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专门针对手机瘾及厌学情绪的心理咨询工作难开展吗?

2021-01-08心灵

好问题。基于一点点的咨询经验,我认为这是个 非常值得做但开展起来比较有难度 的咨询工作。

青少年对新技术和社交非常敏感,花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上非常多,由此常常会引发过度依赖网络或电子产品的问题。除了游戏,掌握钱财的年轻人也很容易陷入强迫性网购(compulsive shopping)问题。

现在ICD-11也将上网成瘾行为列入精神问题之一了:

https://www.who.int/news-room/q-a-detail/addictive-behaviours-gaming-disorder

电子产品/网络依赖可能会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面对面社交减少和身体健康问题。精力不足或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带来学习能力下降的后果,由此影响学习状态和成绩。手机/电子产品成瘾会影响青少年个人,还会对其家庭关系造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心智发育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自己的观点,会希望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心声被听到。而家长若对电子产品过度管控,很有可能会造成青少年的抵触及误解,并由此减少与父母的沟通,形成恶性循环;老师干预同理。在家长或学校干预不便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将是比较有效的缓解矛盾并解决问题的手段。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探讨,与孩子讨论是否可以将时间均匀分配,或者无法减少相应时间的原因。也可以通过团体辅导,让相似问题的青少年可以相互支持,并通过团体提高社交能力,获取更多社交技巧。然而此工作非常不容易,每一个潜在的挑战都有可能让心理支持工作无法开展。

接下来我会从几个角度说明开展针对手机成瘾及厌学的难度在哪。

  1. 此项目或类似项目的来访者可能很少是自愿寻求帮助

在一般心理咨询工作中,自愿原则是一般咨询师秉持的原则,即来访者有权停止咨询,不管是什么理由。自愿原则常常被视为良性的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石。但此项目也许不然。手机成瘾/厌学的青少年常常是因为成瘾可以帮助自己逃避一些东西,且有效,才一直继续成瘾行为,因此很难会认为自己急需帮助。此种项目若成立,大部分来访者很有可能是需要通过家长报名,或者学校转介,而来访者自己的态度是未知的。这种情况就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形成了挑战。富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懂得在最初的几次见面中给孩子留出充分的空间,慢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并让孩子懂得改进行为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经验的咨询师就一定会成功,还需要时间及耐心,且对咨询师的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

2. 针对性看似很强,但实际上很广,甚至是好几个治疗方向

看上去手机/电子产品成瘾和厌学情绪是一体的,实则不然。有些孩子依赖手机/电子产品,但并不厌学;有些孩子依赖并导致了厌学;有些孩子是因为厌学才转向了手机/电子产品。这三个方向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向,甚至涉及到了不同的针对性。第一种可能涉及到时间管理,第二种涉及到行为矫正,第三种便是单纯的厌学心理的探讨,很有可能会关联到孩子的成长背景。为了发现孩子到底是哪一种问题,也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来一点点建立咨询关系。孩子能否一直坚持治疗到发现真正的问题的时候,也是一个问题。

3. 非常需要家长的支持;如果开展在学校内部,也会非常需要老师的支持

上面提到孩子能否一直坚持治疗,这就关系到家长或学校能否提供相应的支持了。假如选择权完全在孩子身上,可能孩子就会很容易失去耐心或无法树立信任选择终止治疗,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鼓励孩子继续坚持。这其实对家长如何表达坚持治疗的态度也提出了一个挑战。家长不能表现出强迫,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要温柔,但很坚定地表示治疗需要继续。家长在孩子状态不好的情况下能否做到这样,也是一个未知数。在学校内部开展项目也是同理,老师的鼓励会成为孩子坚持治疗的力量,但并不是每一个班主任/老师都能做到如此。假如无法获得家长/老师的支持,心理治疗将很难继续下去,咨询师也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几个挑战都非常严峻且会对咨询的成功与否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开展针对手机/电子产品成瘾和厌学的心理支持工作是充满了挑战的。但虽然是这样,我还是想保持乐观,毕竟这么大的必要性摆在那里还是有做的价值的。如果有可能讨论一下缓解这些挑战的可能性我很乐意私信/评论讨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