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赞这种带着满满主观臆测的回答能有2.3万的赞同简直是匪夷所思
「认为武则天会纠结于传位李家还是武家,这也太小看武则天了。
事实上,武则天本来就是想要,在自己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家的。
困扰她的是,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在自己死后,才把皇位还给李家。」
经典胡言乱语了就是说...
一开始就提出论点「武则天本就打算归还皇权」,但是通篇看完没有一个字解释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反而只是在讲她为了所谓「还位于李唐」而做的各种努力。
事实上,武则天还是真的纠结传位于谁,而且这种纠结还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首先,高赞提到的被杀鸡儆猴的裴炎、徐敬业、程务挺是因扬州叛乱而死
那么扬州叛乱因何而起?
因为武则天加速了改朝换代的节奏,导致了下面人的警惕和不满。
武则天的儿子李哲,684年(嗣圣元年)正月初一登基,仅坐了36天的皇上就被赶下皇位,武则天将他软禁在偏殿,自己正式临朝称制;
正式上朝的第五天,逼杀废太子李贤;
同年9月6日,改元光宅,改东都为首都,洛阳宫改名「太初宫」;旗帜改为金色,八品以下官旧服青者,改易碧色,同时更换衙门官职名称,增置右肃政台。
追封五代以内先祖为王,夫人为王妃,并作五代祠堂于文水县,并立武氏七庙。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最出色的儿子,天性聪颖、才华出众、容貌俊秀、才思敏捷,深得唐高宗喜爱,在因「私藏甲胄意图谋反」而被废为庶人时,唐高宗还曾向武后求情:上素爱太子,迟回欲宥之,天后曰:「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试问若武则天本来就打算传位李家,为何要逼死废太子李贤?
另外,这里我只看到了「巴掌」,「甜枣」是从何而来?
「皇位最终还是李家的,如果耐心等待,天下终归还是李家的」
好的,下面我来打脸
688年(垂拱四年)四月
武承嗣使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末紫石杂药物填之。武承嗣造了块写着吉利话的石头作为天降祥瑞,让一个叫唐同泰的人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命其名为「宝图」并打算亲临洛水,举行受图大典,要求各州都督、刺史、李唐宗室和外戚在典礼前十天赶到洛阳。
此举其实是为了引蛇出洞,让李唐宗室误以为这是场鸿门宴,那肯定会有按捺不住试图谋反的,到时武则天便可名正言顺将他们一网打尽。果然,此令一下,不少宗亲坐不住了:
「譔谬为书与贞云:「内人病浸重,当速疗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及太后召宗室朝明堂,诸王因递相惊曰:「神皇欲于大飨之际,使人告密,尽收宗室,诛之无遗类。」譔诈为皇帝玺书与冲云:「朕遭幽絷,诸王宜各发兵救我。」冲又诈为皇帝玺书云:「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八月,壬寅,冲召长史萧德琮等令募兵,分告韩、霍、鲁、越及贝州刺史纪王慎,各令起兵共趣神都。太后闻之,以左金吾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
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反仅持续了半个月就失败,但武则天对李唐宗室和外戚的清洗却持续了整整两年,连出卖父兄的反掖之寇李蔼和爱女的丈夫薛绍也没能幸免。
大清洗的结果是,高祖二十二子,太宗十四子,唐高宗两位庶子,无一存活!
被控谋逆的李唐皇族,均被开除宗籍,改姓「虺」(指毒蛇),以庶人之礼下葬。
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
李家人死完了,大臣们还搁那觉得「天下终归是李家的」?
这就是高赞所谓的「甜枣」?
这就是高赞所谓的「平衡」?
武则天称帝后,并未立原先的皇帝李旦为太子,而是封他为「皇嗣」,这个封号表明:你只是我的儿子,是皇嗣,但是有没有机会继承大统还不一定呢。
这也说明,武则天是确实在犹豫,到底传位给谁,她也很矛盾。
正因为这样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两次武家人vs李家人的夺嫡大战。
而这两次影响深远、决定王朝归属的夺嫡大战,高赞的回答里只字未提。
武家出战的是武则天的侄子,就是上文提到做假石头的魏王武承嗣,当时官至宰相(文昌左相),野心勃勃。
第一回合
691年(天授二年)
武承嗣先发制人,指使王庆之上书,请求废掉李旦,立武承嗣为太子;时任文昌右相的岑长倩坚决反对,于是「故斥长倩令西征吐蕃,未至,征还,下制狱。承嗣又谮辅元。」武承嗣直接诬告其谋反,当时正是酷吏当道的时代,审讯他们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来俊臣,岑长倩连同几十个与他关系密切的大臣一同被处死。
而王庆之的话也说的很漂亮: 「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 这是武家的天下,怎么能传给李家人呢!武则天也挺高兴,就给了他一张纸,拿着这张纸可以随时见到武则天。
但经岑长倩一役,武承嗣愈发得意忘形,他加大力度,不停指使王庆之去求见武则天,整的武则天也烦了:「自是庆之屡求见,太后颇怒之,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庆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门外,以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扑之,耳目皆血出,然后杖杀之,其党乃散。」
李昭德打死了王庆之,这还不够,他趁机进言: 「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
您怎么能把天下传给侄子呢!自古没有听说过有侄子当了皇上而给姑姑立庙祭祀的!况且高宗皇上临终前把江山托付给您,就算您把天下传给武承嗣,武承嗣会祭祀您这个姑姑,他也不会祭祀高宗啊!
那武则天怎么想的呢?「太后亦以为然。」转年,李昭德又趁胜追击,密奏武则天:「魏王承嗣权太重。」「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你看他又是宰相又是魏王的,您就不怕威胁到您的皇位吗!于是武承嗣立刻被罢相。
这一回合,武承嗣惨败。
第二回合
693年(长寿二年)
「正月,壬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宫,以魏王承嗣为亚献,梁王三思为终献。」
自古以来,都是由太子亚献,而上一次祭祀,亚献的还是李旦;这说明武则天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传位的天平倾向了武家人。
这是因为武则天的宠婢团儿,勾引李旦不成,就向武则天诬告李旦的两个妃子偷偷对武则天搞厌胜之术,就是背地里诅咒武则天;转天这俩妃子来给武则天拜年,谁知这一拜就再也没回去:「既退,同时杀之,瘗于宫中,莫知所在。」
李旦这边左等右等,终于知道自己的妃子是回不来了,但他本就是夹缝中求生存,哪敢去质问武则天你把我老婆弄哪去了?这不是给武则天清算他的理由吗!于是「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自己如花似玉的两个老婆没了,还得在母亲面前装出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
这还没完,武则天又下令软禁李旦的五个儿子,并腰斩了裴匪躬、范云仙两个未经允许偷偷看望李旦的官员。武承嗣一看觉得我又行了,于是找人去给武则天告密,说李旦要反!
皇子谋反事关重大,武则天派上文提到的酷吏来俊臣去申,此人以心狠手辣著称,著名的【罗织经】就是他编写的。来俊臣出手,一顿酷刑伺候,「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
正在这时,太常工人京兆安金藏大呼:皇嗣没有谋反!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我剖心证明皇嗣未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太后闻之,令轝入宫中,使医内五藏,以桑皮线缝之,傅以药,经宿始苏。太后亲临视之,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既命俊臣停推。睿宗由是得免。
这一回合,可以说是李旦险胜。
这两次夺嫡之战,武承嗣步步紧逼,李旦作为防守一方,皇嗣之位总是岌岌可危,但每到关键时刻却总能化险为夷;这也可以看出, 不管是官心还是民心,都还是倾向李唐宗室的,逆势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也是武则天最终决定还位于李唐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因为武家实在无人可用,武承嗣和武三思这俩草包除了巴结武则天造假祥瑞搞请愿活动,正事是一点不会干,政治才华更无从说起,基本上是两摊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堪大用。
当然,武则天最终做出决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接受自己创造的武周王朝一代而亡这个现实还是很残忍的。
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最器重的国老狄仁杰起了大作用,他天天「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给武则天灌输「侄子怎么能给姑姑立庙祭祀呢!从高宗手里继承来的王朝,还是要回到李家人手里的」这一套观念,说白了还是李昭德当年那一套,但是俩人身份不一样啊,所以 「太后意稍寤」。
有一天武则天做了个梦,说:「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狄仁杰说鹦鹉就是武啊,是陛下您,两个翅膀就是您的俩儿子,起用二子,陛下才能振翅高飞啊。
「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再加上契丹打着「何不归我庐陵王?」的旗号造反,还有二张在旁边给武则天吹枕头风,武则天最终觉得李唐皇室还是人心所向啊,所以 「太后意乃定」。
这才决定召回庐陵王,立为皇太子。
值得一提的是,召回庐陵王,倒是把武承嗣气死了:「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不得为太子,意怏怏,戊戌,病薨。」
高赞提到的「李武合流」,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但请注意
这可不是为了什么「传位于李家但是要保住自己皇位的平衡」做的努力,这是因为 「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这是为了给自己家人留条后路,缓和李武两家的矛盾,而且洛阳和长安的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武家人手里。
700年(久视元年)
「甲寅,制复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赦天下。」
十月初十,武则天颁下制书,又重新以正月为十一月,以一月为正月,也就是说恢复了李唐王朝时使用的夏历。这也意味着武则天确实是准备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武周王朝了。
高赞这一页基本是在胡扯,永泰郡主的死和当年「安定公主之死」的事都是一样尚无定论,连史书的记载都有三四种,而且还不乏自相矛盾的说法,上来直接说三人是被武则天赐死,请问你是在现场吗?
「二张也曾考虑过倒向李显,甚至李显回京被立为太子,都有二张向武则天吹枕头风的功劳」
嗯后半句说的没错,前半句让人笑掉大牙,二张何时考虑过要倒向李显? 直接上原文:
吉顼与张易之、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易之兄弟亲狎之。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二人惧,涕泣问计。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
大意是说,吉顼给二张出主意:你们二人现在得如此盛宠,可不是靠功劳德行得来的,将来出事你们怎么办?不如去给老太太吹吹枕头风,劝她重立庐陵王,这样你们不就等于建功立业了吗?
二张拥护李显,并不是为了李显,而是为自己打算。
武则天也不傻,她知道男宠没这个智商,也「知谋出于顼」,所以还去问了吉顼。
至于「二张和李武再也没有可能联合起来」,我只想说,二张和李家的确没有缓和的余地,至于武家,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子侄可没少舔二张:
【新唐书·武三思传】怎么说的?武三思生性乖巧,会说好听的话,善于迎合主上的心意,所以武后颇为信任,多次到他的家里去,赏赐甚厚。当时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正迷惑武后受到特别宠幸,武三思能屈节侍奉他们,为薛怀义牵马,盛赞张昌宗,说他是仙人王子晋的后身,还引导公卿朝士歌咏淫污,面见然人面,实为禽兽,竟不以为耻。
综上,高赞基本是在自说自话
武则天从一开始就没想着把皇位还给李家,由此引发两次精彩绝伦的夺嫡大战;而这两次儿子与侄儿的太子之争,也最终让她明白:
天下人的心还是向着李唐的,她的皇位从李唐王朝而来,还是要回到李唐王朝去。
更何况古人最重祭祀,侄儿终究是外人,皇位给了外人,怎么能保证自己和高宗死后还能得到香火呢!
再者武家子侄难堪大用,江山给了他们,又怎么能守得住!
而历史最终也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最后插一嘴,武则天已经决定要将皇位传给李显了,他当皇上只是个时间问题,神龙政变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其他并没有改变,这次政变并不是针对武则天,而是针对于二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