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站着办公比坐着办公更健康?
水果不宜加热吃?
【2024年1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来看本期真相↓↓
01
站着办公比坐着办公更健康?
流言:
久坐办公伤身,只要改成站立办公就能抵消久坐伤害。
真相:
长时间坐姿办公对健康的潜在风险已被医学研究所证实。
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导致新陈代谢速率下降,从而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尽管站立办公能够改善一些诸如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指标,但这些改善未必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站立式办公桌和类似的工作姿势,也无法避免久坐带来的健康问题。
为了实现最佳的办公健康效果,建议采用交替
坐
立的工作模式:
例如使用可调节高度的办公桌,使用者能够在工作中灵活变换姿势,有助于减轻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负面影响。
根据专家建议,理想的办公模式应包括定期的姿势变化,每隔30至60分钟切换一次坐立姿势
,再搭配简单的办公间隙活动,如伸展和短暂步行,可以进一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并降低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工作时合理结合站立与坐姿办公、增加日常活动量,才是保持健康的有效策略。
02
「黑科技」新型保暖内衣可以实现自发热?
流言:
线上平台,「自发热内衣」销售呈现火热景象。商家们宣称保暖内衣中运用了「远红外」「石墨烯」等「黑科技」,既美观轻薄又保暖,完美解决了传统保暖内衣的所有弊端,甚至在-40℃穿都不会冷。
真相:
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热量不可能凭空产生,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发热纤维。
所有的「自发热」,实际上都是借助外力发热的,目前市面上的「自发热内衣」,大部分是利用纤维吸湿发热的原理。
纺织业内一般会采用多种纤维混纺来达到吸湿放热和排湿干爽的平衡,比如将腈纶纤维和聚酯纤维混纺,将这一类混纺纤维标榜为「自发热」的纺织品,其实是商家的一种营销套路。
远红外纺织品是一种高效的保温材料
,发热原理是先吸热,再放热。它吸收的能量有两种:一种是环境中的能量,比如阳光中的可见光、红外线、远红外线等;另一种是人体自身发出的能量。远红外纤维吸收了这些能量之后,会将其转换成远红外线再辐射回人体,从而实现给人体供热。不过,远红外纤维造价较高,所以市场上真正的远红外纺织品并不多。
同样,石墨烯是一种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和优异的热传导性能。石墨烯纤维可以制造具有抗菌、除臭、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服装。但石墨烯纺织品造价高、制备工艺要求高,导致其难以量产,所以市场上百元上下的秋衣秋裤中添加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石墨烯。
专家表示,轻薄与保暖本身就是矛盾的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许多「黑科技」纺织品达不到商家宣称的效果,广告语有夸大宣传之嫌
。同时,保暖内衣的紧身度应该适度,既不勒身也不过于宽松。紧身设计有助于保持体温,而过于宽松则可能导致冷气渗透,影响保暖效果。
03
水果不宜加热吃?
流言:
将水果加热会破坏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水果不宜加热吃。
真相:
大部分水果加热后,营养流失不大,只有少部分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加热后维生素C会遭到破坏
,比如猕猴桃、橘子、柚子、橙子、草莓等。我们常吃的水果,比如苹果、梨、香蕉等,维生素C含量不算特别高,所以加热后也没有很大的损失。
举例来说,把苹果加热一下再食用,更适合老年人和消化不良者。无论煮、蒸,还是烤,苹果的营养素都没有太大的损失。苹果中的钾和膳食纤维不会因为加热而损失,它们是热稳定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含量甚至还会略有上升;而苹果皮中的果胶会逐渐溶出,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苹果中的糖分不会被加热破坏,甚至有可能因为加热而形成少量低聚糖。
水果加热后,膳食纤维被软化
,可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性,更适合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以及经期女性、产妇、牙病患者等
。冬季,如果担心水果凉,可以把水果切片用热水泡一下,或微波炉略微加热后食用。
04
食用油燃烧变黑说明是「问题油」?
流言:
食用油过度加热后,如果变成了类似沥青的黑色物质,说明掺杂了不安全的物质,属于「问题油」。
真相:
所有食用油在过度但不完全燃烧后,都会发生一系列裂变聚合反应,形成一层黑色胶状物,这是正常现象
,是油脂的共性,并非食品安全问题。
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两部分组成。食用油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甘油三酯就开始氧化裂解,产生一些小分子的挥发性物质,即人们俗称的油烟。一般来说,植物油产生油烟的时间节点
即烟
点,与食用油的种类、精炼程度有关
,精制油的烟点通常在200摄氏度左右。
继续加热到300多摄氏度,就达到了油的燃点,食用油就会燃烧,即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存在大量双键(脂肪酸有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之分),在燃烧发生氧化裂解的同时,还会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分子量较大的物质,即网友所说最后呈现的沥青状黑色胶状物。这种物质其实是植物油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形成的单体碳
。
如果不断提高温度进一步加热,这些黑色胶状物还可以完全燃烧,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与木头不完全燃烧会形成炭、机动车有时会冒黑烟的道理是一样的。
05
同时服用多种药必须间隔时间吃?
流言:
同时吃好几种药,必须得间隔一段时间,不隔开吃的话药在肚子里会「打架」,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素。
真相:
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并不必须间隔时间
吃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许多老年人因为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将药物间隔半小时或一小时服用,这样做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实际上,是否需要间隔服用药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来决定
。例如,某些药物如左甲状腺素和钙片之间可能需要间隔两小时以上服用,以避免吸收环节的相互影响。
然而,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相互作用数据,它们可以同时服用,并且通过定期监测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来确保安全。因此,是否需要间隔服用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专业建议,而不是自行决定。
06
创可贴和创口贴是同一种东西?
流言:
创可贴和创口贴只是叫法不同,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真相:
虽然创可贴和创口贴仅一字之差,外形看起来更没有区别,但实际上,这两类产品无论是成分、功效还是属性,确实有区别
。
从成分功效来看,创可贴一般含有药物,而
创口贴
则不含药物
。比如大家熟悉的云南白药创可贴和苯扎氯铵贴,这两种里面都含有药物成分,从而起到止血、消炎等治疗作用。创口贴因为不含药物,更多则是通过物理的方式压迫止血、遮住伤口。
从属性来看,含有药物的创可贴属于药品
,在其外包装上会标注「国药准字」;而创口贴则属于医疗器械,在外壳上也能找到带「械」字的批号。
创可贴、创口贴适用于切口整齐、清洁、表浅、创口较小且无需缝合的外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使用
。
如果有小伤口,可以用创可贴,药物会让伤口愈合得更快;如果只是物理隔离保护皮肤,例如鞋子磨脚时,则可以使用创口贴。含药物的创可贴在外包装或说明书上会标注禁用人群,大家一定要注意。另外,有的人会对
创
可
贴中的
药物成分过敏,
如果在使用含药物的创可贴时伤口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用。
07
定期输液可以疏通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
流言:
输液就像给血管做清洁,把血管里的脏东西都冲走,以后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
真相:
输液可以疏通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
一些所谓的疏通血管药物,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在急性事件如脑梗死中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但并不建议长期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更多依赖于长期服用证据明确的抗血小板和调脂药物。
此外,改善症状的药物通常按需使用,并非定期使用
。对于老年患者,心肾功能可能已有所下降,频繁输液可能增加心衰、水肿等风险。因此,我们应遵循「能够口服的一定不选择输液」的原则
,避免长期定期使用输液类药。
08
感染登革热发烧可用布洛芬、阿司匹林退热?
流言:
感染登革热后发烧的患者,应当赶紧退烧。家中常见的退烧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都可以用。
真相:
登革热患者退
热请
避免使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
【登革热诊疗指南(2024年)】建议患登革热发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
,比如用温水擦浴,并强调高热不退的患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慎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物,避免加重胃炎或出血。
此外,有心脏基础疾病或是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及使用肝素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引起出血。有蚕豆病病史患者,就诊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免不当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诱发溶血。
09
智能手表粘在高铁玻璃上是「光胶现象」导致?
流言:
智能手表贴在高铁玻璃上后,有时被牢牢吸附住,怎么都拿不下来,这是「光胶现象」导致的。
真相:
「光胶现象」又称作光学接触键合——如果物体的共形精度小于1纳米,就会有足够的表面积紧密接触,使分子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观察到的宏观效应,即两个物体粘在一起。
然而,光胶现象通常发生在实验室条件下,需要极高的表面平整度和洁净度。
智能手表的屏幕经过精细加工,但其表面光滑度尚未达到产生光胶现象的程度。同样,高铁车窗玻璃虽经高度抛光处理,但其表面粗糙度也不足以引发此现象。
实际上,智能手表能否贴合高铁玻璃,很可能与其屏幕贴膜有关,尤其是水凝膜的材质特性。
当手表的水凝膜贴到玻璃等光滑表面时,可以在贴合的过程中排出中间的空气,其柔性材质能够与光滑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小腔体,从而形成负压。这个现象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浴室吸盘的工作原理——负压的产生使得物体能够紧密吸附在光滑表面上
,并且可以承受住很重的悬挂物体。
当手表被牢牢吸附在玻璃上时,硬拽不仅无济于事,还可能损坏手表屏幕。因此,正确的取下方法是破坏这种负压的吸附力
,
一是可以利用空气进入吸附区域来破坏负压:取一张薄塑料卡片,小心插入手表与玻璃的缝隙,让空气逐渐进入贴合区域。
二是使用润滑剂:将少量水或洗手液涂抹在缝隙处,通过润滑液渗入破坏贴合效果。
三是可以尝试旋转手表或利用温差来取下手表:握住手表边缘轻轻旋转,破坏吸附的紧密贴合。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手表或玻璃表面。
10
保温杯选购可用「吹气听声」法?
流言:
向保温杯内胆吹口气,再将其放在耳边,如有明显的「嗡嗡」声,则说明杯子保温性好。这种方法在网络上被形象地称为「吹气听声」法。
真相:
这种方法并不靠谱。
所谓的「吹气听声」其实和「贝壳共振」原理相似。当人们将杯子等半开放物体对着耳朵时,杯外气流会进入杯子内部,随后反复折返于杯子内壁与耳道,形成「嗡嗡」声。
我们向任何材质的杯子吹口气都会听到「嗡嗡」声,甚至不吹气也能听到声音
,因为「嗡嗡」声实际上就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噪声。
保温杯的真空层工艺技术,是决定保温效果的关键。与常规杯子不同,保温杯中设有真空层,且杯口小,可阻隔热传导和热对流;其内胆外壁上往往会镀一层银或铜,有助于减少热辐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判断工艺的好坏。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保温杯时,购买有合规标识和合格证的产品。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保温实验报告,选购保温杯。
(总台央视记者 李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