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2019-11-21心灵

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不是父母故意表现赚钱辛苦,家庭不富裕的态度。而是父母真的辛苦,家庭不富裕,穷的叮当响。最典型的就是一人患病,全家遭殃。对于孩子来说,穷,不是可以伪装的,是骨子里最刻骨铭心的东西。

北京有个道培医院,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医院主要作用是做骨髓移植,多型号的淋巴瘤和白血病好发于青少年阶段,也就是12-25岁。很多农村家庭都会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看病,然后没移植就回去了。最有名的就是前几年,白血病吧有一个年轻小伙,19岁,老爸带他去道培,可以做移植,但住了几天院回去了,因为穷。移植费相对于北京的房价,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家拿不出来。

那时候没有抖音直播,他每天在贴吧记录自己的赴死感受。他父亲跟他说,不要怪他,实在没有办法了,该花的钱都花了,该借的都借了。他父亲给他买了一把藤椅,弄了一根猪骨头,他回家时还能走,后来慢慢的不能走了,他就躺在藤椅上码字。

他记录到,感觉自己的骨头要被撑爆了裂开了,痛的只能咬猪骨头。他死前的七八天,瞎了一只眼睛。他堂哥在他去世后写到,死的前两天,两只眼都瞎了。他所有的文字,没有憎恨父母一句话,但他的遗言里就是希望下辈子不做穷人。

说的穷人的孩子都多么无知,多么脆弱一样。负罪感算什么?贫穷难道感受不出来么?我对面实验室同事,陈老师,湖南老乡,也是我的好兄弟,985材料土博,他跟我讲了两件动容的事情。非编造,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读小学六年级放暑假时,他没人管,他母亲就把他带到工地办公室让他做作业。农村孩子懂事早,能在工地打桩机嘈杂的声音里安安静静的做一下午题目。有天下午,他母亲有些不舒服,就带上他先回去。在私人公交车上,他母亲就受不了了,倒在了座位边,湖南那时候有很多私人小巴公交,只要五毛钱。没有投币的地方,一般是两夫妻,一个开车,一个收钱。那个收钱的老板娘,就做了他一辈子都没法忘记的事情。把他和他母亲像丢垃圾一样,迅速的丢下车。他母亲就倒在花坛里,他吓坏了,但是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如果只是哭闹,对妈妈没有任何好处。他要他妈妈给他五毛钱,去旁边报刊亭打电话,他妈妈不肯,说只是中暑,不要去医院花钱。要他帮忙刮痧和掐人中,他只能照做。旁边的人围的越来越多,但那个年代没人敢帮忙。

这件事过后,他再也不指望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这样的鸟事,他只能成为知乎er口中的小镇做题家,除了有出息他别无他法。他害怕父母老了,如果生了病,会像那天一样,被丢下车。他害怕自己的孩子,像那天一样无助,连哭都哭不出来。

第二件,去年他父母来广东看他,他想起父母年迈,还从未体检。就想带他父亲体检,他父亲死活不肯,怎么劝都没用。他就和妻子开始怀疑了,是不是老人家在老家自己看医生出了什么大毛病,不敢告诉他俩。只能私下里做他母亲的工作,他母亲支支吾吾半天,就告诉他了,原来父亲右下腹痛了好些年,从没去检查,村里有个老人也是这毛病,一检查就是癌,花了好多钱没得用。你们小两口结婚不久,手里没得钱,就这样算了,大不了就是死了也不给儿子添负担,这毛病后面死的快。软磨硬泡逼着老人家检查,老人怄不过儿子,结果就是个慢性肠炎,他说父亲在做肠镜时,问了医生好多次,有没有事,有没有事,是不是癌。

穷,不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阶级差异。这么多小镇做题家,跑到北京,每周9116,玩命拼到肾衰也要把钱赚了,在北京供套房,为什么?为了内卷?为了不让自己对孩子有负罪感好吧。让孩子在北京享受高考,让孩子能出去读书,让孩子有个平台,而不是去相信穷人穷养,富人富养这种鬼话。穷人养不出富儿,富人也只能装穷酸,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在穷人堆里长大。穷人恨的从来都不是富人,而是刻骨铭心的穷,这种穷不是分鱼的故事,是分命的故事,你死我活的那个命。

你是真的穷,你可以直接告诉你孩子你有多穷,穷跟孩子有关,因为他也是穷人,并且这是他未来多年的自带属性,也是你和你父母挖的坑。而你的孩子,也必须陪你继续填坑。你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有对抗家人或者自己患有疾病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部分科室的医生,比教师更注重孩子教育的原因,见惯了生离死别前的人性,你还会信奶头乐教育么?

这么多年,多数中国人才,就是在贫穷甚至饥饿的环境下飞速成长的起来的,有着极好的自控力和危机意识,知道自己在独木桥上不能犯一点错,否则背后就是无数双拉你的手,脚下不是平地,是万丈深渊。

老实说,我根不想写这题。实在知乎推了太多次这玩意奶头乐教育软文了。

第一点,看看这些题目的描述,您真以为一两句话就能说明一个父母他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什么都决定不了。反而过分强调了孩子心理状态,为什么?培训机构软文都是这么写出来的。从学术来讲,从没证实过孩子年幼时的心理比成年后要敏感。为什么要刻意描述呢?卖课。

第二点,过分强调细节教育的重要性,巴不得家长把每句话都说成了诗,这是一个陷阱。陷阱在哪儿?陷阱是这个年代,父母都不敢提贫富差距。而不是像高赞回答说的那样,时时刻刻唠叨。大家被吓坏了,只能通过不断掩饰并自以为这样做能让孩子逃避负罪。父母连真实的人性都不敢表现,怎么敢教育孩子不负罪?父母的人设变成了「虚伪及给予尊严」,但真理却是尊严是自我挑战获取的,而非他人给予。

人生是非常曲折的,越贫穷越曲折,如果两句话就能轻易决定一个人,可见孩子被真相和虚无剥离的多痛苦。磨难可以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抢夺资源的能力。不同的信息量,可以提高孩子处理不同规则的能力。吃的用的来之不易了,告诉你怎么了?

我父辈那个年代,红薯要掰成三份,和我叔叔一人吃一片,我爷爷就告诉这哥三,这是他打了一晚上纸钱,就是打冥币换的。我爷爷从小得过疟疾,落了一身病,只能做别人都不愿意做怕折寿的事情,把五个孩子养大,一样成才。敢于说真话,让他们去思考,做出0和1的选择,这是追求真理的必经之途。追求真理必然会受到挫折甚至是侮辱,有了思考才能淡然处之,不比过分强调心灵脆弱高级?

拼命的往上爬,就是中国穷人与中产阶级的孩子,处世的方式,缺乏资源就创造并掠夺资源,缺乏阶级,就提升并摧毁阶级。咱们中国的国情,就是一个资源不丰富,需要去奋斗去甚至抢夺资源的环境,麻痹大意,不把自己锻炼成狼崽子,怎么去撬动利益的天平。

这两天抖音上湘西的一位六岁小朋友病入膏肓的,父母穷的只能把他丢在医院大厅。有人会问怎么没有保险呢?

第一,一千多块一年的医保,他们不见得付的起。

第二,医保报销前是要先支付的,他们也没有。

第三,医保报完了,其他支付的医疗费用,也是天外之物。

第四,家里还有老人,其他孩子要吃饭,否则会饿死。

第五,不是有众筹么?众筹永远只能救那么一家,去白血病吧,淋巴癌吧,肺癌吧,肠癌吧,烧伤吧,看一看,有几个是不要众筹的?

第六,不是有红shi字会麽?这么多年,红shi字只会做两件事:

1,向它输血,有时候会送你一个U盘或者一把伞,中秋节会送你一个咸蛋黄心的莲蓉月饼。

2,在云端普渡众生。

好,这个时候部分人受不了了,质问穷人为什么要生孩子?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您是不是要好好思考一下?穷人生孩子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就是各位质问穷人的刚刚步入小康生活的中产,实际上中产这个概念,它本身是不存在的,也是奶头乐的一部分。中产的大部分,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无产,也就是高级工人(农民)。您之所以高级,正是由于底层在用身体转化劳动力,给了您梯子。而他们的孩子如果不在高考中杀出重围,他们就会继续做地板做梯子。否则,地板和梯子就变成了您。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把工厂建到越南,中国,印度来的原因,因为发达国家的高级工人(农民)需要梯子了。我们看到的德国的资产阶和工人能和谐相处,正是因为他们的厂在上海,在苏州,在东莞,在胡志明。您还有信心质问他们么?

我们的穷人不生了,唯二得办法就是让第三世界做梯子。或者彻底用机器人淘汰低端劳动力,当然这一点还遥遥无期。

刻意强调细节教育,绝非教育的本质,它也是一个社会陷阱。从未有人证实某一种表达方式,会给不同类型的孩子带来负面效果或者正面效果。那么奶头乐教育,为什么要强调细节教育,目的就是让不同的孩子,努力的同质化去刻意表达「脆弱的心灵」。最后所有的孩子是否脆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表现的脆弱,就能掏空具有消费能力的无产家长的口袋,有机会的话,能掏一掏部分资产的口袋。

可以清晰的看到,物质条件低下的无产,除了玩命和死亡,这样1和0的选择,他还有什么选择?他可以掏出一点钱去学习高阶无产进行消费。最终不断的形成庞氏骗局,即保护好孩童心灵就会有宝藏。这不是讲道理,而是说结果。这也是文章表达的本意。

过分的细节教育对孩子发展有利不过是一种假象,是一种欺骗无产的假象。明智的人,他拥有不长期被语言困扰的能力,而被困扰的人,即便看到事实的真象,他同样走不出来,或者掉入另一个深坑。离开父母后会被更多的琐事而困扰,同时还会不断强调这是父母的教育带来的痛苦。却忽略了,自己从头至尾都没有自我思考,来提高对抗语言的能力。这也不是讲道理,而是结果。显然,有一部分孩子,他适合奶头教育,也有很大一部分,他能通过自身能力走出来。而从教育目的来分析,在资源匮乏不能同时平均分配的社会,把孩子教育成后者,就是目的。这也不是讲道理,而是结果。

真正的教育方式,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社会类型,刻意强调同质化的家庭教育,不过是骗钱的玩意儿,它本质上就不符合教育心理学,更不符合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高赞回答,她显然没有真正思考过不同的孩子的分型,与不同的教育的关系,只想往读者嘴巴里塞奶头,尝到甜味。

有的孩子很容易被影响,有的孩子不容易,但是关键是什么?不管是那种孩子,他要做的,就是跳出这个别人说学历低,就一定要证明学历不低,或者因学历低难过的这个圈子。因为,这样的争执,对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来说,毫无意义。一个急需提升阶级的孩子来说,他被逼着跑,不完全是家长促使的,而是他的环境,他的社会理解能力综合所致,自己到达了这个层面,显然比其他孩子更符合中国环境。如何激发理解能力弱的孩子,显然作为教育者和父母需要共同探索的,而不是去遵循某一种言论。言论绝非真理,但是探索,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应该去抹杀它。

这个问题,更好的解答,就是家长说完贵之后,和孩子一起探讨面对真象的感受,或者面对假象的感受,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做出长期规划。而不是天天去围着细节转这种低效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