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2021国家楼市新政出台!「囤房族」未来何去何从?

2021-07-03财经

近日,国家财政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将地方土地买卖的收入由政府征收转向中央税务部门征收。这一政策的曝光,引发了投资界的热烈讨论,有分析人士称:这有可能是未来房价下降的预兆,更有可能是预计于2025年出台"房产税"的先声。那么,将地方土地买卖收入由政府转向中央的改革,是否会存在着影响房价下降的影响?这一影响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平时投资理财的选择?

房产:

土地买卖收入,转向中央税收部门征收寓意着什么?

部分朋友可能并不理解土地买卖收入从地方政府转向中央税收这一变化的意义——不过是腾笼换鸟,收入还是那部分收入,究竟会对房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事实上,能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不止是财政收入数额的多少,更在于财政的使用主体究竟是谁,财政的用途被投注在哪里。曾有人将此次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的变化作出这样的一个比喻:土地财政收入就好比一笔过年时的压岁钱,地方政府则好比孩子。此前这笔压岁钱在地方政府的手里,地方政府拥有较大对自身征收财政的支配权,因此也会积极鼓励地方的土地买卖。

而今,这笔钱由地方这个政府孩子将转到"央妈"的手里,这就好比小时候妈妈在逢年过节时,对自己说:"这笔钱很多,你把持不住,所以我替你保管。"在地方土地买卖财政的征收权发生转变后,政府若想要动用土地买卖收入的财政,就必须向中央申请恰当的理由,同时自身也不再对土地买卖收入有着以前那样狂热的状态——这一方面有助于地方政府合理使用财政,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地方政府减少对地方土地买卖的精力投注,进而促使地方经济结构向合理的方向转变,避免"房地产"行业的一家独大。

那么中央政府为何会下定决心做出这一改革呢?事实上,这与近年地方政府财政对当地土地买卖的依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其财政收入深度依赖当地的土地买卖收入,土地买卖收入所占地方财政的最高比重可达到近80%这一惊人的占比率。地方政府财政与土地买卖收入的深度绑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难以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若片面对房价进行向低价压制,那么政府财政收入也将相应减少。地方政府面临的两难境地,是近年房价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而做出这一改革,则需要做出壮士断腕般的勇气——然而,我们伟大的国家却做到了。

住房:

据官方消息称,这一政策将具体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行。届时,中国的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人民的生活也将面临着一个崭新的起点。

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变化,如何影响个人投资?

在对个人的投资选择进行分析时,最不能离开的便是对社会整体投资环境的宏观分析。面对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的改革变化,每一位普通人的投资选择和经济生活也将在未来迎来深刻的变革。如果想要在未来把握投资机遇,亦或者规避风险,就必须要对此次改革对未来的预兆有着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

首先,此次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的改革很有可能将迎来房价在近年来的首次下降。更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在为未来2025年"房产税"的出台埋下了伏笔——为何会有人做出这样的判断?很重要的原因是,土地买卖收入此前占据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头,一旦这一部分被砍去,地方财政不得不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难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很有可能将房产税的征收权下放至地方中,以弥补地方的财政空缺。同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呼声在社会中愈发高涨,国家对房价的打压已成为必然之势,二者都在推动房产税的早日落地。

房产税:

而房产税的落地,势必会导致部分地区房价将会发生先行下降,未来持有多套房的投资者手中的房子资产也会出现相应的贬值。目前,将手中的房子是否需要趁机转出,仍是一个盈亏难料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对房子进行再次投资一定不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比对房子等不动产的投资,国家在抑制炒房的同时,也在鼓励资金向股市、保险等领域投入,前者可以为我国当前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以在疫情的大环境背景下振兴我国经济,后者则能够进一步增强国民个体生活的抗风险能力,二者均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房产投资可能未来前景并不明朗,股票、保险投资出现利好趋势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房产股票、债券以及地方政府债券未来也同样不再是一个明智的投资选择。受国家对房价打压的影响,目前以恒大为代表的地产企业股票一度于近期出现走跌的趋势,未来这种走跌趋势可能仍伴随着国家对房价的抑制而持续。同时,和房产企业相关的债券类投资也同样在未来投资的选择当中并不可取,部分房产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可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部分公司将面临企业失信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的转变,部分地方政府失去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未来偿还地方政府的债券或许也将成为一个问题,因此目前对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资建议也应当保持着相应的观望态度。

地方政府大楼:

中央出台新的对地方土地买卖收入的调控政策法规,将投资界又带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境地,但值得肯定的是:国家的此次改革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调整,而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成果,也势必会反哺到每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上。

转变地方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国家进行改革调控目的是什么?

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个人的影响和分析,而是更需要我们从历史,和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角度来探究国家此次转变地方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如此才能够在时代潮流中把握国家命运发展的脉搏,进而把握个人的未来命运。

首先,国家对地方土地买卖收入征收主体的归拢,将增强中央未来的财政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中央财政将更有能力去"集中力量办大事"。2020年,我国完成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消灭了贫困。但是如何保证地方真脱贫,并不再返贫仍然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难题。消灭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是我们事业奋斗的重点,而是我们事业奋斗的一个新起点。我们伟大的国家曾多次强调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而促成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则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地方土地买卖收入征收权的归拢,显然有助于增强我国的财政实力,进而能够保障国家有充足的财政力量投入到乡村中,使城市的发展成功反哺乡村,进一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伟大国家的初心。

城乡协调发展:

在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中。新冠疫情的冲击使世界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但防控得当,经济发展强劲的我国却在这次挑战中迎来了新的机遇,2020年,我国GDP总值已经占据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的70%,此前预计2030年GDP总值超越美国的目标,如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很有可能被提前2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追堵截却就此有增无减,其中,以对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的制裁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重点。以华为为代表的很大一批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之际,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支持,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高精尖科技的研发,若房地产行业一味吸收着大量的国民财富,那么也就相应会造成高科技企业资金的相对匮乏。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的宏观调控,其背后的深意更是促使我国的资金、人力进一步向高科技产业流动,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进而助力我国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想。

在过去数年的时间内,房地产行业确实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我国在长期的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过多的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好比抚养中国这个经济孩提长大的襁褓和摇篮——但是孩子不能一直生长在摇篮里。未来的中国想要赢得自身的经济发展,走向国际分工产业链的顶端,经济势必将要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将资本、人才均引导向高端技术领域,如此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会拥有希望。若一味对房地产过多依赖,或许能够帮助一部分群体先富裕起来,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面临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关键领域,中国很有可能依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并不是中国想要的结果,也并非我们国家发展至今的初心。

人工智能投资:

而今的中国,已拿出壮士断腕般的勇气和豪情宣布自身将迈出改革的第一步。相信我们未来的改革势必也是站在历史正面的潮流当中,最终改革的成果将有助于人民的生活,惠及到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而作为时代浪潮中一朵浪花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做好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坚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经济哲理,理性分配自身的投资,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