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种出「菜王」的人

2025-01-03心灵

解晓巍还记得自己吃到第一颗无土番茄的鲜美口感,那是一种混合着酸甜与苦涩的丰富味道。

自那时起,用科技的力量进行农业种植的愿望,便像一粒种子,在解晓巍心中萌发。九年过后,他带领着「叶菜侠」团队参加了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站上了这场汇集了全国顶尖农业科技人才的比拼舞台。

文 | 安雨

编辑 | 百九

运营 | 芋头

种出「菜王」

走进集装箱,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穿梭在两排种植架间,掀开一层紧实细密的帘幕,架子上间隔整齐、长势丰盈的一簇簇卷边生菜跳进视线——经过了45天的生长周期,它们终于迎来了「采收日」。

带有「窗帘」的种植架,是「叶菜侠」团队的独特巧思。采收当天,「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和其他成员一早就抵达办公室,等待着来自上海崇明岛的消息。

这是拼多多举办的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尝试过AI种草莓、番茄等作物后,本届大赛选用更加朴实的绿叶生菜作为比赛作物,尝试用科技与创新解决愈发庞大的市场需求。

12月6日,15位大众评审对6支团队种植的生菜进行食味品鉴。图 / 倪永孝摄

在崇明岛中部的光明花博邨内,六个设计独特的集装箱整齐排列在花艺馆,一种名叫「优雅」的生菜就被种在里面。这是一种常见的沙拉生菜,也是如今汉堡、三明治里的经典配菜。这些集装箱则是垂直农业的具象体现,在原本空旷的空间内,6支队伍各有设计,创造出光、温、气、水、肥,用科技的力量种植作物。

前几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举办时,解晓巍就一直在关注,但自己的团队来自一家种植绿叶菜为主的农业科技企业,尚未尝试过种植水果。今年四月,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开始招募参赛团队,许多朋友都把这条消息转发给了解晓巍。生菜是团队擅长的作物,他想抓住这次机会,向市场证明自己。

但比赛流程长,对小团队作战的「叶菜侠」来说,非常占用成员们的精力。解晓巍和成员们用投票解决,最后只有一个成员投了反对票,少数服从多数,他们最终还是报名参赛了。

投反对票的是解晓巍的老搭档毛欣,他担心参赛影响公司的其他项目。出乎意料的是,比赛还没来到尾声,就有许多项目找到「叶菜侠」团队洽谈。解晓巍说,参加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是一种「背书」,在如今的农业领域,这类靠前沿科技推动农业的大规模比赛并不多,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

在今年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进入决赛的6支队伍需要自己动手,将一只20英寸的集装箱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智慧种植方案进行生菜生产。在种植阶段,他们不能进入集装箱,只能通过各种设备反馈的数据远程观察作物状态。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的集装箱。图 / 讲述人提供

看到工作人员准备采收时,解晓巍特意给对方发了消息,提醒大家小心慢摘,别碰掉了叶片。生菜是一种含水量丰富的作物,优质的生菜叶片脆嫩清爽,也意味着采摘时需要格外控制力道。

临近中午,解晓巍收到了部分生菜的采收结果:全是品质最高的A等级,并且最大克重为460克。

传过来的这份表格包含50多颗菜的重量,一个成员坐在解晓巍旁边,皱着眉头,拿出计算器飞速按着,测算平均重量,得出的结果是超过280克。顿时,这间坐落在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办公室传来庆祝的声音——结果达到了比赛初期,团队对评委们立下的均重250克的目标。

解晓巍悬着的心总算落地。「我不是觉得名次稳了,而是感觉能证明之前说的数据没错,吹的牛实现了!」他兴奋地说。

事实上,「叶菜侠」队制定的250克均重目标,曾被评委们质疑。一株普通的生菜可以有多重?在实验数据中,45天周期单株标准生菜的采收重量平均在150克到200克之间。而「叶菜侠」不仅种出了单棵生菜460克的超级「菜王」,并且达到45天均重250克的产量指标。

解晓巍还记得当时和几位评委对话的场景。那是在一个会议室,当他说出团队的目标产量时,整个空间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寂静中。会议桌对面的几位前辈开始窃窃私语,解晓巍本能地察觉到气氛不对劲。交流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个重量在学界看来是很难抵达的,不符合客观规律。

不同的是,「叶菜侠」作为产业派的参赛团队,对一颗生菜的认识就是均重250克到280克之间,这是一个普遍且正常的重量,一些客户的种植数据也能提供佐证。解晓巍心里憋着一口气,要和团队一起证明这个目标并不虚假,也不是大话。

他是一位来自山东潍坊的90后,经营着一家名叫「叶菜侠科技」的农业公司。今年,解晓巍和团队第一次参加「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就闯入决赛圈,成为六支决赛队伍中唯二的产业派代表,其余四支团队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被解晓巍称作「国家队」。

上海农科院队决赛期间给集装箱植物工厂内种植的「优雅」生菜补光。图 / 倪永孝摄

种菜体现了一种质朴的人生哲学。在过往多数人的理解中,一颗好菜的标准是口味鲜美、重量标准,过大过重的菜则可能面临着风味下降的风险,而「叶菜侠」队种出的生菜,在大众评审的口味评比中,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除了「叶菜侠」队,「赛博农人」队、上海农科院团队也在比赛中种出超过预期重量的菜。可以说,这是一场集中农业各界高手的「华山论剑」,将大家聚到一起切磋武艺,各显神通。

「这次比赛(部分成果)在中国绝对是Top水平,个人认为已经到了国际水平。」面对多项创新技术带来的数据提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本次赛事评委之一贺冬仙评价称。

当一名音乐老师决定去种菜

从事农业之前,音乐曾经是解晓巍的人生支点。他在大学的专业是吉他,像每个玩乐器的年轻人一样,他也和几个朋友一起组了支摇滚乐队,挥洒过剩的精力和激情。

毕业后,解晓巍的第一份工作是吉他教师。和玩音乐的恣意发挥不同,教小朋友弹吉他,是一件极其需要耐心的事情。学习乐器本来就比较枯燥,在小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时,解晓巍就需要一遍遍地重复最基本的和弦、指法,还要应对不时出现的哭闹声。

渐渐地,他发觉教吉他相当于「卖时间」,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得到的收益也是固定的。他开始寻觅新的机会。当时正值网络购物起步阶段,通过朋友,解晓巍淘到了些小众的日用品,顺势开了一间网店开始卖货。

出于音乐人的审美趣味,他用心布置了产品简介页面,拍摄照片时,还会拿出留存好的包装玻璃纸,垫在当时流行的帆布鞋鞋盒上,把产品放在上面拍照,画面显得很干净。与同类型产品相比,解晓巍网店主页的画风显得挺有「格调」,一天下来平均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销量可观。

后来,他又接触到当地一家农业公司,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农业生态,生机扑面而来。没花太多时间思考,2015年春天,他决定辞去吉他教师的工作,进入这家公司做董事长助理。

第一天上班,同事带解晓巍走进温室大棚。此前,他从未亲身踏进农田、钻进大棚,种田在他心中的想象,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都得看天吃饭的状态。走进大棚后,刻板印象被即刻刷新了。透蓝色的保温材料均匀折射着太阳光,冷热适宜,湿润的空气中,传来植物根茎散发的、轻轻的苦涩气味,猛地看过去,一片整洁、美丽。

自己种植的番茄,鲜甜多汁。图 / 【小森林】截图

这间棚栽种着无土番茄,藤蔓缠绕着种植架,一串串拳头大小、红绿相间的番茄绵延下来。同事顺手摘了一颗红透的果实递给解晓巍品尝,他至今记得,那是一种超越酸与甜的味道,十分浓郁。风味如此美妙的蔬果,如果能让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尝到就好了,他想。

于是,他一面学习农作物生态,一面发挥自己在开网店时就有所体现的商业审美,成为了一名新农人。2018年,解晓巍和团队做了一款清口番茄,放在本地加油站售卖。口袋大小的包装,一包定价5元,还搭配上了广告语:像我这样的番茄,离了酸甜,肯定活不下去。

宣传产品时强调具体的场景与口味,与当年解晓巍做网店的审美思路一脉相承。「我觉得产品的传播性非常重要」,解晓巍说,「因为当你面前摆满一整墙蔬菜时,做决策的时间又很短。」

对农产品的审美趣味,与解晓巍音乐人的身份难以分开。似乎是一种通感,解晓巍熟悉旋律中的平衡与刺激,有意识地将这份敏锐移植到商业中,轻车熟路地制造出具有美感的「冲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种商业想象力,也体现在「叶菜侠」的这次的集装箱改造中。在这个将近40立方米的空间里,各个队伍都极致运用空间,为了多栽些种子,提高产量。解晓巍和团队成员却将这个空间一分为二,留出了一块收纳物品、冲洗蔬菜的前仓。对于总产量来说,前仓设计看上去毫无助益,但是在解晓巍的想象中,这个名叫「口袋农场」的集装箱可以直接投入商业使用,前仓摇身一变,就能转化为既可以处理蔬菜,又能储存、贩售成品的自助集散处。

生菜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右)与队员毛欣。图 / 讲述者提供

解晓巍认为,这个将自己团队农产品商业化呈现出来的机会,就是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赋予他们持续创新的重要意义之一。

一位业内朋友曾评价解晓巍「外行打败内行」,他自己不这样认为。因为并非农学科班出身,他对种菜天然抱有敬畏心和想象力。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亲手种植蔬菜,是2020年在一间实验室中,眼看着一包种子破土而出,最终长成了再熟悉不过的上海青,解晓巍被这种自然生长打动了,心里涌现出难以名状的获得感:种菜,看着绿色的叶片一点点长大,真的很开心。

和碳基生物做朋友

12月26日,解晓巍带着自己在前一天夜里做好的PPT回到崇明岛,参与这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最后答辩。

许多人都好奇,参赛队伍中,产业派和学院派有什么风格差异,其实从各个队伍的PPT就可见一斑。不同于学院派对每个数据的严谨,解晓巍在自己的演示中,更注重体现未来对口袋农场的商业想象力。其中,几张关于生菜、韭菜的海报,还是团队设计师临时帮忙做出来的。

解晓巍只强调了两个要点,要在包装上体现「口袋农场」与「免洗蔬菜」。于是,一张以一簇卷边生菜为底,取名谐音巴西音乐曲风巴萨诺瓦的「萨拉诺瓦」生菜海报就诞生了,解晓巍还在上面写上了「干巴lunch」作为调侃。

「叶菜侠」队的口号是「和碳基生物做朋友」,他们在意蔬菜的自然生长,并在今年6月特意升级了光照、通风系统——在集装箱中,模拟出了日出、日落时的「灰度时间」作为缓冲,减少了每片叶子的「应激反应」。这是一项来自荷兰的技术,最初,解晓巍以人本身的反应去理解植物,比如一个人刚刚睡醒,要求他坐在工位立即马力全开地工作,无疑是一个严苛的要求;同理,对植物的生长如果也按以往的设计,开灯就是白天,关灯就是夜晚,「叶子也很难承受」。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期间的集装箱及团队所种植的生菜。图 / 讲述者提供

今年6月,解晓巍和成员们通过延时相机,观察这项新技术与传统灯光技术的应用对比,发现生长在传统光照设计中的叶片,的确会消耗更多时间处理「应激反应」,原本在夜间展开的叶片随着光亮的刺激,很容易收缩起来。

相对来说,在新技术灯光下生长的叶片则无需浪费能量处理应激反应,更自然地生长,最后,叶片的大小、质量也优于生长在传统灯光下的植物。于是,他们便将这项新技术,应用到了这场大赛中。

另一个学院派的代表队「赛博农人」,也注意到了植物容易「应激」的一面。「赛博农人」是唯一一个连续参加了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团队,队长杨浩,一位90后博士生,则是最后一次参赛。杨浩称,在生物学角度,这种「应激反应」的学名叫做「胁迫」,「赛博农人」队也研究出了独特的方法,用来减少植物的不良反应——比如独特的冷凝水回收技术,除了节能的优点,也为植物制造了一个变化更缓慢的生长环境。

去年的比赛中,杨浩作为副队长常驻崇明岛观察植物,每天骑电动车早出晚归。岛上餐厅不多,不方便点外卖,身为北方人的杨浩经常光顾一家河南人开的餐馆。崇明岛植被丰富,是喜鹊理想的栖息地,走在路上能看到许多羽毛丰盈、个头丰满的喜鹊。杨浩每每见到,就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心理暗示:抬头见喜,今天的实验一定顺利。这样一来,岛上的日子也能充满希望地度过了。

今年是杨浩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以队长的身份带领「赛博农人」团队夺得了比赛的冠军。为了实现高产、质优、降本,他们将空调内嵌于集装箱内,并大胆采用外界冷源接入、冷凝水回收等创新技术。对比去年,在栽培面积提升2倍多,产量增加近6倍的情况下,他们实现了空调能耗占比下降了近70个百分点,并将每公斤生菜的耗电量降低至12.25千瓦时,达行业领先水平。

赛博农人队队长杨浩。图 / 讲述者提供

同是90后,解晓巍从「赛博农人」的创新中习得了许多窍门。在「叶菜侠」口袋农场的集装箱中,空调、加湿器等调控环境的机器占据空间,不等下一年参赛,解晓巍已经迫不及待下单了与「赛博农人」队逻辑类似的器械,作为节省空间、节省能耗的升级方式。「同款空调我们已经下单了,等到货的第一时间,就把它装进我们自己的集装箱,看看效果究竟怎么样。」

如何种好一颗菜,背后蕴藏着不同领域的智慧;如何卖好一颗菜,同样也能承载诸多想象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作为将各个领域人才汇集的平台,也成了这些新农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最佳舞台。

近几年,以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深入全国大部分农业主产区,举办了多项助农活动,而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则是从前沿科技端,提供对农业的养分供给。通过比赛聚集起的科技人才,是未来我国从「农业大国」进化为「农业强国」的鲜活力量。

在这次大赛中,「墨泉」队是第二支「企业派」队伍。队长秦楚汉曾是一名码农,也是出于对种植的兴趣改行进入农业行业。比赛期间,秦楚汉经常和解晓巍交流心得,大家一起为了如何种好生菜集思广益。夏天时,不同队伍都在岛上改造集装箱。夜晚绵长湿热,各个队长、队员常在花艺馆前促膝长谈,各式各样关于种菜的思想飞扬出来。

从科研一线到消费者的餐桌,拼多多也一直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活动,为新质供给寻找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正在参与评审的大众评审。图 / 讲述人提供

颁奖典礼当天,解晓巍面色凝重,不时单手托腮,等候结果。当知道「叶菜侠」队获得了「最高单株重量奖」和三等奖时,他终于放松下来,盯着手上的两个奖牌看了好一会儿。

今年的比赛虽已落幕,各个团队却还沉浸在种菜、品菜的余味中。解晓巍透露,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让「叶菜侠」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带来了许多合作意向。杨浩虽然要结束博士生涯了,但他作为科研人,非常鼓励学弟学妹们参加这类赛事,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晓巍时常回忆起那个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的夏季夜晚,纯粹、热烈,吃着开车一小时打包回来的烧烤。那一刻,新农人们都在为理想举杯、碰杯,共同期待着下一个完美夏天的到来。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