一边记笔记,这些笔记都是我们后续接触学生时的宝贵参考资料。

4,结束通话前,我们往往得不动声色的黑一下竞品,当然了,交大的竞品主要是复旦。黑也不能黑得太直接,得潜移默化的埋下种子和伏笔,我们会说

「交大主要是工科和商科,现在的社会还是实际一点好,太过浪漫和松散的学校氛围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

据我了解,复旦的话术一般是「读大学最重要的是开阔眼界、培养远大的理想,我们复旦主要是塑造学生综合能力,不会把学生培养成匠人或者打工仔」

就这样,三言两语之间,就已经刀光剑影了。

我最大的感慨就是:

这段被抢的经历,大概率是这些学生们这辈子最荣耀的时光了

接下来呢,我们就会隔三差五关心一下目标们的动态,看看他们的心理有无变化、是否有明显的报考意向,如果他们的意向是交大,那就顺水推舟、投其所好。

想念的专业没名额?不怕,马上从其他省份调一个来!

想学医?有眼光!交大的医学院全国前三!学医有前途!谁学谁高尚!

想学工?有眼光!现在就是技术立命的时代,做研究做好了,可富三代!

想学商?有眼光!清北复交的名头响当当,以后成资本家前途大大的!

什么都不想学?有眼光!交大什么专业都好,校园学习氛围浓厚,什么专业都能就个好业,出国拿个好OFFER!

如果他们的意向是其他学校?也有应对套路。

想报考北京?雾霾那么严重,有啥意思?考不上清华北大,在北京就是二流,不如来上海做老大。

想去杭州南京合肥?以后工作你也得来上海,干嘛不现在就来上海?

想报考隔壁?毕业了工作都找不到,全是没前途的专业,学经管你这分数肯定不够,不如来交大报个好专业。

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我们会经历学生们无数次的反水、后悔、承诺了又变卦、变卦了又找上门来。即使签了协议书,在报考系统截止的最后一刻,任何可能性都存在。

如此大费周章的目标是什么呢?分数线比复旦高一分,这是学校每年的大事,必须重视。(复旦也如此,中国叫得响的高校全都如此)

有了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感慨就是:

这段被抢的经历,大概率是这些学生们这辈子最荣耀的时光了。

只因为比别人高了几分、几十分,就可以被各种教授、副教授们视作珍宝,求爷爷告奶奶的请你去上学。

要知道,现在一般211学校招收青年教师的标准,都必须是世界前100的高校博士后了。换句话说,这些学生大部分毕业以后,是达不到就读高校的副教授老师水准的。

我想哪怕是清华北大的状元们,在入学的最初一段时间,都会感受到很强烈的挫败感。然后,重新调整心境,回归正常,继续前进。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很牛、很抢手、很珍贵、是人才,其实都是片刻的幻觉。平台的伟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伟大,除非你真的应了那句

「明天母校以你为荣」

残酷的是,大部分名校生,一辈子都不能像刘强东那样给人民大学捐几个亿,像雷军一样给武大捐个楼。相反,很多时候是「以母校为荣」,然后埋没在人海之中、默默无闻,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主角,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挺好。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学生朋友关注我,

更多同款内容,欢迎搜索公众号[喝粥小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