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符合国内外各个机构的预期,也基本符合数学上的基数影响,也基本符合经济三驾马车的表现:
1)基本符合国内外机构的预期
年初几个比较值得参考的数据:我国制定的增长预期是5.0%,IMF2023年1月对我国的经济预期是5.2%,当然中间有过几次调整,比如11月又把预期提高到5.4%,再比如世界银行的预期,今年也上调了几次,也基本都在5.0%以上,一度上调到5.6%。
2)基本符合数学上的基数影响
数学上又两个因素,一个是2022年的 基数低 ,经济增长只有3%,叠加防疫政策的放开,很多经济活动回归正规,诸多利好加持下,有碰上3%的低基数,虽然我们很多人非常擅长清空和替换自己的记忆,2022年什么情况也不应该这么快就彻底忘掉吧。
第二个数学因素是通胀修正,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260582亿,202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210207亿,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名义增长率, 补充: 1210207是去年1月发布的数据,后来有修正,降低到120.46,名义GDP增速(1260582-1204700)/1204700= 4.64% ,按不变价格则可以到 5.2%, 这你拿猪肉怎么都解释不了,因为猪肉在cpi里面高权重,在GDP统计和价格修正里面贡献微乎其微。
3)基本符合三驾马车
先看出口,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虽然只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看起来不高,但毕竟是在全球需求收缩的情况下完成的,且过去几年都是高增长,还有价格修正,与很多机构年初预期的拖累GDP较多来看,还是很好了,不降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2023年出口是稳住了,没有拖累经济增长太多。
第二个看消费,2023年释放了大量挤压的三产需求,所以大家能看到只有三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平均值,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三产又是GDP的最大占比,增长5.8%,成为今年GDP增量超过5%的最大助力,毕竟一产和二产都没过5%,当然很大原因还是基数问题,过去三年三产压制压力还,基数小,更多是防疫政策放开以后得恢复。
第三看投资,我们经济体还是以投资驱动为主要调控方向的,当然就少不了货币政策的发力,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而货币投放的参考锚就是名义GDP增速,如果算的没错的话,名义GDP只有4.64%,相比于高基数高增速的M2投放,后者肯定是高的,M2增量高达25.84万亿,而名义GDP增量约为5.588万亿,大概4.6块钱货币投放增量带动1块钱的GDP增量,从信贷投放角度也能理解,202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5.59万亿元,比上年多3.41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2.22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 政府债券净融资9.6万亿元,同比多2.48万亿元。 主要贡献都是政府杠杆,今年是一个政府加杠杆的继续加速过程,预计今年的宏观杠杆率保守也在290%。
总结起来,今年的增长基本符合各方的预期,有数学层面的低基数影响,也有通胀修正的影响,实体经济层面,出口企稳略有增加,并没有拖累经济增长太多,防疫政策转向下,三产恢复迅速,投资则比较依赖信贷的投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发力显著,当然不能只谈收益,而忽略成本,成本自然是宏观杠杆率的进一步提升,毕竟4.6块钱的增量货币投放带来1快钱的GDP增长,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已经很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