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别人的批评虽然帮到了我,但我却对他并没有好感」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别人的批评」?

2024-12-26心灵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观察研究中发现:任何评判,教训,指责,都会使人因感到自尊受伤,处于自我防卫的状态里,对他人反感。

所以, 对带有评判类的话语感到厌恶,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本质是在维护自尊。


批评,会激活大脑的痛觉区域

在一些神经科学研究中,批评,侮辱等负面反馈会激活大脑中的痛觉区域。

如杏仁核,它是大脑中对负面刺激特别敏感的区域。当我们感觉自身受到威胁或批评时,杏仁核就会快速启动「战斗或逃跑」机制,让我们对负面情绪的反应更加强烈且持久。

所以也可以说, 这是一种保护机制,让我们在面对负面评价时,通过排斥反应,来避免我们遭受更多情绪感受上的伤害。

批评,常常是对个体自尊的攻击

如在工作场合,因为粗心做错了一件事时。

有的人说:「为什么你这点小事都处理不好,脑子用在哪里了?」

另一个人说:「我发现表格有问题,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再核对一下,看看哪里出了纰漏。」

两相对比,你一定会对上一种表述方式感到不适,因为对方把言语表达的重心,放在你这个人身上,通过攻击你的缺点,不足,否定你的能力,认知和想法,侮辱你的品性,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要求你对事件进行负责。 说白了,你因自己的过失,成为了对方负面情绪的背锅侠。

而另一种表达方式,把言语的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并没有对犯错的你进行能力上的抨击和否定, 弱化了对处理事件个体不足的关注度,其本质是认可你之前的努力,最终目的是希望和你一起,尽快把事情处理好

因为没有带入自己过强的情感宣泄,所以即便责任方是你,你也会欣然接受,因为你接受到对方友善的信息。

由此可见, 当批评言辞威胁到我们的价值感和自尊心时,必然会引起我们强烈的情绪波动。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对方帮助了你,但你对他没有好感?

问题就出在:帮助的表现形式和帮助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你得到了改变不假,但你也因此受到了伤害,这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

所以,面对这样的境况:

  • 首先,接受自己受伤的事实。
  • 这件事至少证明了一点,对方当众批评你的做法,对你而言不适用,你也不喜欢。

    这是你的弱势部分,但也是你真实的内在感受与需求,既然被呈现出来,就要学会即时表达和传递。

  • 其次,向批评者表达自己的需求
  • 如果你们关系没有那么差 ,偶尔也能开个玩笑,那可以直接向对方表达:「我感激你想帮助我的心,它的确对我受益匪浅,但下次可以换个方式嘛?当着太多人指责我,我感到很难受,感觉自己很没用。」

    但如果彼此关系很僵持 ,那就更不需要顾虑太多,下次见面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告诉对方:「上次谢谢你,但我认为你那样的做法不尊重我,下次请换个方式沟通。」

    接受自己被伤害的事实,才有能力向他人表达痛楚和不满。

    而这一步的改变,能为关系创造不同的沟通模式,让彼此意识到:表达不满的方式,不是只有批评这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