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健康小站|今日小寒,養生扶元、固本防寒,牢記這五大妙招

2025-01-05女人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李海燕
「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小寒是倒數第二個節氣,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也預示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
潮新聞·錢報健康小站、西湖區留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針灸理療科李海燕介紹,寒為陰邪,人體的陽氣極易受到損傷。我們透過合理飲食、適度運動,保證充足睡眠以及平胡心態,能夠順應自然規律,養護身體的陽氣。因此,小寒的養生原則是斂精藏氣、扶元固本,以防寒補腎為主。
一肉二菜,食膳養生
冬季養生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小寒時節宜吃羊肉,能補陽養血,陽虛體質者尤其適宜,還可以幫助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是冬季進補和防寒的美味佳品。白蘿蔔與羊肉搭配吃,不僅在味道上相得益彰,營養方面也可以取長補短。
羊肉,醫院供圖
蘿蔔營養豐富,有清熱化痰,生津化積等功效。它既可生吃,又可熟食,還可腌制,與羊肉、排骨等一起熬湯燉肉食用,能補脾腎、禦風寒、化痰積。白菜含水量高、維生素豐富,多吃能滋陰潤燥、護膚養顏。大白菜基本不「挑人」,體型偏胖、內熱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尤其適合。
另外,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大多能入腎臟,是冬季養腎的首選食物。核桃、桂圓、栗子等堅果類食品也是冬季益腎佳品。
養生三忌, 固護四處
【黃帝內經】記載的「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是因為冬季晝短夜長,人們的起居也要適應自然界變化的規律,適量地延長睡眠時間。
李海燕解釋,入寐時陽入於陰,在養精蓄銳的同時,也利於顧護陽氣的潛藏。早睡晚起還可避免損傷肺經(3~5點當令),避免肺失宣降而氣機失調、百病叢生。因此,作息要順應大自然的變化,早睡早起,培補腎氣,溫煦腎陽。
冬季養生除了進補,情誌養生也十分重要,若是經常生氣,恐會降低自身抵抗力,影響身體素質。冬季面臨的考驗很多,除了天寒地凍,日照減少,冬季也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容易感染病毒,影響身體健康。但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節喜制怒,振奮精神,這便是健康長壽的基石。
俗話說:「寧吃半餐,不吃斷餐。」小寒時節,天寒地凍,很多人為了補充能量和熱量,會暴飲暴食,但在這個關鍵點,人體的陽氣本身偏弱,身體運化不了太多的食物。若是過度進補,暴飲暴食,會損傷腸胃,有害而無益。
冬季,做好身體多處保暖也很關鍵。
頭頸受風寒侵襲,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頭痛,甚至心腦血管疾病。李海燕建議穿高領衣服、圍脖、帽子等保護頭頸,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單薄的帽子,也有助於防寒。
後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李海燕建議背對太陽而曬,可壯養人體之陽氣,使全身氣機調和暢達。
腹部是連線身體上下的樞紐,人體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闕、氣海、關元等。李海燕說,腹部保暖除了平時要保證穿著外,也可兩手搓熱後按摩腹部,來提高自身的驅寒能力。
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是人體「小心臟」。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少,寒氣很容易從腳底侵入。李海燕說,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腳心,促進血液迴圈。
此外,小寒時節還可以透過按揉五「心」來保健。
1、百會穴(頭中心)
位置: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按摩方法:用掌心輕輕按摩這一穴位,可以感受到輕微的壓迫感,每次按摩幾十次,有助於提升陽氣。
2、 膻中穴(胸中心)
位置:位於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按摩方法:可以用手指稍微用力按壓或者揉捏,每次幾分鐘,有助於緩解胸悶和情緒壓抑。
3、 氣海穴(腹中心)
位置:位於腹部正中,臍下1.5寸。
按摩方法:每天早晚用手指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摩幾十次,可以幫助強化腸胃功能,改善消化。
4、勞宮穴(手心)
位置:位於手掌心,握拳時中指尖所指處。
按摩方法:輕輕按壓或按壓幾秒鐘後放開,重復多次,有助於緩解手部疲勞,增強心臟功能。
5、湧泉穴(腳心)
位置:位於足底前部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每天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後,用雙手交替按摩雙腳湧泉穴,有助於減輕疲勞,改善睡眠。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