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家里有个抑郁的孩子是种怎样的体验?该怎么办?

2024-08-23心灵

当我发现上初一的女儿手臂上有划痕时,才发现网上铺天盖地讨论着的「抑郁症」离我这么近。

她是家里老大,还有个弟弟,生弟弟的原因,SD人都懂,但是作为无锡人,我是不能理解的,详情不在这里讨论了,不过还是一句老话,人在做天在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她很宅,不出门,有时一睡一整天,不吃饭都行,不和人说话,不看人眼睛。有时会特别暴躁,情绪激动,甚至会直奔厨房拿刀子。

我和她说话,一般都是柔和的询问为主,比如饿不饿,想吃点啥,你游戏玩到第几关啦?她爸爸常常非常简单粗暴,听说她社恐,就会大笑说:「你长的这么好看,恐的应该是别人!」「心理医生说啥了今天,我看没啥好转嘛」

唉,其实她的抑郁并不是很严重,但是我总觉得,孩子是很可怜的生物,没法选择家庭,没法选择父母。因为她的抑郁,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一直在学习,现在都成半个专家了。我感觉,如果想让她症状有所缓解,还得走进她内心,让她感觉你和她是站在一边的。

著名心理专家贺岭峰教授有个视频引人深思,一个14岁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教授,但这个孩子多次割腕跳楼。

最后没办法,父母带他找到贺岭峰,贺教授与这个男孩聊了整整一个小时。

对话如下:
男孩儿问:「贺老师,你说人会不会早晚要死?」
贺教授:「是」。
男孩继续说:「我现在14岁,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所以从小我该吃的、该玩的、该体验的都经历过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
之后,我就要参加中考了,如果考不上好学校,父母就会觉得我很丢人,假如我考上好学校后,我又要面对继续考大学以及研究生甚至博士。
我再怎么读也读不过我爸妈,我就算读到他们这个程度,他们也就是个大学教授,现在不也就是这个鬼样子吗?不也是社畜吗?
而且他们两个夫妻关系也不好,天天吵架有什么意思?我才不会生孩子呢,要生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还不操碎了心。
就我这个性格出了社会,老板肯定PUA我,然后遭受社会的毒打,之后结婚养孩子,最后不还是个死。
我干嘛一定要被社会全部都折磨一遍以后再死呢?早晚是死,我现在死了不挺好吗?」

贺教授突然觉得这个孩子说的也挺有道理: 「嗯,对,活着就是如此没意思而且艰难。」

后来继续问男孩打游戏的事情,男孩回答道 :「打游戏也没啥意思,你都打过了之后会发现,就那么回事。」

贺教授继续和这个小孩探讨当下有什么事情是让他觉得有意思的,结果他说自己给猫咖打扫卫生才有意思。 贺教授觉得只要有猫的陪伴,可能人留不住他,但是猫可以,这就是关系的力量。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到:

一个人在生活中与万事万物发生联系,尤其是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有心理学者认为, 之所以会有很多青少年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没有感到一种热爱,不知道生命来得不容易,不知道要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最后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

2005年我们的ZL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后来有个著名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可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所有都是以分数论高低,成绩分拙劣,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如果只注重书本里的知识,而忽略孩子的人格建设,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像批量生产的机器,或许也很好用,但他没有思想。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从来都是让我们更从容的成长,前几年有个网红剧叫【小舍得】把这个鸡娃教育讲的淋漓尽致。

其中的角色田雨岚反复和自己儿子强调:

成绩第一、智商第一;
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读书是普通人为数不多改变阶层的办法。

是不是和我们当下很多家长一样,在中国文化里,这些话是家长说服自己并对孩子施虐的工具。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最难完成的事,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如何作为孩子们最亲近的引路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出自驱力,主动迎接挑战,这是家庭关系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而「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是最基本的态度和立场,是每个父母首先要采取的措施。

01

家长如何做到「站在一起」

了解完上面家庭教育中的「站在一起」的重要性和关键点,但很多家长可能还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下面,荣教授提出以下这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家长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成因及应对方法。 这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家长也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家长应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同时,家长也应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3、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当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时,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等抑郁症状。而此时,如果家长不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采取批评、指责的态度,将进一步加剧孩子的痛苦。

02

家庭教育中的「站在一起」

当孩子面临这些压力和外界的一些不理解时,家长此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就十分重要了。一味迎合老师而不去理解和宽慰孩子,尽管可能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却也不站在孩子的一边。所以,最终自以为的较好的亲子关系,变得脆弱和疏远,甚至让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在不触犯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家长要学会和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都很有帮助。

1、 理解与共情

「站在一起」首先意味着理解和共情。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家长应首先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正如皓然的经历所示,面对老师的批评,他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无条件的附和。家长的理解与共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感,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2、倾听与支持

倾听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家长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永远是他们的避风港。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陪伴。

3、尊重与引导「站在一起」并不意味着盲目支持孩子的所有行为。

家长应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以平和的态度指出错误所在,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与孩子「站在一起」不仅是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更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深沉的爱。

在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家长更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因为无论风雨多大,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03

写在最后

送给看到文章的你一段话,这段话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学会信任自己的感觉,这就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没有学会这一点,就是「输在起跑线上」。
大多数时候你都能遵从自己的感觉,就意味着一份又一份独立的精神生命得以存活,你的自我作为一种整体存活于世。人生基本如你所愿,叫做「自我的诞生」。
你的精神生命或感觉能够持续的存在,就会出现心流。

徐霞客说过:「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活了一生。」与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