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外交看成啥大学生辩论赛,跟你玩文字游戏和猜疑链,谁文斗赢了就能大摇大摆骑在别人头上吆五喝六。
所有的外交政策导向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外国作出有利于你的决策,不是你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把对手骗了,而是对对手而言你的提案如果切实执行对他来说也合算。如果对手被你骗了,只要可以决不会愿赌服输,马上就撕破协议跟你翻脸。
对三国演义式的「外交智慧」的鼓吹是背离唯物主义、缺乏科学素养、教育水平不足的表现——政治只有阳谋
英法能容忍德国军事化莱茵兰,是因为莱茵兰非军事化的目的就是避免与德作战;英法能容忍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因为此时的奥地利只是一个体量跟瑞士差不多的内陆国,还夹在意大利和德国之间,一旦真的开战,英法根本无法援助,不值得为此被拖入战争;连前两个都忍下来了,更何况苏台德这种山区呢?地缘上唯一可以拉拢的波兰都接受了元首的分赃(切申),他们能威胁德国什么?
在英法的战略部署中要防备的绝不止轴心集团,还有东欧虎视眈眈的布尔什维克,甚至把阻挡赤潮的希望寄托于德国。
英法所谓的绥靖政策并非软弱,而是从头到尾都被人捏住了软肋——一战后英法国库被美国掏空,早已没有维持全球殖民体系的实力甚至还得倒贴殖民地,从一战的余波恢复过来都难,战争本身已经无利可图,更何况根本没有再打一场世界大战的资本,只能尽全力维持驱虎吞狼的脆弱和平。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德国真的对波宣战,苏联还没背刺,英法依然在边境上「静坐」,法国更是抵抗一个月就草草了事——至少对当时的法国而言,战争本身就是利空。
可以说谁有能力威胁英法本土,英法就只能好声好气应付
最后英法给予波兰独立保障,与德国撕破脸皮也不难理解——如果德国像捷克斯洛伐克崩溃那样整合波兰,再弄到几个斯柯达兵工厂这种量级的工业产区,即使真的不同英法开战,英法在欧陆的损失也已经大到覆盖一场战争的成本。再之后也没有跟德国继续谈判的资本了,干脆投降还少受点苦。
英国首相张伯伦签完慕尼黑协定后也不是无所作为,至少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做好了战争准备。后来这点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给了继任者丘吉尔等鹰派留下了足够的余地——撑到美国参战的余地。
绥靖政策失败吗?从结果上来看是的,毕竟它没有实现「和平」这一战略目的,还让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如虎添翼,但这不是完全否定绥靖政策的理由。
站在上帝视角马后炮预设结果,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找出几乎所有政策为什么好,无论怎么做都是好,反之亦然。就像伊朗袭击以色列不袭击以色列都好,袭击了死伤多了好没啥死伤也好,袭击后不说结束好说结束了更好。
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决策本来就是鱼和熊掌二选一。你想说它好就说得到了鱼或熊掌,想说她坏就说失去了鱼或熊掌,政治上需要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对当时的英法政府来说,他们已经做出了满意者最多的选择。
回到问题,如果俄罗斯承诺只在乌克兰用核,欧洲会怎么办?
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用俄罗斯承诺,只要核弹没有丢到北约边界内,北约永远不会正面对抗俄罗斯。
今天的北约跟100年前的英法问题是一致的——本土工业体系不完整。
如果你在上海广州这种地方要定制什么零件,打几个电话按天计投产直接对接物流的事情,在美国就需要按周计,欧洲就更麻烦了。
疫情之初美国也是最早完成口罩生产线规划的国家之一,但增产就是磨磨蹭蹭,以至于发疫情财的机会都流给第三世界了。
英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与德国对抗,从头开始重建高污染高耗能的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本不可能,只能掏空黄金储备自己借钱给美国资本家增产,把国际结算货币地位让给了美元,所谓的「咆哮的20年代」就是美国人花英法钱花出来的——当然这笔天大的债务最后也打包丢给战败国德国自己扛了。
再打一次总体战,难道掏空欧美养肥印度,指望俄罗斯还债?
说难听点,没有人在乎自己之外的人,甚至还希望剥削身边的人,更遑论去为一个政治腐败的前苏联成员国打一场永远回不了本的战争。别忘了,乌克兰还没有融入欧盟就已经严重冲击欧洲粮食市场了,波兰农民开着拖拉机拦路阻止乌克兰农产品进入边界,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农业大国突然融入未必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在欧洲人眼里,没有你之前我本来也过得还算凑合,不是我需要你是你需要我,乌克兰的领土主权怎样,真的比我早饭少吃一个蛋重要吗?
我看难说
所以俄乌战争对现在的欧美而言最理想的结果,就是现在立刻停止战争,以第聂伯河为界重新划定乌克兰领土彻底解决领土纠纷问题,允许新乌克兰加入北约,但加入欧盟享受关税优惠得慢慢商量。听起来像是几个极端白左的一厢情愿,但一种声音开始高频率出现的时候,就说明它有坚实的现实利益做基础。这一预期还摆在这儿一天,俄乌战争的区域性冲突性质就注定一天。
反正有土耳其封锁黑海,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只要不打仗,欧盟压根不怕俄罗斯—— 俄罗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