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自我平衡或安慰他人。
人们似乎总要在群体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能感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和安慰。这种心态很常见也很容易理解。
然而,如果我们只能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一次次地把自己置于无尽的向上攀比中,真正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
1、早期的比较:观察与模仿
在人类社会早期,比较更多的是出于观察和模仿。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学习生存的技巧,例如找到食物、避开危险或赢得配偶。这种比较不涉及对个体优劣的评判,更多是为了提高生存率。
换句话说, 比较的最初动机源自于生存的需要,而非为了满足欲望的攀比。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化和生存率的显著提高,资源和机会却变得越来越有限。此时,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习和模仿他人,而是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感。在资源和机会有限的社会中,这种位置感逐渐演变为了一种竞争的驱动力,成为人们不断向上攀比的源泉。
2、比较的惯性:无止境的欲望
在生存问题没解决之前,生存是唯一的问题。而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一切都成了问题,它们一个个接踵而至。
例如:如何生存的更舒适,如何改善生存的质量,如何生活得更体面,如何获取足够多的资源和机会,如何在高度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等等。
这些问题推动着人们在学校/职场/生活,甚至社交媒体中,参与到一场无休止的排位赛中。
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惯性,使人难以摆脱。 特别是当我们习惯于向上攀比时,就如同落入了一个看不见的陷阱,焦虑和不安随之而来。
因为无论我们达到什么高度,总会有比我们更高的人存在。这样的比较是无止境的,最终只会让我们和自己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3、去掉攀比:重新定义你的在乎
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
我们依赖它来进化和发展,但同时也受制于它。 适当的比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但过度的向上攀比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
攀比心,尤其是那些被外界标准所驱动的攀比,就像抽向陀螺的鞭子,不断驱使我们在无休止的竞争中旋转,最终被物化成为没有心的"工具人」。
而这显然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所以,
与其沉迷于无谓的攀比,不如回归内心,重新定义自己的在乎,才有机会发现真正的幸福所在!
我是不惑少女杉,很高兴在知乎遇见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与互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