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能给朋友或者亲人做咨询?

2023-12-11心灵

前几年我见到国内某学派发起人,他一方面引进了国外的「心理学大咖」招生给咨询师学员上课,下课结束后还请这些学员唱歌跳舞。

同时一边自己给这些学员咨询,还用他们做自己中心的助教、助理,关键是,他推的学派是精神动力学派某个分支。结果是很学员初始觉得没有什么,但最后很迷惑受伤,他把专业的心理学做成了生意,因为自己不专业导致了结果很糟糕。

现在心理圈已经看不到这个人了。

绝大部分咨询是要保证「关系单一和纯粹」的,如果有多重关系,日常接触点较大,咨询可能会破坏所有的关系(咨访关系和现实角色关系双双破灭)。原因是咨询的特殊性决定。

咨询特殊在「真实」,但这份真实可能和关系角色发生冲突。咨询在设置下时去关系角色的,咨询师和访客不在社会角色期待中,可以自由表达念头、幻想、投射,并从中得到反馈、澄清、解释、提升。如果有其他角色介入,则该角色很可能被破坏,造成现实困境。

举一个例子。

比如,妻子给丈夫做咨询,丈夫在自由表达中谈到了自己的性幻想,这些幻想即使不会行动,仅仅存留在心念中,也会让妻子对丈夫的信任大打折扣。早年,弗洛伊德给其女儿安娜做精神分析,安娜表达了对父亲的性幻想,这被后世咨询师诟病。

现实生活关系,大多是互利的。而咨询关系,访客对咨询师的精神期待是单向的,如果现实角色和咨询关系混淆,则会给咨询师和访客都造成混乱。另外,谈话状态也不同,做为咨询师,需要无条件的中立、关注访客的经验世界,但现实中可能是较为随意谈话,这两种状态会冲突。

我见过一些新手咨询师,开始学习心理学时不懂边界,会尝试和朋友交流谈话「做成咨询」,结果很受挫。以前朋友讲话,她会直接回应,这是朋友乐于交流的,但学了咨询师之后,她开始「非对方需要式理解澄清」,这种脱离了情景和语境的做法让朋友很奇怪,问,你是不是学心理咨询师学傻了。

这是因为不了解技能使用的情景,比如,在场和倾听是可以提升日常谈话品质的,但了解对方的需要是前提,为了自己的个人需要而交流,无论在咨询中还是日常谈话中都是有问题的。

除了咨询之外,还有一种很像是咨询但不是咨询的交流,这是「咨询式交流」、「指导式交流」,这是可以和朋友或亲人交流的。这种交流非常具有主体间性,更自由和流动,可以促成对方领悟或者做问题分析及指导,这是咨询师能帮助朋友或亲人的重要方式。

我们来看一下案例对话比较。

咨询:
访客:我看到女儿不写作业就着急,现在觉得快忍不住了,真不知道哪一天我会打骂她,我也知道这样不对。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要忍不住了,可以谈谈女儿不写作业时你的想法吗? 咨询式交流:
访客:我看到女儿不写作业就着急,现在觉得快忍不住了,真不知道哪一天我会打骂她,我也知道这样不对。

朋友:我感觉到你最近特别着急了,我看到你女儿其实成绩还可以的,你最近这么焦虑是不是有家里有什么事影响了你,也影响了你对你女儿的感觉。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投射,就是说我们会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对方身上,觉得对方做的一切都让自己焦虑。

咨询式交流不以对方心灵成长为目标,而是以共同探索为目标,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为探索提供了助力。越是资深咨询师越能给对方更多新鲜观点。

指导式交流如下:

访客:我看到女儿不写作业就着急,现在觉得快忍不住了,真不知道哪一天我会打骂她,我也知道这样不对。

指导者1:我最近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给你参考一下,说一个人童年时如果对学习过分紧张执着,长大后会把这个未了的情结传递给孩子。你女儿的情况我也大致了解,还是不错的,这是不是与你自己有关系。

指导者2:你是不是心里最近压力比较大,我学了一些放松技巧,带你体验一下吧。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交流方式和咨询明显不同。咨询是需要设置,同时建立咨询联盟,访客要给咨询师敞开心理空间,咨询师也是以访客探索为目标的,这和日常生活中交流我们渴望获得方法、信息完全不同。

有一种特例,是朋友和亲人可以咨询交流的,这是一种交互式人本体验技术,这种谈话是彼此以反馈理解感应促成对方的领悟,这种技术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咨询,可以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和亲人谈话。这是很独特的,在实践中,我发现,这种技术越是信任和亲密的人之间效果越好。

除此以外,很多行为疗法、认知技术都是可以应用在生活各个场景的。比如合理情绪疗法,又被称为苏格拉底辩论技术,这本身来源就是学者苏格拉底游学时和其他众多学者讨论学习促成领悟的技术,当然也可以适应当代学习者交流。又比如,脱敏技术,完全可以就某个亲人出现议题时,设计脱敏情景帮助他克服这个困境,也是没有问题的。

精细化各个技术理论的适应情景,并细化设置要求,是心理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习者更清晰,也有利于行业伦理更好的被遵守。

2024.1.12 随笔、一点心理咨询行业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