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 由澎湃新闻【新引擎】周刊主办的2024新质生产力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改革 新动能:穿越周期」。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依靠和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推动的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在谈到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理解时,贾康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之一是,质变特征的「阶跃式升级」,「从基础理论层面认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首先是紧扣‘质变’概念的创新发展路径上的‘阶跃’,即供给侧跃迁式发展带来的具备质变特征的生产力新水平新境界新质态。」
贾康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另一个内涵是质变特征的「要素组合升级」,「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临界点上,出现了质变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另外一个视角上、也具有质变特征的要素组合的升级。」即生产力发展中供给侧要素组合的升级优化带来的具备质变特征的生产力新水平、新境界、新质态。
贾康表示,供给侧的要素除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科技创新成果、制度要素、管理要素、数据要素等,「这些如果都作为供给侧的要素加入到多个要素的组合里,就不是简单给劳动力的传统三要素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实现乘数放大效应。」
比如,人工智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乘数效应,是供给侧各个要素的组合升级涉及科技创新,生产力三要素组合升级可表示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技创新。「这里科技创新成果的作用是乘数、是放大,所以可称为第一生产力。」贾康说。
贾康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是在其两方面内涵的综合认识基础上,有机结合「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作「因地制宜」、「因域施策」的定制化掌握。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乃至「夕阳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现在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因域施策。总体而言,可以说高科技领域更直观侧重于数字化前沿突破,其他领域应在‘数实融合’轨道上更侧重于‘怎样融合’的方案设计。」
贾康强调,中央要求「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应包括把握住科技前沿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机结合,来对冲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传统供给要素支撑力的下滑,而形成升级发展新动力源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思想观念创新等的有机结合。
上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谈到上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贾康认为,基本思路方面,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努力中,应继续以「上海自贸区原则体系」,作为推进全局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创新依据,采取「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与责任清单」,即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在以高标准法治化保护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充分调动一切聪明才智去试错创新,才能形成所期待的活力局面;政府方面则「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有正面清单,且有权必有责,事前事中事后要发展绩效考评,量化结果成为对官员体系问责的奖惩依据。从而以改革攻坚克难形成强劲新动力源——制度创新伴随思想观念创新,充分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潜力空间,上海应争当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先行区。
贾康建议,一是在营造高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同时,特别注重发展和引进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主体、包括国际上可争取的风投、天使投,全力给出在上海使数字化「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脱颖而出的良好土壤条件,争取以直接融资支持为主在新质生产力前沿有重大突破。
二是在「有效、有序市场+有为、有限政府」的结合中,以「现代化治理中的跃迁」为取向,升级发展上海与周边的产业集群,包括培育和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促进各行各业有高水平「因城施策」的「数实融合」,开创更有活力的产业升级新局面。
三是在实质性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教育、科研、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政产学研金」的结合与协同攻关,并以最开阔的胸襟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引入「外脑」,助力上海的超常规创新发展。
四是注重在上海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以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开放等多维度的统筹发展、兴利除弊,打造上海「软实力」,更好擦亮城市名片和提升国际范围内的美誉度,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面综合支撑,引领跃迁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