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广州电动车上牌量近 560 万,将适时实行总量控制,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否适合其他城市借鉴?

2024-12-06汽车

我认为中国城市一切的交通问题,根本原因都是大肆建设高层住宅这类错误的规划导致的。电瓶车只是人民为了适应这种错误规划而妥协的产物。

我在上海郊区随便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的景象都是:高层,临时房,建筑工地,荒地。然后几条街道的高层组成一个商圈,中间有商场配套之类的。几个街区的居民休息的时候各种车辆非机动车全都聚集在一起,造成拥堵。

解决拥堵的最好方式不是限制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而是把人流分散,防止扎堆。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城市,市区外建成区面积也远远不够,到处都是荒地,完全有条件建设低密度社区。如果把荒地拿去造低密度的townhouse;减少人员聚集的大型综合商场/写字楼,多增加临街配套,那么每个街区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小社区内活动,根本不需要全部挤在一条路上。

拿宝山区顾村/刘行举例,下图中圈出来的高层周围什么东西都没有,我在马路上走半个小时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小区围墙,要么就是北面的荒地。这里所有人要购物娱乐都要去刘行地铁站的商场。就导致那里电瓶车特别多,再加上网约车等人下人占道,经常拥堵。而市区有些低楼层老破小街道由于足够行人友好,大家下楼就能买菜吃饭跳广场舞,车子和电瓶车反而没那么多,路况比郊区还要好些。

综上所述,我认为错的不是小电驴和骑小电驴的人民,错的是把人逼到不骑小电驴寸步难行的城市规划。相关负责人请多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人民。

ps. 我写此文是以四轮车驾驶员视角,我本人甚至很害怕电瓶车。但造成四轮车拥堵和电瓶车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如果不解决人为制造超高人口密度这个问题,任何限行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更新几点

  1. 评论有人曲解我的意思,说美国大house摊大饼更堵,让我出去看看。这属于稻草人谬误,反驳一个我全文根本没提到的概念。我说的低密度住宅+临街商业是把郊区建设成类似市区老城区的模式,只不过新社区的房子可以从xx五村那种老破小变成townhouse。而不是美国郊区那种容积率0.2 0.3的detached house社区。我在加拿大读本科租的就是detached house的一室或一层,也偶尔开车去美国找同学玩,北美郊区这种买麦当劳都要开车去的模式本来就不适合中国 (当然如果持续推广四轮新能源车,那倒是应该多造带车库的房子。。。)。
  2. 最近哈利波特重映,由于场次有限所以周末去了上海市区几次,这几次活动的体验更坚定了我的观点。比如:我去杨浦看电影,车子停在电影院的小商场里面。看完电影走路去和平公园玩了两个小时,然后去四平路看看重新装修的四平电影院,最后穿过开放式的老小区(有一些和附近大学合作的创意底商),回到商场开车回家。一整天活动都是步行,也很充实。如果是在高层郊区本地,我的活动就是:看完电影在商场4楼吃个饭,然后回高层房子里面刷知乎。我住的xx二期小区,二期四周围墙,一期三面围墙,只有西面有开发商配套的商业门面(目前仅有三家商户:菜鸟驿站+便利店+房产中介)。我走到一期西出口买瓶水,其实已经走了一公里了。所以我觉得低密度小区+街道商业+城市口袋绿化公园就是目前最合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