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电车三大件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安全续航不重要了吗?

2023-04-15汽车

当然重要,而且一如既往地重要。

鉴于我有着丰富的被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朋友咨询买什么车好的经验,也顺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看车买车过程中,消费者嘴上在乎的配置,和实际占据购买决定性因素的配置,可能往往不一样。

燃油车时代,通常意义上的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也有一说是动力总成、底盘、车身。但我看实际买车的时候,不同人的选车准则都不尽一致。非要总结三大件,那我从经验来看:

有的人心目中的三大件是Logo、造型、内饰

有的人心目中的三大件是空间、材质、配置

但是那种真真只有发变底盘做得好,开起来无敌,其他角度草草了事的车型,往往卖的一塌糊涂。这里就不点名了,想找规律的话,就去看我们这种Petrolhead喜欢的车型都长什么样,通常就卖不好。

新能源时代来的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前几年终端的声音还是一片片的「电动爹」,如今早都是大呼真香。按理来说新能源车的三大件是电机电控电池这所谓三电,的的确确在新能源车刚进入市场的过渡年代大家关注的也都是这些——电池安不安全、续航是否够长、补能是否到位等等。

可是在网上研究完这些,走进店里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的,还是被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三大件牵着情绪走了。

这说明什么?我想,不同的配置,在消费者面前的「直观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配置很重要,但是消费者很难感知到,有的配置不能说不重要,但因为过于直观震撼,重要度可能就被加码了。类似于「里子」和「面子」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面子和里子,究竟孰轻孰重?

人人都想要里子优秀的车,但正因为它的不直观性,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所以我的建议是,面子上的配置自己去体验、去感受,找一台适合自己的车型。因为每台车都会有到几十上百个产品属性,涉及到动态、舒适、视觉、空间、材料、质感、声音、操作便利性等等各项领域,不可能做到全都优秀满足。这类产品体验性质的决策,最重要的是 亲自 评价,并做出取舍,其它的外界宣传对你来说都只是参考和辅助。

而里子上的技术细节,咱就买个东西而已,指望学成工程师入门级的知识水平也不现实,我的建议是,要关注一个品牌在该领域持续以来的口碑。

因为,消费者可以嘴上在乎里子,实际上在乎面子。但车企不行,只做好面子的车企可能风光一时,但不可持续。而真正能沉淀下来的口碑,是历经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的「里子」。比如沃尔沃的安全口碑,比如宝马的驾控口碑。

在电车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属于先锋用户的体验型消费,需要和传统车有极其鲜明的差异化特征才能脱颖而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品牌借助电动机的输出特性,宣传极致的加速能力;有的品牌把实体键都弃用,用大屏幕来彰显新一代的智能座舱;甚至有的品牌把方向盘都砍掉一半,意在引导消费者认知向自动辅助驾驶转移。

但市场走向普及化以后,电车依然是车,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把人从A地送到B地,安全依然是最重要的基础属性之一。它可能不够出彩,但必须一丝不苟。我们都知道沃尔沃的安全性无须多言,但沃尔沃究竟是怎么来研发安全相关的配置,细节是怎么打磨的,态度是怎样的,依然有很多故事可讲。

在前几天的Tech Day上,沃尔沃大中华区销售公司总裁钦培吉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惊呼「沃尔沃也开始博眼球了?」。但经过和钦总的闭门交流后我发现,很多试图讲道理的语言,其实都会被解读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我还是比较认可这种观点的,沃尔沃无论是对安全细致入微的挖掘,还是完备稳健的体系力,都是自己的护城河。很多传统的百年企业之所以能存续这么久,不会只靠产品一条腿走路,内部运营管理的体系需要长时间深耕。这篇回答主要讲安全,那么作为安全代名词的沃尔沃,如何在新能源时代继续维系自己的顶尖口碑呢?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就以看起来最不起眼的DUS驾驶员感知系统为例来感受一下。

和大部分智能驾驶功能的雏形类似,最初的驾驶员监控系统也是机械的。你可能想象不到,最初的驾驶员监控系统并不是配置在车内,而是在马路上。

图上这种小凸起叫做Botts' dots,根据NHTSA(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1998年的统计数据,Botts' dots是第一个显著减少因疲劳驾驶发生车祸的系统。虽然简单,但收效明显。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闭眼监控、转向角传感器、车道追踪等系统逐渐上车。大部分品牌的注意力监控装置也是基于这些系统延伸而来。以转向角传感器为例,通过传感器来追踪方向盘转动的距离和速度。这套信息本身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如果把这些数据和速度、偏航和颠簸情况,甚至摄像头观测到的车辆动态一起,通过算法融合,就能构建起一个相对可用的疲劳监测系统。

最初的疲劳监测,不管是原始外置机械,还是传感器算法结合,都是针对车辆动态的。而这种监控系统的局限性在于,如果一辆车完全由人来操控,可以通过算法计算数据来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是否正常。但如今车辆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场景下车辆处于自己控制自己的状态,那么车辆电脑通过自己监控自己的数据来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是否注意力转移,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上一代疲劳监测系统仅限于完全由人来驾驶的车辆,其主要目的是提醒极度疲劳的驾驶者避免疲劳驾驶带来的隐患。而随着辅助驾驶的发展,最新一代驾驶员监控系统更重要的应用场景在于L2-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启用的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驾驶员的注意力依然停留在驾驶上,而不是投向了其它事物,比如车窗外、手机、车机娱乐系统等。

从「疲劳监测」向「注意力监测」,系统目的不一样,技术手段自然也就不同了。新一代DMS(driver monitoring system,驾驶员监控系统)采用全新的模式,针对的不再是车辆动态,而是驾驶人的反应。通过计算机视觉、摄像头和处理程序,检测人脸,追踪眼睛和其它脸部特征的变化,寻找线索,提取症状,实现对注意力和疲劳程度的监测。

这听起来似乎不难,但实现起来对硬件和算法的要求都不低,实际应用过程中,各品牌误提醒的比例也确实不少。我的同款车友,著名新能源车媒体常老师,就曾经上过一个很让人哭笑不得的热搜第一,因为眼睛小,不停地被新势力车判定为疲劳驾驶,要求接管车辆,以至于无法正常使用NGP功能。可以看得出,虽然DMS看起来是个不起眼的小功能,但做的不好,却会对整个车辆辅助驾驶体系的使用造成巨大的影响。

那么在简单的原理下,沃尔沃的双目摄像头DUS驾驶员感知系统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硬件堆足,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在其它品牌有一颗监测摄像头就值得书写一波的时候,沃尔沃在EX90上行业首创地搭载了2颗200万像素红外摄像头,每秒监测眼动频率达到60帧,远超传统的24帧,更加精准连贯。两颗摄像头分别位于方向盘后和中央后视镜下方,两个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对人体各项动作反复推敲计算,最大限度的提高监测准确性。多一个摄像头,不止多了一组数据可供计算,更是多了一份硬件冗余,这样不管是转方向盘对摄像头有间歇性遮挡,抑或是特定的角度、姿势、衣帽等对某个摄像头形成盲区时,依然有另外一个摄像头在维持检测的连贯性,避免后台数据计算形成「盲人摸象」的态势,以至于造成误判。

其次,软件到位,且和辅助驾驶系统做深度关联。根据分心和疲劳程度,沃尔沃做了三级的渐进式提醒,进行非常科学的决策,决策的原则就是:一般情况下保证不过度打扰驾驶者让人感觉烦躁,真正有需要的场景下提供足够的保护和支援。一级只是提醒驾驶员介入,而二级三级干预则会联动车外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系统在瞬间判断当前行驶是否安全,必要时甚至可以接管方向盘,实现车道保持辅助的同时进行声光提醒,如果依然没有反馈的话,会减速刹停并呼叫救援。

最后,驾驶安全不止停留在驾驶过程中,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也是同等重要。DUS系统不发送也不存储用户数据,所有数据都归用户所有,杜绝了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也符合我对北欧人一向「社恐」的印象。

驾驶员监控系统,听起来在整个智能驾驶体系中处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但在绝对的自动驾驶普及之前,它的重要性只会随着智能驾驶的深入越来越高,实时监控驾驶员状态,随时安排各项辅助系统深度介入。DUS就像智能驾驶时代新的「电子安全带」一样,成为安全的第一道重要防线。我觉得可以套用一句广告语—— 安全带发明者,再一次发明安全带。

沃尔沃的整个世界树智能安全体系,就是由类似DUS这样,把每个不起眼的「里子」功能打磨到极限,才打造出了最安全的智能纯电动汽车。无论是人本安全、车外安全、车身安全、车内安全,全都做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