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我們要學會「吃瘦」,而不是「餓瘦」
前段時間,有位胖友跟我說,近兩年來胖了20幾斤。
她說,吃的東西都跟以前差不多,也沒有吃很多,生活方式也沒有太多變化,但就是這樣,還是胖了。
像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中年人身上。
大家對於肥胖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吃的跟原來的一樣,就能一直維持跟年輕時候一樣的體重。
其實,人的每一個階段的基礎代謝率都是不一樣的,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得越來越多,身體的臟腑功能下降,代謝就會變的比年輕的時候慢了,這個時候如果還吃得跟以前一樣,那很容易就會長胖了。
很多人可能就會有疑惑了,那意思是我必須吃少才能瘦下來嗎?
不完全是,你問醫生,都是不提倡長期節食減肥的,過度節食對身體的危害可能遠大於肥胖本身。為了健康地瘦下來,我們要學會「吃瘦」,而不是「餓瘦」。
如何「吃瘦」?
網路上關於減肥的飲食方案有很多,但真正有效的減肥飲食,是要結合自身情況的。
就比前面提到的那位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轉氨酶指標偏高,低密度脂蛋白>4mmol/L,甘油三酯1.94mmol/L,空腹血糖也偏高,說明患者血脂偏高,血糖也是不穩定的,同時又還伴有輕微貧血的癥狀。
所以患者的飲食主要就是要控制升糖的速度,讓血糖起伏平穩一些,同時血脂高,要盡量的少油少鹽,最後還要增加食物的營養密度,保證身體所需。
具體怎麽吃,我分為4點來說 。
第一,主食要選粗的、幹的。
摒棄傳統的精細米面,多選用粗糧,像糙米、燕麥、薏仁等。這些粗糧富含膳食纖維,消化吸收相對緩慢,能夠有效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進而平穩血糖的上升速度。
盡量吃幹的主食,比如蒸的糙米飯,相較於煮得過軟、水分過多的米粥,升糖指數更低。
第二,蛋白質的攝入要充足且優質。
鑒於患者血脂偏高,應優先選擇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蝦、去皮雞肉、豆類等。
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低,尤其是深海魚類,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調節血脂有一定幫助。豆類則既能補充蛋白質,又因其富含膳食纖維,可進一步輔助控制血糖。
如果說怕麻煩,可以從最簡單的雞蛋、牛奶、無糖豆漿中獲取。
就像早餐可以吃雞蛋、無糖豆漿,
午餐可以安排一份清蒸魚搭配豆腐,配以時蔬和一拳頭糙米飯。
晚餐就增加紅肉的攝入,比如牛肉這些,裏面富含血紅素鐵,改善貧血。
第三,蔬菜的攝入必須充足。
各種綠葉蔬菜,如菠菜、芹菜、青花菜等,要占到每餐食物量的一半左右。蔬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熱量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芹菜含有豐富的芹菜素,能輔助舒張血管、降低血壓;青花菜富含蘿蔔硫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特性,有利於改善身體代謝狀況。它們既能增加飽腹感,減少其他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又能為身體提供全方位的營養支持,幫助調節血脂、血糖。
第四,吃飯順序要正確
這一點常常被大家忽視,卻對控制體重起著重要作用。正確的吃飯順序應該是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才吃主食
蔬菜富含膳食纖維,熱量低,率先進入胃部能占據一定空間,增加飽腹感,同時減緩後續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接著吃蛋白質類食物,如前面提到的魚蝦、豆類等,此時胃部已有一定飽腹感,又已經能滿足身體營養需求,最後自然而然就會控制住主食的攝入了。
這樣的吃飯順序,能讓身體在進食過程中更好地調節血糖與飽腹感,避免過早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使血糖急劇上升,進而轉化為脂肪堆積。