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理想汽车的护城河是什么?

2022-01-06汽车

# 理想汽车的打法是什么?

理想汽车的所有战略,有一个非常朴实的落脚点,既不是所谓的家,其实也不是增程。而是驾驶位上的那个「大座」。

理想划时代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国有一类汽车消费者,会为了一个尺寸相差10毫米的座位,而选择为7个座买单。只要这个座做好了,购车的预算能提高10万以上。哪怕剩下6个座平时就让它空着,也不妨就是这辆了,

至于什么家庭啊,通用性啊,可能的越野场景啊,全部都是这些消费者,坐上了这个稍大一点点的座位之后,为了说服家人,说服自己,而找的理由而已。其实,坐上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决定了。

而理想意识到,为了让一个座大起来,所有的座都得大起来,于是全车也就得往大了造。而为了给实际上是在为了那10毫米而付费的用户们,一个完美的交代,它宁愿安排六七个,和驾驶座一样舒服的座椅,而剩下的一切,无非为了装得下,拉得动,而做出的次要安排了。

理想知道,客户就是会为一个座而买7个座,所以它也就必须把剩下的座都造好,而这类客户,他们根本就不会管,这10毫米的代价是多少万。有没有,才是对他们而言一票否决的硬道理。

正是这个认识,让理想走对了它业务的第一步。

理想在2015年其实还有一款叫做SEV的超级小车,只有一个半的座位。其实那个时候,理想就已经走在「大座主义」的路线上了,只不过它马上就意识到,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会为了只有1个大座的「超级老头乐」,而浪费一个宝贵的上牌名额。以及稀缺的车位和充电设施。于是自己就没有办法,把剩下那4-6个大部分时候空着的座椅省掉。只能上一个大台阶,造大车。这是让秉持「大座主义」,不计代价的中国客户,为一辆新车买单的唯一途径。小车跑的再快,装修再精良,对这些客户来说,注定是没有下决心的希望的。

而且更有利于大座主义客户们最终胜出的,是中国的路况,它根本无法让风阻更低,马力更大的轿车们,得到客户所幻想的施展,你有一匹野马,然而我的家里没有草原。那三秒出头的加速,只能让每毫米油门行程所对应的动力过度灵敏,让司机在跟车的工况下抓狂而已。

于是,理想的所有逻辑都理顺了。为了让中国人用上比以往舒适度上一个大档次的车,必须,必须从大车开始造。要把最大的资源,放在让客户坐上去的一刹那,所感受到的一切东西上去。其他幕后的工作,都要围绕它而展开。

理想知道,剩下的一切,无非是帮助顾客克服最后一点下订的阻力,给客户提前找好一切有利于日后买车的决断,以及一切可能会导致家人不和的理由,这样,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理想汽车,也的确把这个前提下,该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隔壁车企其实每个零件都能做出来,但是那个前提,隔壁车企就是想不明白,于是在车上,也就充满了一系列会引发客户家庭争议,以及购买后不满的多余配置

简而言之,这些理工男在造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车和家庭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仅仅是把这一点纳入了考虑,理想就大大超越了那些高技术同行,让许多开着比理想贵很多的车的客户,只坐进去一趟,就直接刷卡下订了。

认识到客户在买啥,认识到阻碍客户把宝贵的购车名额给出的一系列社会性的理由,认识到在车上装什么东西,能够让客户一见钟情,打消疑虑。这就是理想的护城河。

华为把能借鉴的都借鉴了,能往车上装的都往车上装了,可是这个意识,却还差着理想好几年。我想,这大概就是李想同学,稳坐钓鱼船,华为也不怕的一大重要原因。

买车买的是一家人的满意。而不是买的工程师们的成绩单。太多理想的竞争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的产品力就是赶不上。就是这里差一截,那里差一截,

什么时候,他们能以打掉客户把银行卡掏出来之前的那几秒钟,冒出来的小怪和大boss为自己的kpi,打造他们的车,几年之后,说不定能出一些能和理想打一打的产品。不然,我认为技术优势能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