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重庆下一个增长曲线在哪里?

2021-12-30财经

重庆深居内陆,这里爬坡上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80后可能知道,重庆是摩托车之都,甚至汽车产量也曾跃居全国第一。

90后可能知道,重庆是笔电之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球的40%;就连手机产量,也接近全球1/10。

00后可能知道,重庆是赛博朋克之都。洪崖洞、千厮门长江大桥、李子坝轻轨等标志性建筑成为网红景点,一度使得重庆的节假日游客数量全国第一。

现在,重庆多了一个新标签—— 「智慧之城」

12月30日,「2021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即将落幕,为期6个月的超长赛程,在产业圈和创投圈中持续热议。

作为全国范围内奖励最高、规模最大的科创大赛之一,大赛聚焦高端智造、高端生物医药、半导体及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4大赛道,吸引海内外近2000多个优质项目参赛。

经过6个月激烈角逐,28个项目脱颖而出,共获得总计3亿元奖金,其中特等奖1名,独享1亿元。同时,为了帮助项目落地,大赛还准备了一个5亿元的「明月湖科创基金」和N种扶持政策。

——显然, 一批高新智慧企业开始扎根重庆。

01

工业之都打破非连续性

提及重庆,离不开工业的故事。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六大老工业城市之一,向前线输送的武器占到60%以上,械弹占到2/3。

1978年之后,中国所有的兵工企业走向「军转民」。当时,世界上第二个生产出钢弹壳的25号兵工厂,则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嘉陵CJ50摩托车。

次年国庆节,5台嘉陵CJ50摩托车从天安门广场前走过,轰动了整个中国。

此后,重庆本地的力帆、隆鑫、宗申等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并开始引进日本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形成了摩托车全产业链集群。

最鼎盛时期,全国每10辆摩托车就有4辆产自重庆。

▲2021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重庆举办 图源/上游新闻

当时,重庆同样作为兵工厂的长安则引进了日本铃木的技术,成功组装铃木ST90系列微车。这款长安铃木,也成为八九十年代大多数中国人买到的第一辆家用车。

到1992年,汽车工业的利税占比达到了41%,成为了重庆工业的支柱产业。

但一直以来,重庆汽车产业都以经济家用型产品为主,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凸显。直到2016年,重庆是全国唯一一个汽车产量超300万的地区,居全国之冠,但单车价格仅8.5万元,落后于全国均价。

城市增长的非连续性出现,产业提质,结构优化成为关键。

好在,早在2008年前后,重庆就找到了又一条增长曲线。当时,正值惠普计划增产、富士康寻找落户工厂,重庆从众多城市竞争中一举引进两大巨头。

此后,宏碁、华硕、广达、英业达、纬创、仁宝、和硕等800多家笔记本电脑上下游公司紧随而来,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笔电垂直整合产业体系。

2012年前后,重庆电子产业便基本布局完毕,并一直保持高增速。数据显示,重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称号,产量曾一度占到全球的40%以上。

▲重庆高新区西永微电园工人正在生产笔记本电脑主板 图源/ 马天龙-新华网

到2020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汽车、电子是主要的拉动力,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3.9%。

但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数据是,汽车和电子业之外,重庆新兴动能的提升尤为亮眼。

数据显示,当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3.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5和7.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似乎成为了重庆新的增长点。

02

两江新区掘金科创机遇

早从2014年开始,重庆就提出了聚焦新兴产业的战略,同时布局了集成电路、液晶面板、机器人等十大新兴产业。

在此之前,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得到国务院批复。重庆开始通过两江新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促推产业集群,并与成都联合打造现代金融产业联盟等。

政策东风之下,大量优秀高端人才、战略新兴产业开始在扶持、孵化及落地帮助下扎根重庆。例如中国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就是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

如何借势宏观政策的扶持,吸引更多的战略新兴企业落地重庆?两江新区抛出的橄榄枝之一,则是「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

这是由重庆两江新区主办、深圳松禾资本承办的一场跨界合作超级试验。

▲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深圳松禾资本签订了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明月湖科创基金战略合作协议,图源/松禾资本

成立于1996年的松禾资本,见证了深圳从来料加工为主的城市,转变成了科创为主的城市。通过「地方政府+创投机构」的联姻模式,松禾资本尝试将深圳经验通过实践,部分引入重庆,跟当地的科创企业来共同发展。

这早已有了经验的支撑。比如当下重庆2亿台智能终端、6000万台笔电、3000万台家电、200万辆汽车的生产背后,全产业链条中应用领域最广、渗透范围最深的产业其实是半导体产业。

而今, 「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依托于重庆当前「汽车+电子」的两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在高端智造、高端生物医药、半导体及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4大领域寻找优质项目。

这些最终角逐胜出的28个项目,最终将落地重庆、协助重庆产业的科技升级。

▲重庆两江半导体产业园,图源/重庆发布

然而,两江新区看到的,可能不只是这28个项目。通过这个国内规模最大的科创大赛之一的赛事,两江新区希望将「明月湖IP」孵化成为重庆科创的一张名片。那么在未来的招商引资、优质项目、创投等方面,就能打造良好科创生态。

在政策扶持、产业协同、孵化逻辑等方面都极具影响力的「明月湖IP」,正在变身为一枚金光灿灿的橄榄枝,它在等待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战略新兴企业紧随而来。

03

中国版的休斯敦?

在成立的11年间,持续加大科技产业布局、赋能区域产业转型,重庆两江新区一直肩负着引领重庆科技创新的重任。近年来,致力于做大产业群、做强产业链,该区瞄准「创新链」、专设「协同创新区」,使其成为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的专业机构。

此外,为补齐科研院校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等短板,协同创新区还积极大胆地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落户,想尽办法打破传统局限,突破生态瓶颈。

而此次借助「明月湖IP」形成国际推广,提高业内知名度和认可,也是一次招商引资的模式创新。

▲重庆夜景,图源/pixabay

利用IP打造实现城市产业升级,重庆路径与美国休斯敦有些相似。

1901年,休斯敦附近斯宾德尔托普发现石油,带动这座城市逐步成为石油工业之都。数据显示,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全美超过45%的基础石化工业活动,以及45家全美能源公司200强,皆在休斯敦附近。

此外,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化学工厂、提炼厂、盐加工厂及蒸馏厂等,超过200家企业集聚在休斯敦港工业区。

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休斯敦的石油开采出现下滑,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亟待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恰在此时,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航天中心落户计划曝出。休斯敦与20多个城市之间激励竞争,最终凭借现有优势产业和其他政策一举拿下。

此后,休斯敦通过各种赛事、活动、传播打出了「太空城」「未来之城」「创新城」等类似于重庆「明月湖」的IP。同期,其搭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企业家团队,大力发展了航天设计、电子仪器、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等高科技产业群。

IP国际推广的影响力快速显现。先是在太空城IP下聚集了与航天相关的1300多家高技术企业,再是以未来之城IP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集群,每年接待约720万名病人,约有50多家顶尖的医院、医学院、研究所等机构。

能源、生命科学、制造和航空航天、工具器械、信息设备、研发实验室、人体器官化学、建筑设备……大量新兴产业集聚休斯敦。而今,休斯敦不仅保留着世界能源之都的称号,还是美国高新技术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的集聚地。

▲休斯敦夜景,图源/pixabay

不知道重庆产业升级是否研究过休斯敦,但从当下的现实反馈和发展路径来看,却是尤为相近。

而今,重庆依旧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同样保持着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中国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

但在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方面,重庆同样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拥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所高校。

重庆,正在「科创+产业」的思路下,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高产业发展能级和现代化水平,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