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COBIT、COSO 内部控制框架以及 SOX 内控相关条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17-11-15财经

现在各家上市公司都进入了半年报披露期,半年报披露结束,美股上市也差不多要开启ICFR(美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阶段,阿Q最近在对2022年公司各流程内控体系做梳理和更新,也开始SOX管理层自测。在今年7月29日我总结了【美股上市SOX执行指南之资金流程】,这几天阿Q又整理了美股上市ICFR与固定资产流程相关的内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点,希望能对风控/内审的同仁们有所参考,内控点部分我以外审视角提出作为外部审计师需要关注的内控点和风险点,并没有列出针对风险需要建立的内控流程,一方面是因为涉及公司信息保护的原因不便整理,另一方面每家公司行业不同,公司组织架构/治理架构不同,流程控制参考有限。

首先说一下核算定义: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分类如下:

固定资产这个部分主要关注的也是存在性和估值,这与其他的流动资产项目是相同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在审计时不同的地方是:流动资产在一年内就全部「流动」了一遍,因此,去年的余额不会带到今年年底。由于这个「归零」的效应,审计师在今年年底只要将所有余额检查一下就行了。但固定资产没有那么强的「流动」性,今年年底的余额里,可能有一大部分是去年的东西。所以,审计时的重点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审计师第一年做审计,审计师对于固定资产这个科目的内容什么都没做过,这个时候,固定资产可能是此次审计的第一重点。这是很自然的,对于制造业来说,一般情况下,金额最大的资产就是固定资产了。第一年的审计完成以后,第二年再审计的时候,情况就完全变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可能都不大,这时,占固定资产主导地位的是其「存量」,而不是其「增量」。但是,对于「存量」这个期初余额,审计师认为,去年已经做了审计工作了,今年不会再花太多精力做重复劳动。审计师的审计工作重点,会放在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上。这里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科目余额大并不一定就重要,交易量大和风险高才是最重要的。

一、SOX404-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流程

对于审计师来说,在建立新的固定资产流程内控体系时可参考以下流程节点和风险点,一个完整的矩阵还需要包括风险控制责任部门、风险等级、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关键控制等等,可详见【美股上市公司怎么搭建内控风险矩阵(实操版)】。

子流程名称 风险描述 风险控制描述关注点
FA-制度管理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账务处理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可能导致业务执行无据可依,导致公司经济损失 1、当前公司有什么资产管理制度?2、制度的发布及变更审批流程时怎么样的?3、对于以下涉及的高中风险项制度是否已经涵盖?
FA-资产采购 固定资产的采购申请未经适当的审核/授权审批,可能导致发生不合理的采购申请,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1、公司资产采购流程是怎么样的?2、采购需求-采购执行会经过哪些审批?3、资产的采购由业务需求方自行采买还是通过公司采购部集中采买?
FA-资产验收 固定资产验收不及时、不准确,或采购产品质量不达标,导致公司固定资产不满足业务需求,影响公司业务执行,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1、资产的验收流程是怎么样的?2、验收人如何确保采购订单的金额与数量与验收数量相一致?3、验收是否经过双方签字或确认(采购方或需求方)?4、验收不合规资产的处理流程?5、是否存在验收不合格资产的情况?6、是否存在资产验收和存放不在企业内部的情况?(如供应商或其它第三方使用)
FA-资产主数据维护 资产主数据未配置或配置未经授权,无法保证系统中资产折旧计算的准确性、完整性 1、当需要新增/变更系统中固定资产相关主数据时,流程是怎么样的?2、会有哪些人工或系统控制以保证资产主数据的准确性?(如月度的【固定资产主数据检查表】)
FA-资产/在建工程入账管理 固定资产入账不准确、不及时,可能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真实性 1、资产的入账流程是怎么样的?是通过人工入账还是系统入账?2、资产的入账依据有哪些?验收单?入库单?采购单?工程进度表?3、对于不能够独立使用,或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如:自行建造厂房、调试&安装的大型生产线设备,如何根据工程进度计提在建工程?4、存在哪些控制以保证每月末或每季度能够及时、准确的计提相关资产的金额?
FA-在建资产转固 未达到使用状态的资产资本化处理不合规,或未经适当审批,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准确性。 1、通常来说,工程建设类项目会在在工程项目整体完工、投入使用之日起30日内(具体视工程项目性质而定)进行预转固,公司预转固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建筑工程的相关证照办理完成、安装工程的相关设备终验完成,工程项目进行最终结算后才会进行实际转固。2、哪些类的资产需要先进行预转固?(先通过资产中转科目入账,实际转固时进行冲销)3、明确预转固和实际转固的做账依据是什么?4、对于预转固和实际转固,目前公司建立哪些控制以确保及时性和有效性?
FA-固定资产原值的变更 定期对资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减值的资产并对已减值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资产主数据经专人维护并其变更经有效审核 1、资产原值的变更流程是怎么样的?包括:变更流程发起申请审批,资产系统及财务系统相关资产信息的变更?2、对于资产原值的变更,资产帐和系统帐的做账依据或触发时点是怎么样的?
FA-资产折旧 资产折旧/分摊计算或入账不准确,或未经有效复核,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1、当前公司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固定资产残值率等怎么确定?2、资产折旧的逻辑(折旧信息维护录入)如何固化到系统,由系统进行折旧?3、系统开始进行资产折旧的触发时点是什么?4、系统折旧的凭证是否会经过相关会计复核?
FA-资产处置 资产的处置未经有效审批,将可能导致资产原值、累计折旧的错记、漏记,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1、公司资产处置的流程是怎么样的?2、资产处置供应商和价格如何确定?是否会进行三方比价?3、处置完成后资产系统和财务系统如何及时进行资产信息处理和相关账务处理?
FA-资产转移 资产的转移未经有效审批,出入库时未经有效确认,导致公司账实不符,影响财务报表准确性,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1、固定资产的转移流程是怎么样的?包括:部门间的转移和集团下公司间的跨实体转移?2、资产转移过程中是否需要转出人和转入人进行确认,以确保相关资产职责风险的转移?3、资产转移完成,系统的资产信息如何及时更新?(如使用人和所有人信息)
FA-资产的领用及归还 归还的资产未经有效检查,给资产带来实质性损失 1、固定资产的领用流程是怎么样的?是否建立资产的领用台账?是否会定期对资产的领用情况进行检查?2、资产归还的流程是怎么样的?3、针对长期借用但未归还的情况,资产管理员的处理流程是怎么样的?
FA-资产维修 资产维修开支不合理,固定资产维修不当,造成企业资产使用效低下或资产损失 1、资产维修的流程是怎么样的?2、资产维修导致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动时,系统如何做账?3、是否存在维修支出由供应商承担的情况?4、是否对高价资产进行投保(如车辆),发生资产类保险事故时,公司的理赔流程是怎么样的?
FA-资产盘点 未定期执行盘点或盘点结果不准确,资产盘盈亏未被准确记录,或未经过有效复核,导致账实不符,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1、公司资产盘点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发起——执行——审批)2、资产盘点的频率?3、对于资产存在盘盈盘亏的情况,后续的处置流程是怎么样的?
FA-资产减值 未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或计提减值计算不准确且未经过相应审批,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1、每年末盘点或有减值迹象时,公司是否会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评估?2、当资产发生减值迹象时,财务如何及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业务和财务之间的信息反馈)3、公司如何确保资产减值金额的准确性?
FA-职责分离 部门内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不明确,岗位设置不满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且可能存在岗位冗余、舞弊行为,工作效率低下。 各岗位职责分离控制如下:资产的采购、验收、入账、与款项支付不为同一人资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不为同一人资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不为同一人盘点与监盘不为同一人

二、实质性测试

1、审计固定资产科目主要做的审计程序:

固定资产这部分有一些非常常规的审计步骤,但恰恰是这些常规的审计步骤让审计师的工作变成了一种程序化的行为而不愿意思考了。审计,总是要保持一种在标准程序和机动灵活的思考之间的张力。做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审计,尤其是做存货和固定资产这两部分的人,一定要在被审计企业的现场走上一两趟。不去看一看企业的厂房和设备,不去看一看材料的堆放情况,不去看一看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审计师永远是个睁眼瞎!所以,做固定资产部分审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求企业有工程师陪着参观工厂。这种参观可能在工作底稿上写不出东西来,但它是一种感性认识。一般而言,固定资产这个领域不一定要做多少内控测试,因为当年的新增和减少可能很有限,不算什么主要交易。不过,一般的制造业企业,在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上往往有缺陷,最明显的是以下这么几条。你要是记住了这几条,只要在做审计时跟客户稍微聊几句,就能发现一些很好的管理建议:● 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如设备科(主要管机器设备)和其他部门(主要管厂房及其他东西)并不与财务部定期核对各自的记录,这些部门也不定期做固定资产盘点。● 每台固定资产上没有固定资产标签。● 在建工程完工转固定资产的时间不是严格按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来执行的,往往是有了竣工决算报告才转固,造成折旧的提取推迟。我们下面主要谈一谈实质性测试的审计步骤。这些常规的审计步骤是:● 取得一份固定资产从期初到期末的变化表(见表4-4),其中会显示当年新增和减少的固定资产,以及当年提取的折旧和因为清理固定资产而冲回的累计折旧。

● 将期初余额与去年的工作底稿核对。如果这是第一年审计这个客户的话,可以假设期初余额是零,全部都是本期增加。

● 简单讨论一下客户的固定资产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例如,应该有土地、厂房建筑物、机器等。如果哪一样没有,原因是什么(可能是租赁的)?讨论一下客户确认固定资产的标准,以及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标准,以便了解转为固定资产是否及时;讨论一下客户提取折旧的政策,包括折旧方法、年限、残值率等,看这些是否合理。

● 了解本期固定资产新增在经营上的原因。

● 对于新增固定资产,抽样检查其原始凭证,如发票、合同等。

● 对于期初余额中较大金额的和容易被移动搬走的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确定其存在性。对于本期新增的固定资产,也用适当的抽样方法做同样的现场检查。

● 了解本期固定资产减少在经营上的原因。

● 如果有必要,检查本期减少的原始凭证,了解哪些东西被清理了,清理收入多少等。

● 将本期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净清理收入之差与利润表中的固定资产清理损益做核对。

● 对本期提取的折旧费用与利润表进行核对,并对其进行测试,一般是做合理性测试。关于折旧的提取,一般情况下,只要固定资产达到了预定可使用状态,不管是否实际在用,都要开始提取折旧,不能因为还没有开始使用或者暂时停用就不提取折旧。

● 考虑是否有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应记入固定资产,但客户做账错误未记入的。● 考虑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是否要包括一部分资本化的利息,客户是否做了。

● 收集资本承担的有关资料做披露之用。● 考虑是否需要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要将所看到的数字与对客户业务的理解相联系

例如,在固定资产审计中,仅仅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的机械准确性做了验证,而未去思考这样规模的增加和减少对于这一具体企业的经营而言是否太多或太少。实际中的案例一某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变动如表4-5所示。

对于本年增加的固定资产,我们已看到原始凭证,看过实物。了解到这是企业的第二条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与第一条生产线相同。第一条生产线是去年正式开始生产的。但是,我们还应进一步解释固定资产增加的原因。从了解企业经营的角度讲,任何一个企业固定资产增加,必然是两个原因之一:一是扩大生产能力(expansion need),二是替换已到使用寿命的设备(replacement need)。就这个企业而言,乍看起来,很明显,两年上了两条生产线,今年的固定资产增加是扩大生产能力。但我们在审计时已经知道,企业去年的销售并未实现预算,截至目前,第一条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于是,我们进一步问客户,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上第二条生产线?有没有合理的理由?客户的回答是,第一条生产线有质量问题,无法产出合格产品!由此,企业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如果我们不是不断地询问固定资产增加的原因,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就将被忽略过去了。实际中的案例二某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变动如表4-6所示。

这是一个设立了两年的企业,所以,在完成了全部常规的对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测试之外,我们对于一个设立不久的企业就有如此大的固定资产减少(占原值的20%)是很有疑问的。客户的回答是:合资企业的外方投了很多二手设备,真正在生产中一用就不好使,只好报废。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显然也是合资企业的各方投资者希望审计师向他们报告的一件事。

3、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项固定资产项目一旦记进资产负债表里,就会稳定地待一段时间,直到它不能被使用了,被清理报废了,才从资产负债表上拿走。在这段时间里,企业通过使用固定资产获得了利益,同时,固定资产由于被使用,也在慢慢变旧。会计上如何反映这一事件呢?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提取折旧是逐步减少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并增加企业的费用。打个比方,就好像银行里的整存零取一样。以前,在中国的会计制度里,固定资产停用的时候,不必提取折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采纳了国际上的意见,规定固定资产不管它是否在用,都要提取折旧。这里面是有理由的,因为很多固定资产慢慢变旧,价值慢慢变低,不仅仅是由于被使用,更多时候,仅仅是由于时间推移造成的技术上的落后和零部件的老化。在前几年,由于停用的固定资产不需提取折旧,有的企业就利用这一点来操纵自己的利润。企业声称自己的某些设备已经停用,因此不必提取折旧。这样,可以减少费用,增加利润。有一次,审计师去审计一家企业,发现企业对于自己的一条生产线停止提取折旧了。企业的解释是:这条生产线的产品销路不好,因此今年停产了。相应地,也就停止提取折旧了。审计师怀疑这是企业操纵利润的一招,就要求去现场看一看这条生产线。到了现场一看,长长的一条生产线被毡布覆盖着,车间的地上还有些油渍。随行的车间主任解释说,尽管生产线已经停了,但企业还是很注重设备的保养的。因此,他们仍然会定期给设备上润滑油,所以可能在地上会有些油渍。这解释倒也说得过去。可是,审计师围着生产线转了一圈,发现在任何地方,都几乎找不到灰尘,就觉得这不像是停产近一年的生产线。在审计师查到这家企业仍然有大量的原材料采购与这条生产线的生产相关时,企业不得不承认,这条生产线并没有停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及折旧年限是企业定的,但审计师对此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例如,一家美容医院说自己拉皮除皱设备的折旧年限是15年,审计师心里是要画个问号的:到底哪个美女愿意用15年前的设备给自己的脸做拉皮,还指望拉完能年轻10岁?另外有一家企业,账面上有占原值30%的固定资产已经提足全部折旧,但都还在「服役」,好用着呢。这种情况下,审计师一般也要和企业谈谈对折旧年限的判定是否需要修订了。

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考虑要全面

被审计企业一般不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师也往往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处理。可是,这个领域其实是挺容易出事的领域。要想看固定资产有没有可能减值,首先要看其产生的现金流够不够。这个现金流怎么计算呢?一般可以用经营利润加回折旧及摊销,再加回财务费用。用这个不算太准确,但做个估算总是可以的。至于对未来经营的估计,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假设每年销售收入增长5%,假设每年销售收入不增长或负增长,这都要看企业前几年的经营趋势如何。总之,这些假设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审计师可以这样想想看,万一上了法庭,这些假设被公众和对方律师知道了,会不会显得我像个傻瓜一样?不会,那这些假设就还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评价固定资产是否要提取减值准备,往往可以看另外一个指标,就是设备利用率。所谓设备利用率,就是企业实际生产量除以设计生产能力。一个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可能高达90%,甚至超过100%,也可能低到10%。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比同行业平均水平明显偏低,就可能有固定资产减值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企业里,对于设备的设计生产能力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个24小时设备连续运转的化工企业,它的设备的设计生产能力可能就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来算的。一个纺织企业,设备的设计生产能力就有上一班(一般是8小时)的生产能力、上两班的生产能力和三班倒的生产能力之分。影响设备利用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工人上几班,每次开机生产的是大批量还是小批量,每年的设备维修安排,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原料的品质高低,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了解企业的经营时有所了解。在估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还要注意两个字:一是该「拆」则拆。例如,有一家企业,有两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的是明星产品,据称在同行业里也是首屈一指,毛利润率高达50%;另一条是生产大路货。这家企业的综合净利润率是6%左右,在同行业里是中等水平。审计师就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拿着同行业中人人羡慕的明星产品,只做出个中等水平的净利润率,是谁拖了后腿呢?只能是那条生产大路货的生产线。于是,审计师坚决要求客户将这两条生产线的盈利预测分开计算,并将所有的费用能分则分。计算的结果是:明星产品的生产线一点儿资产减值的问题都没有,但生产大路货的生产线,固定资产净值占到了全公司的50%左右,而净利润的贡献几乎为零,存在严重的资产减值问题。如果将这两条生产线混在一起计算,明星产品的利润就会「补贴」大路货,审计师就无法看出问题的所在。所以,在估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千万不能搞什么「一帮一,一对红」。要搞单打比赛,不要搞团体赛。二是该「合」则合。有的企业,在对固定资产估算减值准备时,用净利润估算了一遍,结论是这些利润还够,固定资产不存在明显的减值问题。过了一会儿,要估算无形资产的减值了,再用净利润算一遍,结论是这些利润还够,无形资产也不存在明显的减值问题。这就叫作「一女嫁两家」。对于审计师的长期资产减值问题来说,不能让企业的净利润既顶固定资产的窟窿,又顶无形资产的窟窿。要是碰上企业有多种长期资产要测算其减值情况,而每项资产的现金流又无法明确分开时,就要将这几项资产的净值合在一起来估算其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抵押

企业的固定资产常常会被拿来做抵押,以取得银行贷款。对于这种抵押物,银行的要求是要将固定资产采购时的原始发票,或者房产证及土地证在抵押期间交给银行收存。有一家企业,经营了几年,亏损越来越大,最终企业被债权人告上法庭,不得不破产清算。可是,等大伙儿要将企业的固定资产拍卖抵债时,才发现大部分固定资产采购时的原始发票找不到了。原来,这家企业大部分固定资产是投资方设立这家企业时作为投资投入的。按照规定,投资时投入的固定资产,应该将这些固定资产的全部会计记录,包括采购时的发票,都转交给被投资企业。可是,当时的投资方早已经将这批固定资产又做了抵押去取得银行贷款了,所以没有办法将固定资产采购的发票转交给被投资企业。事情弄清楚了,就该找是谁的责任了。首先当然是投资方「一女嫁两家」的虚假出资,其次就是审计师在做验资和审计时没有查看固定资产的原始发票。当然,审计师不可能检查所有固定资产的原始发票,但至少审计师应该抽查部分固定资产的原始发票。如果审计师做一定的抽查,就应该会发现这个问题。事情弄清楚了,就该找是谁的责任了。首先当然是投资方「一女嫁两家」的虚假出资,其次就是审计师在做验资和审计时没有查看固定资产的原始发票。当然,审计师不可能检查所有固定资产的原始发票,但至少审计师应该抽查部分固定资产的原始发票。如果审计师做一定的抽查,就应该会发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