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上汽大众四十年:一款车带动一个产业链

2024-12-06心灵

11月26日,上海,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延长合营合同协议,将国内最早的合资车企之一——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至2040年。

这是中德双方第二次提前续签合营合同,把时钟拨回到40年前。

1984年10月,北京,中德股东双方签署合资合营合同,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开创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

近半个世纪的战略合作,中德股东双方的伙伴关系经过沉浮与变迁,进入到新的阶段。回望过去,上汽大众合资项目的落地意义非凡,其逐步建立了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供应体系、现代化的整车生产系统以及全功能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系统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产业链的建设方面,上汽大众第一款桑塔纳历尽千辛的国产之路带动了空白的零部件行业兴起、成长到脱胎换骨,甚至引领全球汽车供应链创新和升级。

眼下,车市竞争环境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比如,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关税一事仍在磋商进行中;合资企业在今年前10个月的市场份额为40.3%;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电动车型受到更多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众汽车集团和上汽集团坚定选择提前续约,中德股东双方对合资企业未来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以及中国经济的信心,行业可以清晰感知。中德股东双方对企业的投资力度、倾注的精力对于行业的正面积极影响和信心提振更是可以预见。

过去,中德股东双方的责任和担当逐步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迅速成长。如今,进入到合资合作2.0全新阶段,股东双方合力赋能上汽大众的未来发展蓝图已经清晰、坚实,双方的责任与担当也将会带动整个汽车产业更健康发展。

坚守供应链层面高标准

合资之初,上汽大众决定国产桑塔纳,首要难题卡在汽车零部件上。

一方面,在一贯严谨的风格下,大众对于汽车零部件的要求遵循着最高标准;另一方面,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基本是白纸一张,行业对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工艺、标准都不清晰。

两个现实难题摆在上汽大众面前。

为此,上汽大众专门从德国大众聘请退休工程师,对零部件生产进行培训、指导,并严格遵守德方的「六道关口」,即入门关、首件样品关、工装样品关、质量保证体系关、批量供货关和正式供货关。据统计,截止到1991年的时候,已经有72位退休专家到中国进行零部件指导。

为了让零部件的质量更加稳定,形成标准化,上汽大众牵头引进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6.3(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这是一套流程制度,帮助配套厂如何生产,如何保证质量。同时,德国莱茵河区的检测中心,也派人到中国来,用VDA6.3培训中国的所有配套厂,只有通过考核,才可以给上汽大众供货。

正是因为在顶层设计指导上进行了把关,桑塔纳所需要的汽车零部件才遵循着最高的标准一步步被生产制造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上汽大众的质量管理体系逐步成型,1995年11月至1997年12月,相继通过ISO9001 质 量 体 系 认 证 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第一家通过认证的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系标准下,零部件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只要被上汽大众认可,其他厂家也会产生绝对的信任,「上汽大众认可」皆「免检」,从而直接进行采购。

为培育汽车产业链提供土壤

从一款车的国产落地,上汽大众不仅解决了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和工艺问题,甚至带动了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绕不过去的资金难题上,上汽大众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于1988年正式设立了旨在扶持配件生产企业的「桑塔纳基金」。当时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抽出2.8万元利润,用来扶持配件生产企业。而国产化基金的正式设立,根本性地解决了零部件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的经费问题。

此外,当时上汽大众引进与培养的大批顶尖汽车人才,更是形成了汽车人才的传帮带,这一积极影响直接使得中国汽车人才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国内零部件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企业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调整了产品结构,攻克了国产化难题,具备了接轨国际标准的生产制造、开发能力,甚至后来逐步拥有了设计与创新能力。更是通过上汽大众这一合资项目,中国很多零部件供应商逐渐加入大众及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

40年的坚守和深耕,上汽大众所在的嘉定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一大批的零部件供应商从曾经的「小作坊」工厂成长为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巨头」。如今,行业翻转,在ID.家族等智电产品的新需求下,上汽大众与这些零部件企业并肩在智电赛道深耕和创新。随着共同的探索,上汽大众与这些零部件企业在大众甚至全球汽车供应链创新和升级中扮演的角色也已经愈加重要。文/黄煜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