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看到很多人不推荐应届生去 VC/PE,原因是什么?进入这个行业有哪些后续发展可能?

2013-03-01财经

应知乎圆桌金融求职专场的邀请,聊一些我们这个行业从业者的情况。

金融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有很多种牌照和细分业务,银行、保险和证券显然隔行如隔山。但即便是在券商内部,比如债券资本市场部和私募股权投资子公司也完全是两个物种。即便是私募股权投资子公司内部,仍然要分前中后台,各自职责也大不相同。甚至一些机构前台还分行业组,那交流起来仍然如隔山。同样地,业务之间可能也是冷热不同,比如最近也许信托业就平平淡淡,而二级市场交易部门就烈火烹油。

本人在一家同行业排名靠前的国有券商的私募基金部门工作,这个行当主要是当好金钱的搬运工,把高净值人士的余钱募出来以后投给需要钱的创新企业。和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不同,我们的钱绝大部分都以增资的形式给了创新企业,成为购置大件设备、招募人才、技术研发的资金来源。我们的盈利模式是将这些投入的资金买到的股权在企业成功上市之后抛售获利。

由于一般来说不像银行借款一样有抵押物,因此风险和对应的收益预期也非常高,是整个金融市场中风险最高的几种产品之一。我们作为管理人又被称为GP(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我们的出资人被称为LP(有限合伙人)。股权投资其实又能细分为不少个圈层,从早到晚可以分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早期投资)、成长期投资、Pre-IPO等,相邻阶段的机构有时会竞争,但隔开一个阶段的机构就活在各自的生态之中。

要做好这个工作并不容易,投资者并不像大众想象的是甲方,实际上无论是募资或投资,GP都很有可能处于乙方位置,甚至我们会对乙方心态的被投企业心存疑虑。主要的原因是从宏观角度来看资金总是比好项目多,或许在中后期和Pre-IPO由于大额募资的难度较高或许存在一定的品牌效应,中期、早期投资者间的竞争非常同质化。因此一级市场投资者除了勤奋地研究产业以外,与二级市场不同,好项目不代表能投得进去,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掘渠道和非公开信息以建立自己的项目优势,因此有相当的精力需要花费在社交之中以寻找投资窗口。

因此,股权投资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全方位能力都有较高的挑战,一方面必须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研究能力和工具性技能(e.g.会计和法律),另一方面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社交者,建立渠道、找到项目、搞定交易。如果还要管理投后,那又是一堆协调投资者、企业、外部资源的事务。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碎片化管理时间和多线跟踪推进的能力,任何投资机构都需要对资深的内外部资源作出协调,根据计划推进投资项目。综上,这是一个挑战性极高的工种,如果以应届生身份加入,只要能跟得上、自己愿意拿出业余时间精进自己的技能,对人的锻炼非常高效。

从专业背景看,投资行业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越来越高,事实上现在很多专业投资机构例如专注于医疗、半导体等领域的机构,直接从被投行业中招募来自学术或产业的人士,以更好地获取行业内的一手信息、建立项目网络。而财务、法律、金融背景的由于应用难度并不高,其实都可以快速自学而不断地边缘化。因此学而优则投、商而优则投已经是大趋势,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应该从本科阶段即建立扎实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将本科的宝贵时间花费在诸如管理、金融等需要与实战经验结合的学科之上,这些课程不妨到有了三五年工作经验回过头再去读。

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作为一个投资从业者还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极强的承压能力,一级市场投完不赔钱是专业素养,但能赚多少钱是看天吃饭,有很强的二级市场和所谓「风口」带来的运气因素,如果不能认清自己是凭本事还是凭运气挣到钱,业绩表现很难持续。另一方面,未上市企业存在极多的不确定因素,一项政策、一场意外、战略失误、创始人性格缺陷、核心技术流失等无数多的不确定因素可能都会造成一个项目无法成功上市、遭遇困境甚至败亡,作为投资者需要面对投资前、投资中、投资后的多方面压力,甚至不只是一个项目、一个阶段的压力。因此投资人发量少、发际线高不是谣传。

如果作为应届生能够得到正规的大型投资机构offer,对于希望挑战自我,希望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投资机构也往往很残酷,无论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还是逐渐进入管理角色后的心理压力,或是大量的社交活动,都需要良好的体力和脑力。如果能在这残酷的拼杀中存活下来并得到晋升,无论是社会地位或是收入都会处于较好的位置。但是中小投资机构,尤其是人数少、知名度差、新成立的机构就不推荐应届生加入,主要是缺少系统性的培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依赖于少数创始人的个人能力和观点,适合老手干一番新天地,而不是新手在这里从零开始摸索成为一个拼凑报告的廉价劳动力。

投资行业就目前数十年来看是一个不太可能被AI替代的行业,是一个可以终身从事、终身学习的行业,但也是一个最没有安全感和固定模式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