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得到,七十年前,1953年的祝英台,竟然穿過這樣的一條裙子。
祝英台女扮男裝在外求學三年,回家前暗中托付師母做媒,欲將自己的終身許配給梁山伯。
日日思君不見君,終於盼到梁山伯來了,她急匆匆出來相見。
「梁兄,梁兄!」祝英台一定是精心打扮過的。
袁雪芬大師一露面,一條亮閃閃的、蝴蝶翩飛的紗裙就晃了觀眾的眼。
裙子其實是兩層。
裏面是綠色褶裙,外面是白色紗裙。
紗裙上用各色絲線精繡成百蝶,隨著袁雪芬大師的碎步飛舞起來,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只看蝴蝶,眼睛已經不夠用了,好半天才註意到,裙腳還有整整一圈盛開的紅白牡丹。
玉翅銀須,蝶舞花香,祝英台的心情,一條裙子就表達出來了,還暗示了她的結局。
袁雪芬範瑞娟兩位大師的這一版【梁祝】,見過大世面。
它是我們的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是越劇史上的裏程碑作品。
它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日內瓦引起過轟動,也是第一部在坎城上映的內地電影。
它的美術顧問張光宇先生,也是1964年動畫片【大鬧天宮】的美術設計,整部電影隨意截圖,每一幅都像年畫一樣美。
它的導演之一黃沙先生,是金采風大師的夫君,金采風,在62版【紅樓夢】中飾演王熙鳳。
它的編劇之一徐進,也是62版【紅樓夢】的編劇。
電影裏祝英台的丫鬟銀心,8年後「變」成了薛寶釵,其實銀心才是呂瑞英大師的本行。
袁雪芬大師的祝英台,唱腔柔婉旖旎、唱詞細膩文雅。範瑞娟大師的表演醇厚質樸、情真意切。
這部電影拍了十一個月。
袁雪芬大師本人並不滿意,她認為遺憾太多了,戲裏最重要的部份都沒能夠表達出來。
因為是第一部彩色電影,幾乎所有的精力和物力,都放在「顏色」上。底片洗印失敗就必須重拍,有時一個場景要重拍二三十遍。根本沒有時間對「戲」本身進行雕琢。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會驚嘆於老一輩藝術家的精湛表演,沈醉於中式古典藝術的悠長意韻。
這部電影的人工置景精致到位,移步易景、虛實通透,是實打實的水墨山水意境。
服化道則色彩斑斕、配色雅致,既花團錦簇,又含蓄耐看。
連銀心的服裝,同款都有多套不同顏色的,更不要說祝英台了。像「樓台會」一節那樣的雙層紗裙,祝英台有不止一條。
袁雪芬大師的祝英台,男裝更好看。
英台假扮測字先生,騙過了老父親;假扮書生整整三年,朝夕相處的梁山伯渾然不覺。除了梁兄著實有點呆,也說明英台是個有英氣的女子,絕非尋常脂粉。
梁祝二人一心向學、誌同道合,因追求共同的理想而心心相印。
她們的服裝大量采用牡丹、月季、梅花圖案,用作下擺、領花紋樣,濃烈絢麗,與服裝本身的淡雅基調形成很大反差,生氣勃勃。
祝英台的男裝帶有女性化的色調,和梁山伯的服裝既對比又調和,清新秀美、自由奔放。
「化蝶」一節的服裝使用寫意手法,紅男綠女、色彩繽紛,又用金色協調所有配色。水染色的喬其紗「翅膀」,舒展開來輕盈飄逸,一分時不清是天上還是人間。
這一段雙人舞蹈,曾經在日內瓦謝幕二十八次,觀眾仍然掌聲如雷。
袁雪芬大師的粉絲說她很「時髦」,有時會把好萊塢的服裝元素用到戲裝上。在1953年,她的百蝶白紗裙,應該算是「創新」吧。
戲曲需要創新。
但是我看了近年來「創新」的新【梁祝】,包括當紅演員的版本,雲泥之別啊。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作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