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小车我开了两年半(两万五千公里),除了中控台保险盒饰板卡不进去、挡把底座开裂、冬天机油乳化夏天恢复正常,这三个可以无视的小毛病之外,没给我填过什么乱子。但一次高速旅行的「意外」,让我不得不麻烦一下丁大师。
还记得那次是去绍兴的国际赛车场参加FAST4WARD(0~200m直线加速赛),距上海高速车程两个半小时。伴随引擎撕裂的回响饱睡之后,第二天正午往回赶。
出发没多久,感觉浑身燥热,一摸出风口,靠,空调居然开始吹「热风」了。把温度调到最低,风速开大,可还是时而微热,时而温热,根本抵不过炙热太阳送进来的余晖。
就这样,我和副驾的姑娘只是乖乖坐着,就满头大汗了两个小时……
气得我当晚就开到店里找到丁大师。
大师忙了一整天,先送上一瓶能量水慰问。
冷媒不足,但系统压力反而偏高?
丁大师把空调温度调到最低,风量最小,用双路测温计同时测空调出风口和车外温度。
车外30.4℃,出风口温度稳定在13.1℃,远远高于5℃的标准。
空调制冷的实质是把车内热量搬运到车外去,冷媒是搬运的介质。考虑到车子开了两年半,缺冷媒的可能性最大。
可奇怪的是,高压管路的压力反而偏高。缺冷媒应该压力不足才对呀?这里先留个尾巴,我们先换冷媒,最后再说。
更换冷媒,制冷恢复
我选择了店里性价比很高的一款冷媒,五十块一罐,一次用两罐。
另外还要补充一些冷冻油(它会融在冷媒里,润滑压缩机)。
经过回收、抽真空、加冷冻油等等工序之后,冷媒就换好了。
再次测量,出风口温度稳定在4.4℃,达到5℃的交车标准。
但是,车子并没有修完,小尾巴还没解决呢。
为什么冷媒不足高压管路压力反而偏高?
我们先来看看更换冷媒前后的行车电脑数据
换冷媒之前,蒸发箱温度保持在6.4℃左右,制冷剂压力(高压管路)15bar。
换冷媒之后,系统「制冷力」明显变足,蒸发箱会一直降到3.3度,然后「跳」压缩机离合器(为了防止蒸发箱结冰损坏,强制压缩机不工作),制冷剂压力却下降了1bar,变成了14bar。
制冷力不足,肯定是冷媒含量偏低导致的,那之前系统里有什么东西多出来了?
根据我的猜测,水是罪魁祸首。现在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环保型冷媒R134a有很强的容水性,在润滑油的作用下,会消耗冷媒,产生酸、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酸会腐蚀系统的金属件,后两者则会让系统的压力变高。
这种消耗,以上海为例的高湿度地区就更明显了。
至于冷媒在哪里能接触到水,我没研究过,我猜是管路接口或压缩机动力输入轴工作时接触的。
所以,汽车空调系统里都设计有干燥装置来去掉水分,许多车型也把干燥装置设计成免维护的。
比如:宝马3系F35就和冷凝器设计在一起了,理论上讲是他们是同等寿命。
SMART工程师似乎对自己的空调系统密封性没什么信心。他们在保养规范里明确要求:更换冷媒的同时换掉干燥剂。
赌一把
按照剧情,既然真相已大白,把干燥剂换掉,今天的帖子就可以愉快的结束了。
但是……
当拿到和保时捷卡宴同款的包装的SMART干燥剂时,我彻底崩溃了。
单单配件价格就要1000,再加上工时600~800,换一次干燥剂足足要小两千块。
所以我决定赌一把,在坐实以上猜测之前,不换了。
同时,利用万能的淘宝,我找到了只要100元的通用干燥剂(只是成分兼容性未知)。如果空调短期再有不制冷,我们下篇帖子见。
当然,换了冷媒没多久又不制冷的朋友,也可以怀疑一下干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