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互联网企业的智能化,怎样才能不走偏?

2024-12-28心灵

上个月,郑泉水院士在福州开设讲座时提到,数智时代的未来「社会」,可能加速三个主要阶层的分化:创新者、智能机器人和被技术淘汰的「边缘人」弱势群体。

当把阶层的对象换成企业,道理可能同样适用。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寻求智能化,争取挤进创新者的阶层。

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典型之一。如今的新能源车企,几乎已经实现「全员智驾」。今年1月,比亚迪更是宣布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

图源:视觉中国

其他行业对智能化的重视也不遑多让,包括制造业、农业、金融、教育……

但这其中, 对智能化有着最大、最迫切需求的行业,非互联网行业莫属。 它们向来是前沿科技的先行者,因此立足,也因此获利。

所以我们见证了「AI+」的爆发,以及紧接而来的「百模大战」。

我们也看到了它们不断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前进的方向。

例如今年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从过去的卷模型转向了卷应用。李彦宏直言:「不要卷模型,要卷应用。」李开复也表示,2024年是应用爆发的一年,AI 2.0时代,所有应用都值得被重写一遍。

种种大战和转变背后,无不透露着焦虑和野心。

焦虑根源:求而不得,不得其法

今年两会,不少互联网大佬围绕「人工智能+」建言献策,雷军关于「建议人工智能纳入义务教育」的言论还火出了圈。

在这个全面拥抱智能化的时代,AI是从政府到企业公认的排头兵。

然而尽管是大势所趋,外界对此仍有不少质疑。

人们见多了AI技术带来的AI对话、AI生图、AI恶搞名人、AI魔改影视片段等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事物,但在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里,火热了数年的AI,还远远没达到引发质变的程度。

在积极拥抱AI的企业中,也还未出现新巨头的身影。即便是业界顶流OpenAI,暂时也是表面风光。据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透露,OpenAI预计今年亏损约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闻则是,英伟达以及存储芯片巨头赚得盆满钵满。

难怪有个流行观点认为: 在淘金热中,只有卖铲子的人才能稳赚不赔。

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情有可原。

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一些客观存在的难点,以至于短期内成果不显。

在起步阶段,最大拦路虎是入局门槛。

例如要发展大模型,需要大量的AI算力支持,需要高性能AI芯片和大规模的计算资源。

于是通常会遇到两大难题。其一,高性能AI芯片太过昂贵。英伟达的p00一枚数万美元,非巨头的互联网企业普遍难以承担;其二,美国不断加码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所以有的互联网头部企业一有机会就采购囤积,同时英伟达也想方设法推出阉割版。即便如此,它们也还需要考虑英伟达的替代方案,以备不测。

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往往不具备搭建大规模算力集群的条件。另外,除了成本高、不稳定的因素,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是现实难题。

所以很多企业纷纷选择和云服务商合作,来解决大模型的硬件和软件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有90%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选择了华为云。

当企业跨过入局门槛之后,又将面临AI应用的效率问题。

经过几年的投入,今年开始越来越多企业在呼吁把AI和大模型拉下神坛,让它们到实际应用场景中发光发热。李彦宏是其中最活跃的人之一,他曾公开表示,「没有(AI)应用,基础模型一文不值。」

问题是:如何将AI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掀起属于各行业的效率革命?

特别是对于许多互联网公司——它们开始从过去的横向快速扩张,向产业赋能转型——这个挑战会日益严峻。

这是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专业知识门槛,以及迥异的流程和场景,所以仅仅是依赖纯AI技术的「原生AI」产品大概率是行不通的,它们必须能够深入其中,给出定制化解决方案。

而在未来,企业还会迈入新阶段,届时其智能化手段能否与时俱进,使其保有竞争力?

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曾表示:「未来互联网企业增长将面临四个突破:横向突破产业边界、纵向突破业务边界、向外突破区域边界、向内突破能力边界。每一个突破都是一场变革。」

要在未来的每场变革中依旧实现「用数、赋智」,挑战不小。

当下的难题叠加未来的潜在难题,如同一团浓雾遮住前路的视野,人们有迷茫、顾虑甚至是质疑也就不足为奇了。

野心迸发:明枪暗箭下,生机盎然

11月26日,中国最受关注的手机之一——华为Mate70系列手机,正式发布。

在发布之前,Mate 70 就有着极高的讨论度。除了芯片、设计、价格,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各式AI功能,例如「AI隔空传送」「AI消息随身」「AI运动轨迹」……

无独有偶,国内外同行也都推出过自己的AI手机。

不仅是手机厂商忙着把大模型装进手机,现在车企也在忙着请大模型上车,推动人机交互和智能驾驶。

各式各样的AI产品层出不穷,暗自较量。

这也说明,虽然面临许多挑战,但各行业的企业从未放弃思考如何开发和运用好AI能力。互联网企业更是如此。

据AppGrowing统计,截至11月15日,国内十款AI原生应用合计投放金额达15亿元,其中10月超过3.5亿元,为历史最高。其中,Kimi和豆包是投放最疯狂的两个产品,分别投放了5.4亿元和4亿元。

从Kimi和豆包的爆发也能看出,互联网企业时刻保持着对AI行业的关注。如今AI浪潮的竞争,从大模型、AI基础设施、算法蔓延至AI应用领域,可以说离不开互联网企业的推波助澜。

不仅是加大投入和关注、引领行业走向,互联网企业还在尝试将AI能力与现有业务进行融合创新。

例如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将自研的MUSELight大模型推理加速技术,迁移到昇腾云上。相比传统AI算力解决方案,推理速度提升超过166%,性价比提升35%,带来更高效的AI内容生成能力和更好的音乐体验。

游戏行业的网易雷火,今年也在将AI能力整合进自己的业务当中。它和华为云合作,打造出了全球首个利用最新AI大模型推理能力打造的游戏copilot。

不难看出,虽然困难客观存在,但许多互联网企业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持续重视AI能力和应用。其中的原因,自然是 它们窥见、体会到了好处,乃至于跑通了商业模式。

比如,破卷。

互联网流量见顶是个不争的事实,促使大小企业重新高举「以用户为中心」的大旗。个性化、高效的AI功能,正是提升用户增长和用户粘性的利器。

【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AIGC类App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达6170万,同比增长653%。Kimi更是在短短一年内做到了月活3600万,尽管其中有投流的因素,但其出圈的长文本处理能力才是关键。

除了帮助破卷, AI技术所带来的智能化,也有利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甚至是跨界。

这方面,美图深有体会。

AIGC时代来袭之后,美图这两年开始了从toc到tob业务的尝试,联合华为云共创落地了B端产业美图设计室,面向直播、电商、设计等领域的用户需求。

今年上半年,美图总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28.6%,净利润2.7亿元,创下新高,同比增长80.3%。创始人吴欣鸿还表示:「美图的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和付费订阅用户数保持双增长。」

如何促成,水到渠成的智能化?

所以,最后的问题是:互联网企业如何尽可能地规避难点,高效奔赴期望中的智能化未来?

答案很简单: 探索出一个针对性强、实用、可持续突破和升级的商业模式。

道理不难,要贯彻到底却不容易。刀哥认为,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几个关键认知。

首先,不论toc或tob,用户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用户体验的提升。

截至10月20日,鸿蒙生态设备数量已突破10亿大关。通用办公应用覆盖全国超过3800万个企业。

快速壮大的动力正是极致体验。云云协同持续创新,结合华为终端1+8+N 全场景生态能力,鸿蒙操作系统的原生应用带来的是原生精致、原生易用、原生流畅、原生安全、原生智能、原生互联的全新体验。

而且,鸿蒙的天花板不仅仅局限于手机。从一开始,华为对鸿蒙的定位不只是替代安卓,而是成为万物互联、全场景、分布式的操作系统。所以曾在华为主导研发鸿蒙的王成录,在今年接受央视采访时才会说:「替代安卓只是它价值的5%都不到,我还有更大的95%的价值,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其次,谨慎选择对应的技术支持。

如上文所述,90%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选择了华为云。站在他们的视角,做出这样的选择大概有两重原因。

第一是可持续的AI算力供应。

AI算力是智能化的基石,绝不能是个不稳定因素。比起英伟达和其他云服务商,华为云的昇腾云不仅是全栈自主的AI云算力,更能一键接入贵安、乌兰察布、芜湖三大主节点及30多个分节点,单数据中心提供百EFLOPS,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单作业万卡、数据百PB级超大规模训练,提供丰富算力。

从此,企业无需自建或改造数据中心,即开即用。

第二是华为云的场景应用能力。

和美图一样,不少互联网企业都有从toc到tob的业务扩张需求,这就要求深刻理解行业know-how。周鸿祎今年也说过,大模型要掀起一场工业革命,必须往产业化、垂直化、场景化、应用化发展。

这也是华为云的核心优势之一。华为云一直深耕千行万业应用场景,包括政务、金融、游戏、工业、能源、医疗、电商、文娱社交等等。例如在工业领域,目前华为云已联合100多万开发者,打造超3700个工业APP和150多个工业解决方案,服务于10万多家企业。

最后,必须了解云厂商的全面能力。

持续成长和探索边界是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基因,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明确云厂商提供的土壤,是否能支撑自己成长为一颗理想中的大树。

比如企业出海发展时,身处异国他乡,面对不一样的市场需求和政策规定,这时需要考虑的就不只是算力了,还有云厂商的全球覆盖率、生态伙伴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可靠性稳定性、安全合规能力。

如此,不论是横向或纵向还是向内或向外的突破,企业都能有所倚仗。

在这些方面,华为云基本可以做到无后顾之忧。不论是其服务组织的全球覆盖率,还是全球合作伙伴的数量,无不业内领先,甚至还能帮助出海企业解决获客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库迪咖啡、爱奇艺、科大讯飞、台铃、宝宝巴士、钛动科技等大量企业在出海上云过程中,选了华为云。

智能化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以更好更高效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在企业奔向智能化未来时遇到的难题,也唯有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来解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