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概念,这几年突然变得家喻户晓。与之相对应的一个社会现象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讨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
父母与子女,原本应该是最亲密的关系。
但现实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自己的父母没什么感情。一旦能够独立生存,他们就会选择立刻离开家,唯恐跑得还不够远。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非常强大的,它会影响我们的底层逻辑,渗透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自己是很难感知到的,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对比,没有自知这种影响。
当我们成人离开原生家庭走入社会后,从原本的环境离开,进入新环境并进行交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东西开始逐渐暴露。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会显露出来,在过去的年代,家庭教育不被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负面多于正面。
少数那些原生家庭幸福的,根本不会问这个问题,而这些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的情况,它对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会在很多时候不经意下犯下重大过错,严重影响我们的人生。
少数人能够通过阅读或者自省提高自己的认知,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避免这些错误,或者改变不良的影响,但是这背后往往必须付出让人心酸的代价,以至于我们处于心灵上的自我保护,将自己的错误或者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
这是我们心灵上的本能自我保护,能够从思想上观念上接受自己的困境,但是如果未来没有与原生家庭在心灵上和解,内心依然是割裂的,自己还会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原生家庭或者归咎于自己,要跨越这个问题,就要进行心灵上更高的提升,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那么, 为什么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埋怨原生家庭?
01
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让人窒息
其实,极端坏和极端好的父母是很少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并没有做过主动遗弃、殴打虐待、杀死孩子等十恶不赦的行为。
极恶的父母给了孩子一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去恨,长大后只管决绝地断绝关系,反而无需纠结什么。
不具备绝对「坏」形象、甚至连「坏」都说不上的父母,子女对他们的感情是更复杂的。
想恨,但有时候他们又让人心生怜悯、同情;
想爱,但有时候他们又让人感到窒息、痛苦。
懂事之后,好不容易决定要与父母和平相处,他们可能又故态复萌,对孩子进行新一轮的打压和道德绑架。
还记得有一则新闻是: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五年未上岸,导致精神分裂胡言乱语。视频中的年轻女孩,是四川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被父母强制安排考公。
然而,上岸不易,接连收到考试失败的打击,女孩终于承受不住,开始出现一些异常行为。
母亲带她来到医院,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原生家庭中最普遍的痛苦,往往都来自父母强大的控制欲。
很多父母以为自己社会经验丰富,就打着「都是为你好」、「爸妈不会害你」的名义,理所当然地干预着孩子的人生选择。
他们不是不关心子女,而是太关心了,面面俱到,反令人窒息。
所以,与其说是年轻人批判父母,不如说是他们从小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无条件的爱太少了。
当他们以为我们好的名义,一遍一遍做着伤害我们的事,自然对原生家庭就只会剩下厌恶和埋怨了。
02
真的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吗?
每当提及家庭教育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最为人称道的,并非是他的翻译作品,而是作为父亲的影响力。
一些人甚至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关系,誉为「完美的父子关系」。
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傅雷从小就在母亲的高压教育中长大,念书时打盹会被母亲用蜡烛油烫,只有到了过年,才能被允许出门玩……
这样的原生家庭,造就了傅雷的成就,也导致了他性格上的严肃和固执。
对于儿子傅聪的教育,傅雷沿用了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暴力手段,一度对儿子非打即骂。
小傅聪学钢琴时,一旦弹错音,轻则被父亲以巴掌、藤条「伺候」,重则抓头撞墙、绑在家门口示众。
以至于傅聪从国外回来,拜访父亲的好友——钱钟书夫妇时,还心有余悸地感叹:「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哪怕是懂教育心理学的高知分子、大众眼中的「慈父」,也没能做到给孩子一个绝对温暖、健康的童年,更何况大多数本就是普通人的父母。
好的教育,要靠几代人的共同积累和探索。
当然会有温和、包容、能共情、有力量的父母,但出现这种榜样的前提,是他们已经修好了自己的人生课题。
而我们的父母,经历了战乱、饥荒年代,成长的过程满是伤痕。自身的伤尚未痊愈,又如何能顾好下一代?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想为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开脱,而是希望大家看到我们父辈的局限。
批判父母,并不会增加你自身的价值感,也不会让自己好过一点。
教育没有标准。完美的原生家庭,也许本就是个悖论。
也许,当我们抱怨父母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抱怨我们。
03
审视原生家庭,是一种自我觉醒
写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 塔拉·韦斯特弗 ,是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
然而, 在17岁之前,她从未上过学。
塔拉从小在「男尊女卑」的家庭中长大,患有躁郁症的父亲是整个家中绝对的权威。
她有5个哥哥,1个姐姐,全都被父亲禁锢在垃圾场,没有出生证,也没上过一天学。
用塔拉的话说:「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
最终,在三哥泰勒的引领下,塔拉逃离了垃圾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自传,用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当我们开始审视原生家庭,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成为更好、更有力量的自己。
同一个家庭中的7个孩子,包括泰勒、塔拉在内的3个人都成了博士,而另外4个孩子依然还过着和父亲一样的生活。
如此泾渭分明的人生走向,正说明了自我觉醒的重要性。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某些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就更可能卸下重担,停止自我批判。
正如塔拉所言: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04
拿着一手「烂牌」,如何去打?
人一出生,就有属于自己的剧本。
有人含着金汤匙降生,有人抓到的全是烂牌。
比如,女明星 毛晓彤 ,年仅1岁,就被父亲扔进垃圾桶。
2岁时,父母离婚,父亲卷走家中全部存款,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敬业,闯进了娱乐圈,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在她成名之后,烂赌成性的父亲居然出现在某访谈节目,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状告她六亲不认,还向她索要5000万的赡养费。
当舆论和流言蜚语砸向这个年轻的女孩时,毛晓彤并未被打倒,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坚定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原生家庭虽然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
心理咨询如此重视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是为了能更准确的归因,而不是为了归罪。
一旦陷入「父母皆有罪」的观点中,就会执着于挑错,而不是发现和解决问题。
05
如何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
这几天在看【人类简史】这本书,里面写到,我们的祖先在几万年前跋山涉水把尼安德特人赶尽杀绝,我们的祖先认为自己的种族才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另一个类智人种族存在,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本性,天性。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认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那么当这种感觉转换为对家人期待的时候,就形成了所谓原生家庭的期待,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子女有出息,独一无二,也就是期待值很高。
但同时,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思想,当自己的想法和原生家庭宗旨不和,大多数只能选择隐忍。
比如说明明某些家庭父母本身没有出息,也没有资源,但却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希望,变成优秀的人。
这就是强加也是绑架。以前人们的言论思想相对不自由,也无法通过一些传播渠道获取不同的信息,这里可以统一看作是压抑。
但现在不同了, 不论是信息还是交通,其便利性都为我们的想法提供了可能性,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当然会选择对自己更好的,也就解释了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嫌弃原生家庭,一是有选择,二是有思想。
要说以前没有吗?当然有,只不过受限于现实条件情况,只能乖乖听话,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有些人确实不配做父母,没有经历过那些原生家庭痛苦的人是无法感受和理解的,还有些人,做为父母,给予了足够的关爱,但控制欲太强。
两种情况,呈两极分化。
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简直就是灾难,而关爱,并不能把期待变为现实。
那么在面对原生家庭的时候,不同情况下该做出什么行为应对呢?
首先,作为一个人,就是要有感恩的心,不管是什么情况下父母生下了你,你都要保持一定的感恩心。
先别着急喷,我这里说的是,不论什么情况下让自己保持感恩!关键词是自己!
就是让自己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已经发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比如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相信这是每一个人的期待。
还是那句话,你能左右的只有你自己。
当原生家庭给你带来莫大的痛苦,你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逃离!
不要相信什么扯淡的世俗,不要相信什么名存实亡的亲情,就记住一点,你的人生只有自己能提供可能性!
而前提是,不能有人一直扯你的后腿,逃离痛苦的原生家庭,就是放开双腿。
当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将来一切上了轨道,也不要忘了对于原生家庭的责任,但要掌握一个度!
对于给足了关爱但是充满不切实期待的原生家庭,就不是逃离,而是通过实际成绩来获取在家里的话语权,可能需要隐忍,但未来可期!同时也应该庆幸自己身处于充满关爱的家庭,虽然有些变形。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该断的就断,该做出调整的就做出调整。
所有的的前提都是基于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为何要被捆绑?我知道,很难!有些阴影,或许如影随形,很难甩去。
但是,请记住!未来可期!
每一个人,都有「成为新的自己」的可能。
这段路,无论苦乐,都与他人无关,只是我们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