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老妇人前来搭救后人,妇人却不听劝,两日后小儿子没了

2024-12-10心灵

老槐树下的幽灵

在清朝末年,江南水乡有一个名叫柳河的小镇,镇上住着一户姓孙的人家。

这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日子过得平淡却也算安稳。

孙家老爷子孙大海是个魁梧汉子,为人仗义,在镇里颇有威望。

孙大海的妻子李氏温柔贤惠,二人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孙志杰,年方二八,正值青春;二儿子孙志远,十五六岁,活泼好动;小女儿孙翠花,还是个十来岁的小丫头,天真烂漫。

这一日,孙大海带着两个儿子出门捕鱼,家里只留下李氏和小女儿翠花。

翠花这孩子机灵得很,总喜欢围着母亲转,问东问西,李氏也不嫌烦,耐心地一一解答。

到了晌午,翠花闹着要吃糖葫芦,李氏便拿了些铜钱,嘱咐翠花小心些,便让她去镇上的老王家买糖葫芦。

翠花答应了一声,蹦蹦跳跳地出了门。

翠花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两旁是低矮的瓦房,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孩子们的嬉笑声。

老王家住在镇东头,离孙家不远,翠花不一会儿就到了。

老王是个手艺不错的糖人匠,做的糖葫芦又甜又脆,镇上的孩子都喜欢吃。

翠花买了糖葫芦,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回去和母亲、哥哥们分享。

就在翠花转身要回家时,她无意间瞥见镇西头那棵老槐树下站着一位老婆婆。

那老婆婆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裳,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正用一双浑浊的眼睛望着她。

翠花心里咯噔一下,这老婆婆她从未见过,而且她总觉得老婆婆的眼神有些诡异,像是藏着什么秘密。

翠花想快点离开,便加快了脚步。

可那老婆婆却像是能洞察她的心思,竟缓缓朝她走来。

翠花吓得心里直打鼓,糖葫芦也差点掉在地上。

老婆婆走到她面前,用沙哑的声音说道:「小姑娘,别怕,我是来找你家人的。」

翠花一听,心里更加疑惑,这老婆婆怎么知道她是孙家的?

她壮着胆子问道:「你找我家人干啥?」

老婆婆叹了口气,说道:「你家近日将有大难,我是来搭救后人的。」

翠花一听,吓得脸色都变了,她赶紧说道:「那你快跟我去找我娘吧!」

老婆婆却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你去告诉你娘,让她今晚别让你爹和两个哥哥出门,特别是别去西边那条河。」

翠花点点头,拔腿就往家跑。

回到家,她气喘吁吁地把事情告诉了李氏。

李氏一听,心里也是一惊,但她转念一想,这老婆婆来历不明,说的话岂能轻信?

于是她安慰翠花道:「别怕,娘自有主张。」

傍晚时分,孙大海和两个儿子捕鱼归来,看着满舱的鱼,父子三人笑得合不拢嘴。

李氏准备了丰盛的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其乐融融。

饭后,孙大海说道:「明天是镇上的集市,咱们得多捕些鱼去卖。」

李氏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白天翠花说的话,但她还是强作镇定地说道:「明天再说吧。」

孙大海没在意,以为李氏是累了,便让她早点休息。

李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心里一直在琢磨那老婆婆的话。

到了半夜,她实在放心不下,便悄悄起床,来到孙大海的房前,想再劝劝他。

可当她推开门时,却发现孙大海已经不在了,想来是去了西边那条河准备明天的捕鱼事宜。

李氏叹了口气,心里暗暗祈祷,希望那老婆婆的话只是胡言乱语。

可天不遂人愿,第二日一早,镇上的王二婶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李氏一个噩耗:「不好了,孙大海和志杰、志远在河里出事了!」

李氏一听,只觉得天旋地转,差点晕倒在地。

她强忍着悲痛,跟着王二婶来到河边。

只见河边围满了人,几个渔夫正把孙大海和两个儿子的遗体从河里打捞上来。

李氏看到这一幕,心如刀绞,泪如雨下。

原来,昨晚孙大海带着两个儿子去了西边那条河,准备布置渔网。

可不知怎的,三人竟一同掉进了河里,等被人发现时,已经没了气息。

镇上的人都说,那河里定是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不然好端端的怎会出这等事?

李氏料理完丈夫和儿子的后事,整个人像是丢了魂一般,整天以泪洗面。

翠花也懂事了许多,不再吵闹,总是默默地陪在母亲身边。

过了两日,镇上的老王突然来找李氏,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

李氏一看,心里又是一阵悲痛,这糖葫芦是翠花那天买的,还没来得及吃,就发生了这等事。

老王叹了口气,说道:「那日翠花来买糖葫芦,我看到她慌慌张张地跑了,后来听说你家出了事,我这心里也一直不好受。」

李氏接过糖葫芦,眼泪又流了下来。

老王安慰了她几句,便告辞离去。

到了晚上,李氏躺在床上,想着这几日发生的事,心如刀割。

就在这时,她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

她起身查看,却发现窗户不知何时已经打开,外面站着的竟是那日翠花见到的那位老婆婆。

李氏吓了一跳,正要开口呼喊,那老婆婆却抢先说道:「别怕,我是来救你小儿子的。」

李氏一听,心里又是一惊,她想起那日翠花回来告诉她的话,但当时她并未放在心上。

她颤抖着声音问道:「你……你是怎么知道我家会出事的?」

老婆婆叹了口气,说道:「我本是这镇上的一名巫婆,能通灵见鬼。

那日我看到你家上空有黑气缭绕,便知你家将有血光之灾。

我本想救你们一家,可你却不听劝。」

李氏一听,悔恨不已,她跪在地上,求老婆婆救救她的小儿子。

老婆婆扶起她,说道:「我虽能通灵,但也不能逆天改命。

你丈夫和大儿子命中有此一劫,躲不掉的。

但你小儿子还有一线生机,不过……」

李氏一听还有希望,连忙问道:「不过什么?」

老婆婆说道:「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李氏连忙点头:「只要你能救我小儿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老婆婆说道:「明日黄昏时分,你带着你小儿子去西边那条河,在河边的老槐树下等我。

记住,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出声,也不要回头。」

李氏答应了一声,送走了老婆婆。

她回到屋里,看着熟睡中的小儿子志远,心里暗暗祈祷,希望他能逃过这一劫。

第二日黄昏时分,李氏带着志远来到了西边那条河。

河边的老槐树下,老婆婆已经等候多时。

她看了看志远,对李氏说道:「记住我的话,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出声,也不要回头。」

李氏点点头,紧紧握住志远的手。

老婆婆从怀里掏出一张符纸,贴在志远的额头上,然后念了几句咒语。

只见符纸突然燃烧起来,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志远的身体里。

就在这时,河里突然涌起一阵巨浪,一个巨大的黑影从水里钻了出来,朝着他们扑来。

李氏吓得浑身发抖,但她牢记老婆婆的话,紧闭双唇,不敢出声,也不敢回头。

那黑影在他们面前盘旋了一圈,似乎有些忌惮志远身上的符纸,最终化作一股黑烟,消失在空气中。

老婆婆见状,松了一口气,对李氏说道:「好了,你小儿子已经没事了。

但记住,以后一定要小心,莫要再惹上这等不干净的东西。」

李氏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她带着志远回到家,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恐怖还在后面……老槐树下的幽灵

打那以后,孙家算是暂时平静了下来,可李氏的心却一刻也没放下。

她每日里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再出什么岔子。

小儿子志远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自从那日之后,整个人就变得呆呆傻傻的,像是丢了魂一般。

李氏带着志远看遍了镇上的大夫,可都说没啥毛病,就是精神不太好。

她心里明白,这八成是被那日河里的黑影给吓着了。

她想起老婆婆的话,心里盘算着,或许只有她能救志远了。

可那老婆婆自那日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

李氏四处打听,也没有任何消息。

她每日里除了照顾志远,就是坐在窗边,望着西边那条河,期盼着老婆婆能再次出现。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到了秋天。

这天,李氏正在屋里给志远缝衣服,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一阵吵闹声。

她赶忙出去一看,只见翠花正和一个陌生的老汉争吵。

那老汉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裳,背着一个破布袋,看上去像个游方道士。

翠花见李氏出来,赶忙说道:「娘,这老道非要进来,说是有办法救弟弟。」

李氏一听,心里一动,赶忙上前问道:「你真有办法救我儿子?」

老汉点了点头,说道:「我云游四海,见过不少奇事。

你儿子这病,我或许能治。」

李氏一听,赶忙请老汉进屋。

老汉看了看志远,又问了问那日的情况,眉头紧锁,似乎有些为难。

李氏见状,心里一沉,问道:「道长,我儿子这病,到底能不能治?」

老汉叹了口气,说道:「能治,但得找到那害你儿子的东西。」

李氏一听,赶忙问道:「那害我儿子的东西是啥?」

老汉说道:「是个水鬼,已经害了不少人了。

你丈夫和大儿子,都是被它给害死的。」

李氏一听,吓得浑身发抖,赶忙求老汉救救志远。

老汉说道:「要救你儿子,就得找到那水鬼的巢穴,把它给除了。

可那巢穴在哪,我也不知道。

不过,我可以给你指条路。」

李氏连忙问道:「啥路?」

老汉说道:「我听说,那水鬼原先是这镇上的人,后来因为犯了事,被投了河。

它的巢穴,很可能就在它投河的地方。

你明日黄昏时分,去西边那条河,找到那棵老槐树,在树下挖挖看,或许能找到线索。」

李氏一听,心里有了底,赶忙谢过老汉,送他出了门。

第二天黄昏时分,李氏拿着铁锹,来到了西边那条河。

河边的老槐树在秋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李氏走到树下,开始挖了起来。

挖了不一会儿,她就挖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像是个木盒子。

李氏打开木盒子一看,里面竟是一具白骨,白骨上还挂着一块玉佩。

她拿起玉佩一看,认出这是她丈夫孙大海的随身之物。

她心里明白,这白骨很可能就是她丈夫的。

她想起那日老婆婆的话,心里更加确定,这水鬼就是她丈夫的冤魂。

李氏抱着白骨,哭得死去活来。

就在这时,她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

她赶忙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黑影正朝她扑来。

她吓得尖叫一声,手中的白骨和玉佩都掉在了地上。

那黑影扑到近前,李氏才看清,原来是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脸上满是泥污,双眼赤红,正是那日她见过的老婆婆。

老婆婆一把抓住李氏的肩膀,说道:「快跑,那水鬼要来了!」

李氏一听,吓得腿都软了,哪还跑得动?

老婆婆见状,一把将她背起,撒腿就跑。

她们跑到河边,老婆婆把李氏放下,说道:「你在这等着,我去收拾那水鬼。」

说完,老婆婆跳进河里,不见了踪影。

李氏在河边等得焦急万分,生怕老婆婆也遭遇不测。

就在这时,河里突然涌起一阵巨浪,老婆婆和那水鬼从水里钻了出来,扭打在一起。

老婆婆虽然年迈,但身手却十分矫健,几下就把那水鬼制住了。

她掏出一张符纸,贴在水鬼的额头上,只见那水鬼发出一声惨叫,化作一股黑烟,消失在了空气中。

老婆婆回到岸边,对李氏说道:「那水鬼已经被我除了,你儿子也就能救回来了。」

李氏一听,赶忙跪下道谢。

老婆婆扶起她,说道:「你不用谢我,我其实是你丈夫的姑姑,当年因为一些误会,被家人赶了出去。

我这些年一直在寻找机会,想为家人做点啥。

现在,我终于能安心了。」

李氏一听,这才明白,原来老婆婆是她丈夫的亲人。

她抱着老婆婆,哭得泣不成声。

老婆婆安慰了她几句,然后从怀里掏出一颗药丸,说道:「这是我这些年研制的灵药,能治你儿子的病。

你回去给他服下,他就能好起来了。」

李氏接过药丸,感激涕零。

她送走了老婆婆,带着药丸回到了家。

她给志远服下了药丸,不一会儿,志远就醒了过来,精神也恢复了正常。

李氏看着志远,心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她想起这些日子以来的遭遇,觉得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她决定,以后要带着孩子们好好生活,再也不去招惹那些不干净的东西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孙家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李氏带着孩子们,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而关于那老槐树下的幽灵,也渐渐成了镇上的一个传说,被人们口耳相传,经久不息。

老槐树下的秘密

自打志远病愈之后,李氏便对那老槐树心存敬畏,时常告诫孩子们莫要靠近。

镇上的人也都知晓了这事儿,对那槐树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神树显灵,有的说是邪祟作怪。

可不管咋说,那槐树底下,却是再没人敢轻易涉足。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转眼又是几年光景。

志远长成了小伙子,结实壮硕,跟个铁塔似的。

李氏也老了,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大半。

可每当提起那老槐树的事儿,她还是能记得清清楚楚,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这天,志远从田里回来,满脸兴奋地跟李氏说:「娘,我听说那老槐树底下,有人挖出了宝贝!」

李氏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忙问道:「啥宝贝?

你可别瞎凑热闹!」

志远却是不以为然,说道:「娘,您别担心,我就是听说的。

听说那宝贝是个金元宝,可大了,有拳头那么大呢!」

李氏一听,心里更是七上八下,她知道那槐树底下埋着啥,哪是啥金元宝,分明是那冤魂的遗骸。

她忙拉住志远的手,说道:「儿啊,那槐树底下不干净,你可千万别去!」

志远见李氏如此紧张,也就不再提了。

可这事儿却在镇上传得沸沸扬扬,连外村的人都来打听。

李氏心里明白,这事儿要是再这么闹下去,早晚得惹出麻烦。

她思前想后,决定去找那老婆婆。

这些年,她虽然没见过老婆婆,但心里一直记着她的恩情。

她想着,或许只有老婆婆能平息这场风波。

李氏打听到老婆婆住在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便收拾了些东西,带上志远,一同前往。

山路崎岖,李氏走得气喘吁吁,志远却像是没事人一样,在前面带路。

到了老婆婆的家,李氏一看,只见一座简陋的土坯房,门前种满了花草。

老婆婆见李氏来了,脸上露出惊喜之色,忙迎了上来。

李氏一见老婆婆,眼泪就下来了,抱住老婆婆说道:「姑姑,您可算回来了!

这些年,我可想您了!」

老婆婆拍着李氏的背,说道:「好孩子,别哭了。

我这不是好好的嘛。」

李氏擦了擦眼泪,说道:「姑姑,我今儿来找您,是有事儿求您。」

老婆婆说道:「啥事儿?

你说吧。」

李氏便把镇上关于老槐树的事儿说了一遍,求老婆婆想想办法。

老婆婆听完,皱了皱眉,说道:「这事儿不好办啊。

那槐树底下埋着的,可不是啥宝贝,是那冤魂的遗骸。

要是让人给挖了出来,怕是要惹出大乱子啊。」

李氏一听,吓得脸色都变了,忙问道:「那可咋办?」

老婆婆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这样,你回去后,找几个壮小伙,连夜把那槐树给砍了。

再把那遗骸好生安葬了,这事儿或许能平息下来。」

李氏一听,忙点头答应。

她谢过老婆婆,带着志远匆匆赶回了镇上。

回到镇上后,李氏便找了几个壮小伙,按照老婆婆的吩咐,连夜把那老槐树给砍了。

他们又挖出了那遗骸,用白布包好,准备安葬。

可就在这时,镇上的老人们却不同意了。

他们说那槐树是神树,砍了它是要遭报应的。

李氏好说歹说,才把老人们给劝住了。

她带着志远和那几个壮小伙,把遗骸安葬在了镇外的一座小山上,还立了个碑,上面写着「孙大海之墓」。

安葬完遗骸后,镇上果然平静了下来。

那关于老槐树和金元宝的事儿,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李氏心里明白,这是老婆婆的功劳。

她时常带着志远,去老婆婆家探望,感谢她的救命之恩。

老婆婆却总是笑着说:「没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咱们都是一家人,能帮一把是一把。」

李氏听着老婆婆的话,心里暖洋洋的。

她想着,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只要大家心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转眼间,又是几年过去了。

志远成了家,生了孩子。

李氏也当上了奶奶,每天围着孙子转,乐得合不拢嘴。

她时常给孙子讲那老槐树的事儿,告诫他要做个好人,别干亏心事。

孙子听着奶奶的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李氏看着孙子,心里想着,这世上的事儿啊,就像那老槐树一样,根深叶茂,啥事儿都有可能发生。

但只要咱们心里有杆秤,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就能活出个样儿来。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李氏也老了,走不动了。

她时常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回想着这一辈子的经历。

她想着那老槐树,想着那冤魂,想着老婆婆,想着志远和孙子,心里觉得满足极了。

她想着,这辈子能遇上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儿,真是值了。

她想着,要是有一天自己走了,也能像那冤魂一样,有个安息的地方,那该多好啊。

就这样,李氏在院子里晒着太阳,想着心事,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她觉得自己像是飘了起来,飘向了那遥远的天边,飘向了那未知的彼岸。

她觉得自己不再害怕,不再孤单,因为她知道,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儿,在等着她,陪着她。

而那老槐树下的秘密,也随着李氏的离去,永远地埋藏在了那片土地上,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