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路陪着宝妈过来的白衣奶爸,在给出有关医学方面的建议时,想先说说自己的经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同的产后,相似的失眠与情绪
我的妻子刚生完宝宝的那段时间,我们的生活也十分艰辛。最开始是刚生完宝宝的几天晚上,她需要一边忍受着从未经历过的切口疼痛,一边承受身边还有刚出生的宝贝嗷嗷大哭。刚用尽全身力气生完孩子,本身就已经筋疲力尽想好好休息一会儿,但耳边一直是宝宝的哭声,这种情况下,情绪容易爆发是难免的。
然后过了几天,当她刚刚结束涨奶的痛,身体的泌乳小分队开始工作了,又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吸奶模式「喂奶-吸奶-洗奶瓶」,刚躺下,崽子可能又醒了,那阵子我做丈夫的是睡都不敢睡,生怕把她晾着更让她恼怒,因为我明白,稍微一疏忽,就会陷入「失眠----情绪大幅波动----脾气暴躁----失眠加重」的循环。
做妈妈在这段时间是最累的,毕竟产假决定了她在家时间更多,有娃后在家更忙,吾日三省吾身「饿了没?尿了没?拉了没?」,每次等我下班回家,妻子已经做了很多事。手机备忘录里满满的都是宝宝日常生活记录,好不容易有空还要分析宝宝的生长曲线,不停压榨自己的睡眠时间。睡得越少,脾气自然也越来越暴躁了。
产后失眠,脾气暴躁不等同于产后抑郁
虽然产后抑郁的症状包括失眠,但产后失眠并不一定就等于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可能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出现,不是突然发生的, 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典型的表现为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的绝望感/无力感(如这样的抑郁状态超过了 2 周),严重时出现自杀的意念和行为,部分还会反复出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伤害婴儿的想法和行为等,自己参照量表进行对照或只是由别人的观察只是初步的筛查,结果并不准确,应该到精神科请专业医生诊断。
情绪低落、暴躁的产后妈妈约有15%会发展为产后抑郁, 但失眠引起的脾气暴躁往往会在睡眠得到补充后好转 [1] 。睡眠与情绪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互相影响 [2] 。产后失眠影响情绪,情绪持续性的变化如果不经干预的话会加重失眠,恶性循环才会导致抑郁焦虑的发生 [3] 。白天的情绪会影响夜间的睡眠,夜间的睡眠质量又会对第二天日间情绪产生干预。情绪良好的人,感受到的是快乐、满足。就会有好睡眠,而好的睡眠又会反过来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人一旦出现失眠的情况(术语叫做睡眠剥夺)就会更易激惹、暴躁、愤怒,当然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4] 。
那么,产后失眠究竟正常吗?
为什么会出现产后失眠的情况呢?我们来详细盘点一番。失眠其实是女性生产后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5] ,大部分的新手妈妈都会由于激素水平的作祟,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剧变,身体各组织系统都会受到波及,所以失眠只是众多产后变化中的一个小插曲 [6] 。失眠的严重情况也会有个体差异(比如伤口的疼痛程度、家人的照顾程度等),或轻或重,由于内容太长,引起产后失眠的原因我先画了一个导图,详细的请继续看下文:
1、生理因素
(1)产后疼痛
最开始生产完,不管是剖腹产还是自然分娩,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伤口(剖腹产——刀口;顺产——侧切/撕裂),这是最初影响产后妈妈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还有不亚于生产痛的开奶之痛,初期的涨奶期以及后续哺喂姿势不规范,还容易引发乳腺炎、乳头皲裂,这种痛,搁谁谁失眠;
(2)内分泌失衡
怀孕期间,女性体内多种激素(包括: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皮质类固醇等)的分泌都会有所增加,但生完宝宝后,体内的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尤其是雌激素表现最为明显,下降幅度堪称断崖式,产妇生产完的第3-7天是上述情况的高发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引发了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失衡,神经活动受到牵连,在初期表现为头痛、焦躁、四肢无力;继而引起失眠,表现为难以进入熟睡状态、睡眠时间大大缩短;若不及时干预,后期产妇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
(3)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如产后缺铁性贫血也会造成失眠,一些女性在产后没有注意营养的补充,铁储备不足,铁蛋白都低于20了都不知道。铁蛋白的数量可以反映出体内铁储存的状态,不管是孕期还是产后,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补充铁元素,往往会造成铁元素的缺乏,相应的铁蛋白的数量也会下降,如果铁蛋白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不仅易疲劳,而且也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2、精神因素
生产后初期,机体突然从兴奋状态转入疲倦状态,情绪也会突然从高亢到低落,尤其大多数产妇都是初次分娩,内心紧张不安,突然面对一名素未谋面的家庭新成员,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和他愉快的相处,要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突如其来的社会身份转变会使人焦虑。女性本就心思细腻,生产结束后做妈妈的喜悦夹杂着缺乏育儿经验的焦虑不安,这些心理因素的叠加,会造成过度思虑,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失眠。深究原因,其实也主要是激素水平在作祟,生产后打破了原来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 一般产后一周内以上症状较明显 ,但随着激素水平的自我调节,一周后症状会慢慢减轻或消失,如果持续恶化,可能会有患产后焦虑、抑郁的风险。
3、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影响
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除非家里有矿),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对家庭关系总是会有影响的,比如家庭的住房条件(长辈要来家里带孩子)、收入情况(产妇产假期间的收入受到影响)、与长辈相处(婆媳关系是永远的难题),这些烦恼都会影响产妇的情绪,进而引发或加重产妇失眠症状;
(2)生活习惯的影响
产后尤其是在月子期间,生活习惯会发生很大变化,摄入的食物比从前大幅增多,有时候还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被逼吃下的,从三餐变成六餐,有时觉得不够再来顿夜宵,生怕没奶或者奶水质量不佳。多吃、少动,身体日渐增重,胃肠道的负担和找不到腰的身材,就像两座大山重重的压在新妈妈身上,进而引发失眠症状;
(3)宝宝的影响
其实回头想想,月子里的宝宝是最好带的,因为他们只做三件事「吃-拉-睡」,但是难点就在于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多数新手妈妈都是缺乏育儿经验的,刚开始面对柔软的小宝宝,连换尿不湿都会手忙脚乱,心理上就已经受到影响了。
宝宝刚开始也只能用哭声来表达他的需求,饿了哭,尿了哭,拉了哭,自己睡不着也哭,不分白天黑夜,所以宝宝的频繁夜醒把我们的睡眠生物钟完全打乱,新手妈妈也会频繁夜醒,期间可能还要吸奶,再睡回去就比较困难了。
就算不是新手妈妈,就普通人而言,如果前一天没睡好,就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心情,何况新手妈妈产后初期长时间缺觉失眠,情绪暴躁实属正常。睡眠尤其对焦虑和抑郁影响颇深,而情绪暴躁、愤怒本身就会使人清醒并扰乱睡眠机制。
如何改善失眠下的暴脾气
由此看来,产后情绪暴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睡眠不足,采用以下手段改善失眠可以有效缓解不良的情绪问题。
(1)缓解疼痛
如果是产后初期由于各种疼痛引起失眠,首先就是联系医生缓解身体疼痛,其次要尽量的放松下来,如睡前半小时,尽量做一些令自己放松的事情,避免大脑的过渡活跃,比如可以洗个热水澡或者做一个安静的冥想;
(2)适当地动起来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入睡,提高睡眠质量。产后也不是绝对的不能动,做一些身体可以承受的运动(比如:凯格尔运动、瑜伽等)对情绪和改善失眠是有帮助的,但是也要尽量避免运动时间与就寝时间太接近,否则运动后体温过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会难以入睡,甚至加重失眠的情况,可以尽量利用碎片时间把运动安排在白天;
(3)协调好生物钟
产后初期,我们面临着突然身份转变的同时,生物钟也被打乱了,宝宝的频繁夜醒使得我们的睡眠支离破碎,此时应该尽可能的将生物钟与宝宝同步,婴儿每天睡眠时间远比成人多,我们可以在宝宝睡觉的时候也尽量跟着小睡一会儿,但是白天小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白天超过3小时,夜间睡眠肯定会受到影响。
(4)保持乐观
首先要勇于接受现实,失眠了就是失眠了,不必强迫自己变回原来的状态,接受现阶段的生活常态,顺其自然,保持乐观的心情,对待孩子的频繁夜醒、喂奶哭闹,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生命中珍贵的经历,在养育宝宝的路程中,应该随时都是被幸福感包围的。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切记暴饮暴食,如果睡前还是比较饿,可以选择一些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摄入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也应该尽量避免饮用大量的液体造成起夜,一般建议入睡前3小时内尽量减少摄入;
(6)及时就医
如果失眠症状比较严重,经过自我调节无效或情绪波动更大,应该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或药物干预,千万不要自行服用抗抑郁或抗焦虑的相关药物!!
如何预防产后失眠
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 [5] ,当下我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的情况,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而新手妈妈的睡眠问题表现突出。睡眠可以用来消化白天发生的不愉快,就像一块舒缓膏,来抚平白天经历的尖锐痛苦,虽然不能完全修复,但也能松口气,得到舒缓。虽然新手妈妈产后失眠非常常见,但也不能因为普遍存在就被忽视,不论是家人还是自己,在爱宝宝的同时要更关注妈妈,产后本身就由于身体各项机能被打破平衡,更易诱发疾病,所以产后失眠更需要自己和家人的关注和呵护。
参考
- ^ Optimizing postpartum care. ACOG Committee Opinion No. 736.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Obstet Gynecol 2018;131:e140–50.
- ^ Bei B, Coo S, Trinder J. Sleep and Mood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Sleep Med Clin. 2015 Mar;10(1):25-33. doi: 10.1016/j.jsmc.2014.11.011. Epub 2014 Dec 12. PMID: 26055670.
- ^ Burst, 1996; Christine, & Hunt.,2013; Hunt, & Christine.,2006; Ntaouti, et al., 2018; Reck, Stehle, Reinig & Mundt, 2009
- ^ Durmer JS, Dinges DF. Neuro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 Semin Neurol. 2005 Mar;25(1):117-29. doi: 10.1055/s-2005-867080. PMID: 15798944.
- ^ a b 【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中国睡眠研究会
- ^ Causes analysis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postpartum insomnia.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2008,3 (21):115-118. doi:10.3969/j.issn.1673-5552.2008.21.096
- ^ Effects of thermal environment on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201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