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以前写的一篇文章。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大众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解,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心理咨询就是说说话而已,没什么用。
这个误会往往跟心理咨询起效较慢有关。心理症状的改善并非立竿见影的,有些需要几个月、半年甚至数年才会有明显的改善。而大众的不合理期待往往做一两次就能好转,希望心理咨询师几句话就能点醒他。这种不合理期望更容易导致失望,成为心理咨询无用论的来源。
心理咨询就像减肥一样,基本没有速成的方法,它一般要经过潜移默化的一段进程,有时还要经历一些痛苦,逐渐才能改善。一个权威研究发现,16次咨询至少提供了 50%恢复常态机能的可能性;26 至28次咨询提供了75%的可能性。按一周一次来算,心理咨询起效并非那么快的。
心理咨询的谈话跟日常的谈话是有区别的,日常谈话往往容易陷入讲道理,安慰,说服,甚至评价的状态(比如,「你不该那么想,你想多了,你太小气了」之类),对方收获有限,有时甚至很受伤(二次伤害)。心理咨询师一般不讲道理,也不太安慰和说服,而是去理解对方的情感、想法、冲突,以中立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面对一些似乎难以启齿的心理困扰。心理咨询更看重的是共情的倾听和有深度的反馈,这是没有接受训练的人很难做到的。
正如精神分析家南希所说的:「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自尊增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是咨询师应该为每件事重新给予积极的肯定,而是来访者暴露了许多阴暗、邪恶及不耻的事情,而咨询师并不吃惊也不回避了解那些令人厌恶的自我部分。」
当然,日常的安慰性谈话也有帮助作用,但心理咨询的谈话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2、心理咨询师可以看穿人的内心。
心理咨询师并没有神通,心理咨询师只是更愿意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关系、记忆、冲突、观念),通过这种探索去整合自己,这一切来源于来访者愿意在咨询师面前打开他自己。
当然,咨询师会更敏锐的觉察对方忽略的心理成分,更能从表面的行为上推测背后的心理动机,比如他的防御以及回避的情感和冲突,但这一切都需要对方的确认,一个心态正常的人一般不会用这种主观推测去伤害对方的(少数有强烈剥削性的咨询师可能会用)。
在平常的交往中,咨询师一般不太使用这种对他人内心状况过度猜测的能力,该说啥就说啥,该生气就生气,在咨询中,咨询师则会充分抑制自身的情感冲动,把注意力聚集于对方。那些不太区分咨询与日常谈话的咨询师,既会让自己过得太累,也会让别人不舒服。
这个问题也许反映了人们对于被控制的害怕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穿你的心思,意味着你在他面前一览无余,意味着他能够控制(伤害)你。记得有一次去某地办事,对方听说我是心理咨询师之后,以一种崇拜又害怕的眼神看着我。如果我告诉他:「你放心,我没有超能力,我不会来控制你的」,也许他能能够放轻松了。
这个问题同样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惧怕,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关注点放在外在:事业、竞争、赚钱、游戏,却不愿意去面对内心。对他们来说,内心世界就像一个黑洞,令人害怕,但真正重要的是面对黑洞,越是面对了,内心整合度越高,害怕就越少。
3、心理咨询师跟那些有负能量的人相处,自己也会被带进去。
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暴露的创伤、痛苦的记忆、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或多或少会对咨询师有些冲击,咨询师的情绪也容易被来访者所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一般是轻微的,除非某个主题刚好也是咨询师自身所经历过,以及没有很好被处理。
相对于刑事警察、消防队员、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法医等,心理咨询师受到的负面冲击会少很多。毕竟,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通过语言谈论出来的痛苦和创伤,不用像前者那样,直面活生生的创伤情景。
这个说法谈不上是偏见,但普通大众容易放大这种影响,把心理咨询这份工作看得太神秘或太伟大,这都是不合理的。对于咨询师来说,一般都会有一些身心调节的方法(瑜伽、冥想、运动、旅行、兴趣爱好等),在咨询与日常生活中达到很好的平衡,以积极的状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4、心理咨询师本身都是有问题的。
这个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很多心理咨询师,是带着自身的问题,渴望解决自己的问题进入这个行业的。
但另一方面,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自信心、情绪调节、亲密关系、幼时发展、心理症状等,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所以,这个说法容易把咨询师当成是一个负面的存在并产生一种恐惧感,这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的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资源。比如,心理咨询师往往共情能力很好,这可能来源于幼时被伤害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对别人的情感和伤害更敏感,成为心理咨询中有用的工具。
我一直认为,心理咨询师与普通大众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咨询师会去认识与理解痛苦,而普通大众往往回避痛苦;心理咨询师会鼓励带着痛苦过该过的生活,而普通大众幻想着过上没有痛苦的生活。心理咨询师发展出了一种更成熟的面对痛苦的态度。
在精神分析看来,大多数人都带着一些没有解决的冲突,在性、攻击、自恋需要的满足与表达上,都要受一定的约束并产生痛苦。很少有真正能摆脱痛苦(问题)的人,即使以直面痛苦为己任的佛教徒,也主张「烦恼就菩提」。
5、来做心理咨询,意味着自己是神经病。
「你神经病啊」,是中国人常用的骂人的话,人人都害怕自己是神经病,人人都害怕被别人当成神经病。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失控的恐惧,以及对被淘汰的强烈焦虑,人们把这些负面心理成分投射到别人身上,以清洗自己。
在来访者中,有不少人是偷偷摸摸地来做心理咨询的,生怕别人会知道,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当咨询师鼓励来访者可以把情况告诉朋友或爱人时,有些人会反馈说「决不!」 对很多人来说,万一跟心理咨询扯上边,自己就成为了一个有缺陷的人,因此,哪怕再痛苦也要死抗着。
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神经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一般是不会来做心理咨询的,因为缺乏足够的自知力。不少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由于缺少对人的信任,即使非常痛苦,也不太会来做心理咨询,哪怕来做了,也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不会真正投入进来。来做心理咨询的,往往是那些有痛苦,对人有基本的信任感,又有强烈改变意愿的人。
6、做了心理咨询师,就不会有烦恼了,脾气会很好,对人充满爱。
这也是错误的,就像不能说当了医生后就不会生病一样,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生气、难过、焦虑、害怕,也会跟人竞争,会因为钱少或地位低而痛苦,也有很多自私的想法。普通人有的烦恼,心理咨询师都有。
心理咨询师只是懂得去理解自己,去调节情绪,处理好关系,更愿意去包容和理解痛苦,但这不意味着咨询师不食人间烟火了。
很多人以为看那些出家的僧人,肯定不会生气,不会有七情六欲了,其实不然,他们照样有脾气,照样欲望多多,只是,他们以一些新的方式去处理和面对这些情感和欲望。同样,心理咨询师更善于用心理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就是完人了。
总体来说,心理咨询并非万灵药,很多时候没那么神奇,心理咨询师也并非白左圣母,也有他们的利益和需要。心理咨询师掌握了一些面对痛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通过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痛苦,推动人的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