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这个问题,离不开依恋、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文化视角。
1.依恋本能
解释依恋,有必要介绍「印随」这个概念。
「印随」(又译作「印刻」)是个生物学概念,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后代,会把出生后第一眼见到的 移动物体 当作母亲,跟随其活动。
强调是【 移动物体 】,而不是【 移动生物 】,因为如果是移动的玩具车/机器人,也能导致鸟类/哺乳动物后代出现印随行为。
这是因为导致印随的本能行为,是由视觉移动线索触发无条件反射,与动物吃东西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反射一样,写在基因程序中:只要相应刺激出现,对应的行为反应会自动触发。
动物演化中发展出这种看似机械的本能,对于幼崽存活必不可少。
自然环境不存在玩具车/机器人这类,导致欺骗性的移动物体。自然环境中,通常幼崽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跟随母亲,获得照顾提高生存几率。
为何印随行为由移动视觉线索触发,不囊括多些信息,比如母亲形状、颜色等,降低错误触发印随本能?
因为幼崽大脑发育有限,基因编码的很多信息尚不能充分表达,必须舍弃「大而全」的方式,让简洁、高效的保命机能先发挥作用。
谈及印随,想说明哺乳动物的生物本能中,存在非常原始、强大、刻板的依附本能 。
这是依恋的基础,依恋理论由此发展。
单以身体机能而言,比之很多生物,人类都是分分钟被秒杀,毫无优势可言。人类相比其他生物的最大优势,是大脑发育,也是靠着强大的大脑,走上了食物链顶端。
人类大脑发育强大的弊端,是能量优先供给大脑发育,身体发育缓慢—— 人类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中,后代哺育时间最长的生物。
人类幼儿出生后一年左右才能行走,而且根本不能自保。看看其他哺乳动物幼崽,基本上都是一出生就能跑能跳——如果不这样,一旦遇到天敌,几乎无法存活。
解决人类大脑发育的生存优势,和身体发育缓慢的生存劣势的方式,是人类的群居生活:
通过建立互助的集体生活方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保护空间,可以优先保障大脑发育,身体发育缓慢——人类幼儿有着近20年的生长期,才在身体机能上发育成熟。如此,除了依附本能,奠定了作为人的生物性对他人与生俱来的依靠,保障人类大脑发育这一生存优势而演化出来的社会属性——极长的被养育时间——强化了人对他人的依靠。
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这种社会属性因具有进化优势,已然刻进基因中,成为人类本能的一部分,加深了印随本能,成为依恋本能——增加了情感需求的心理属性。
举个例子体现依恋本能的强大。
如果依恋对象同时是恐惧对象——比如伤害孩子的父母,既是孩子的依恋对象,又是恐惧对象——依恋本能使人亲近对方,恐惧本能使人远离对方。
同是本能冲突,研究证明,依恋本能将战胜恐惧本能,亲近依恋对象 。
这可能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受虐、人质情结等现象,也可见依恋本能在人的本能中,处于非常底层、占优的位置。
依恋本能可以很好解释人对父母看法的在意,为何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看法,很多时候也会在意?
可以主要从 个体心理发展 和 社会文化 理解。
2.个体心理发展
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是谁?你会说「我」。
「我」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
你观察婴儿会发现,人并不是天生就有「我」的意识。
「我」的意识,即「心理自我」的发展。由于依恋本能的影响,人的心理自我发展,极大受父母(养育者)对待孩子的方式、态度影响。
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孩子的样子,孩子便将镜中的自己接受为「心理自我」:
如果父母是哈哈镜,照出扭曲的孩子形象,孩子会把扭曲的镜中形象当作心理自我;如果父母是有污垢、残缺的镜子,照出有污垢、残缺的孩子形象,孩子的心理自我就觉得自己是有污垢、残缺的;
如果父母是完整、干净的镜子,如实照出孩子的形象,孩子的心理自我便是真实、完整的自己。
照镜子形成心理自我是简化的比喻,实际的心理自我形成过程更复杂。
父母塑造的孩子「心理自我」,奠定了孩子「我」的认识,并影响孩子今后的人际相处:
能够综合自己与他人看法;还是只顾自己,不接受他人看法;还是只顾他人看法,自己意见难以作主。
日常的「自恋-自负-自信-自卑」、讨好、强势、固执等,都能看到「心理自我」的个体心理发展,如何体现个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个体早期与父母相处,越是只能顺从、被忽视的模式,形成的「心理自我」越虚弱,在今后也会较在意别人看法:
依恋本能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塑造的孩子的心理自我是服从,即进一步强化孩子依赖——在意他人——的人际模式;如果父母促进孩子独立心理自我的发展,便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减轻人际中一味在意别人看法,提高自我意见的权重。
3.社会文化
前面提到进化形成的人类集体生活方式,这一方式导致社会属性对人的影响极大。
对于群居动物而言,被集体排斥往往意味着死亡。这是为何被排斥,往往会引发我们很难受的体验。
群体性对人类的极大重要性,使得人类文化中发展出很多加强群体凝聚力,避免削弱凝聚力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属性,比如鼓励在意别人看法。
特别对于中国这类集体主义文化,更是在文化的多方面渗入着维护群体凝聚力的影响。比如,强调合群才是好的,特立独行是问题;鼓励随和、温和,不鼓励坚持己见等。
综上, 导致人在意别人看法,源头是由印随本能发展而来的先天依恋本能,叠加后天受成长环境影响的个体心理自我发展和社会文化属性影响 。
依恋本能所有人类一样;同一文化群体成员,受社会文化影响差不多。
因而,人在意别人看法的差异,落脚点在个体心理自我的差异。
作者: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