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如何看待比亚迪股份10月新能源车销量50.27万辆?

2024-11-01汽车

虽然早有预料,但真的看到比亚迪月销量突破50万,还是感觉到震撼。

要知道,仅仅四年前,比亚迪还被嘲讽为「比三万」(指月销量长期徘徊在3万上下)。

当时的比亚迪,一年都卖不了50万辆车,如今一个月时间轻轻松松就达到了。

作为电动汽车坚定支持者,我一直非常看好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更欣赏比亚迪坚决投入三电系统研发的执着。

多年前我就写长文,看好比亚迪成为新能源车时代的三星。

然而事实是,比亚迪腾飞的速度, 超出我最乐观的预期。

道理已经说过太多次,细节就不赘述了,我再强调一点宏观的因素吧:

作为后发工业国,每一轮新兴产业革命都是我国产业升级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

新产业革命带来的破坏式和颠覆式创新,很大可能颠覆重塑整个产业链,先发者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也将大幅缩水。

也正是以为抓住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电动车等一轮轮产业革命,我国相关产业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在产业革命未曾爆发的时候,脚踏实地的直道追赶当然值得鼓励。

但事实也证明,若产业革命来临时还在鼓吹所谓「打好基础」、「跟着海外品牌亦步亦趋」,这不是脚踏实地,而是投降主义和消极退让!

时至今日,手握垂直整合和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两个大杀器,比亚迪如今的表现可谓「稳坐钓鱼台」。

尤其是20万以内的市场,比亚迪的成本控制能力领先全行业,这完全是明牌。

其他家也在努力追赶,比如长城有自家的蜂巢能源,广汽扶持中创新航,吉利也有电池厂的规划。

但远水不解近渴,而且这几家规模效应、磷酸铁锂技术积累和整车热管理水平综合看也拼不过比亚迪。

种种因素叠加,比亚迪如今在二十万内的市场几乎是无敌的,牢牢把握着行业定价权和 价格战主动权

随着DM5.0全面铺开,比亚迪月销突破50万大关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然说实话,比亚迪有行业最强的垂直整合能力,二十万以内市场的统治力行业内无人能及;

同时比亚迪有多年积累的三电和混动技术,超高端的仰望品牌也已经立住。

偏偏是走量的中高端市场,比亚迪的表现一直有所不足。

原本王朝系列的汉唐在二十万以上有很好的积累,但比亚迪选择王朝主攻大众丰田,高端交给腾势方程豹。

汉唐的定位略有下降,近几代产品更专注于控制成本,这种选择本也谈不上错。

但奈何腾势迟迟起不来,而且说实话汉唐也该尽快换代了。

尤其是腾势等高端品牌的发展,简直堪称比亚迪高端建设的一块心病。

之前腾势D9和方程豹卖的不错,但本质上都是细分市场竞争相对匮乏的因素。

如今新能源硬派越野竞争加剧,方程豹不得不官降,就是比较典型的体现。

不得不说,上市不久就大幅官降,对于中高端品牌建设来说并不太有利。

我觉得,后续笛子有两方面需要针对补强:

一是产品能力,笛子有技术有人才,却总是难以转化成足以打动中高端用户的产品,这方面真的需要向理想问界等学习;

二是智驾技术,我从去年开始就开始大声疾呼,2023年将是智驾发展的重要拐点,智能化方面的短板可能成为比亚迪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几乎每次回答比亚迪相关的问题,我都要提示未来智能化方面的风险,相似的话都说烂了:

如果说近些年整车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或许只是比亚迪的疥癣之患;

那么随着智能电动车浪潮逐步迈入下半程,两三年后整车智能化很可能成为迫在眉睫的压力。

说起来也不怕大家笑话,虽然跟我没啥直接关系,但那段时间我确实比较忧心,唯恐比亚迪在重要战略方向上掉队,前期积累的成果付之东流。

好在事后看,连我都能想到,比亚迪高层自然也有考虑。

比亚迪在智驾和座舱领域投入确实相对稍晚些,过往的企业文化也跟智能化领域稍有些冲突。

但就目前情况看,比亚迪在智驾领域投入重金。

比亚迪智驾团队已经膨胀到数千人之多,而且从业界挖来了不少技术人才。

搞研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比亚迪投入巨大,技术团队人才济济,我非常看好比亚迪智驾逐渐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随着比亚迪逐步填补智能化短板,我个人对比亚迪的未来表现仍然很有信心

高端产品相比中低端车型更看重智驾,不过好在笛子也已经大规模投入,预计后续成果会逐步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